[按语]在中国现代化的经济板块上,被行政式的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板块,东部板块开发无疑最早也最成功,西部板块挟持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欲腾飞,如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逐渐显现效果。既不是东,也是西,不是“东西”的中部板块究竟何如呢?其中,体制和制度的建构是最为关键的。以下的报道信息正体现以湖南为代表的中部地带正在谋求变革!
湖南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最近,湖南省各县市区的300多名党政一把手齐聚长沙,共同探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暨要素市场改革等问题。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午认为:“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活则全省活。”杨正午说,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废除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培养造就高素质民营企业家,推动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湖南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到2010年,湖南的县域生产总值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过100亿元的县要达到20个左右.坚持市场导向,以开放促开发,走出一条市场运作、招商开发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子。全省县域经济要实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一点一线”地区的县(市)要实现高速高效发展。到2010年,县域生产总值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过100亿元的县(市)由去年的2个增加到20个左右,大多数县(市)有几个生产总值过10亿元的经济强镇,有几家税收过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力争3-5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近年来,湖南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到2003年底,全省县域GDP达到2789.77亿元,比1995年增长2.02倍;县域GDP占全省GDP的60.14%。2003年,全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为149.62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30.6%,比2000年增长33.3%,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由1999年的30个增加到2003年的45个,过2亿元的县由2000年的3个增加到了2003年的8个。从1999年到2003年,生产总值过50亿元的县由10个增加到了17个,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龙头。除长沙“四小龙”外,汨罗、醴陵、桂阳、资兴、耒阳、邵东、澧县等县(市)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 湖南省一批县(市)形成了区域特色,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四大区域经济带,即:长株潭经济区、环洞庭湖经济区、泛湘南经济区、大湘西开发区。湖南省省长周伯华认为:“县域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是‘能人经济’,没有品牌就没有规模,因此要大力发现、引进和培养人才。”真正的县域经济不是县属经济,而是跨地区、外向型的经济,各地要形成多个县(市)、区共同发展的局面,打造出一批经济强县。“湖南的大米、生猪一直以来就是传统的优势项目,要抓住这个优势项目不放,将资源优势变为品牌优势。” 从总体上看,湖南省县域经济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实力不强,发展比较滞后。产业发展慢,水平低,是制约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必须把建设、发展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工作、关键环节和根本措施来抓。 抓产业,必须突出抓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抓主导产业,必须抓农业产业化;抓产业,必须突出抓工业。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先进制造业和资源加工产业。要规范和办好工业园区,加强政策服务,发挥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抓产业,必须突出抓项目。做好项目的选择、论证,集中力量抓几个大项目、好项目。 湖南新邵县去年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6.4%,工业税收已占财政收入的半壁河山。今年上半年,县属29家国有、集体企业和102家乡镇企业全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成为全省首个完成国有、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的县市。通过改革,近3亿元县内外资金涌入工业企业,各企业起死回生并发展壮大。原县属14家规模工业企业今年1至7月实现税收1720万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 与此同时,该县实行“园区带动,科技先行”战略,建立了一个工业基地和服装、箱包、石材、再生资源、槽楔等工业园区,利用优惠政策引导民营工业企业分类聚集,共闯市场。3年内全县新增规模企业13家,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6家。各企业积极以科技创新求生存谋发展。新邵印刷机器有限公司重续“中华第一折”辉煌,更新换代的高速折页机不但走俏北京、广东市场,今年5月在德国国际印刷机械博览会亮相后,美国、德国等国的100多家企业纷纷表示要当“新印机”在国际市场的“代理商”。今年1至7月,实现工业总产值13.4亿元,提供税收44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5%和48.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邵曾依托“黄金冶炼氮磷肥,新邵大曲笑梅烟”,进入全国“五小工业”百强县行列。 2004年,望城县的发展非常喜人。主要体现在: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攀升。今年1—6月份,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1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9亿元、14.5亿元、11.6亿元,同比增长5.5%、21.8%、9.0%。实际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同比增长44.1%;实际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同比增长12.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59.4%,增幅居长沙市四县(市)之首。 ( 作者:王晓红 何远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4-09-20) 经济强县排出20强 三湘都市报阳9月19日讯 全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到底是哪些?今天,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研讨会上,《2003年湖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报告》出炉,专家们用翔实客观的数据说明,在评出的全省经济20个强县中,长浏宁望、资兴、汨罗、醴陵位列“第一集团”。 紧随长浏宁望、资兴、汨罗、醴陵之后的是耒阳、冷水江、桂阳、邵东、攸县、永兴、澧县、桃源、吉首、华容、湘乡、临湘、湘阴。去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提升速度最快的10个县市是花垣、浏阳、凤凰、古丈、泸溪、保靖、石门、长沙县、中方和汨罗。 据主持这个项目的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和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中心介绍,这次评价运用的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的指标,结合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GDP、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GDP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8个指标,以公开出版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再经过资料对比、核实、甄别,抽样实地考察,通过计算机运行完成。 专家们表示,这次评价属民间科研机构评价,只是专家评价。评价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励各个县市竞相发展经济,建立科学考评体系,把干部的政绩数字化、标准化和客观化,同时为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去年GDP总量前10名: 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邵东县、醴陵市、望城县、桃源县、耒阳市、衡南县、衡阳县。 去年地方财政收入前10名: 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县、桂阳县、汨罗市、宁乡县、醴陵市、宜章县、桃源县和永兴县。 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前10名: 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县、韶山市、资兴市、醴陵市、攸县、汨罗市、宁乡县和永兴县。、强县在于扩大县权 在由省县域经济研究会举办的湖南省十一五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研讨会上,原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委员会主任傅学俭认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重点是发展县城经济。而要发展好县城经济,则要树立五个第一的原则,即产业第一、民营企业第一、市场第一、创新第一和规划第一的原则。 要创造3个好的环境,即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投资环境。此外,就是要扩大县权,这是县乡一致的呼声。具体来讲,就是扩大县里的发展权,首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其次是扩大县域信贷投放权,三是合理下放审批权,尤其是在税收、电价、土地方面的优惠权。二是下放部门管理权,建议对国土、工商、供电、税务实行双重管理。三是给足县里自主权,协调县乡关系,改城乡合治为分治;把省级事务规划权给县里;消除县城引进人才的壁垒;下放矿产资源开发权;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红头文件,减轻县乡干部压力。 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海藩认为,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整体目标和方向是:继续完成十五期间未能完成的由农业经济形态向工业经济形态转型。从整体上看,我省县域经济正处在这一战略转型过程中。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就业结构比重、财政收入结构比重以及农村收入结构比重这几个指标来看,要完成这一战略转型任务还相当艰巨。 罗海藩认为,市场取向的改革,最关键是产权制度的改革,搞市场经济,必须要有一个多元的产权主体、多元的所有制结构。浙江县域经济的突飞猛进,就得益于实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展湖南县域经济也必须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因为县域根本就没有涉及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不可能搞公有制为主体。因此,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十一五”期间湖南的县域经济别无选择,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成为主体。 (稿源:三湘都市报2004-9-20,作者:刘晗 实习生 彭晶) 相关连接:湖南情况 据湖南省政协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总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共有1649个县市,其中包括381个县级市;我省共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其主体经济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有89个县市区。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市)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县域经济既相对独立,又高度开放,是一种多元经济相融合的特色经济。 虽然从全国来看,县域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大,但从我省2000年统计数据来看,县域却占据我省96.6%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91%的人口,提供了2/3以上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其GDP占全省76.3%,地方财政收入占58.5%。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三步推行“省管县”体制 让简政放权工真正落实 潇湘晨报讯 在本月初我省召开的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暨要素市场改革会上产生了两个关键词:“强县扩权”、“弱县放权”。会议透露,将“在经济强县实行‘强县扩权’改革试点,赋予其省辖市的权限”。对此,专家们在昨日的会议上也提出了具体建议。 专家们认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政府应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简政放权。省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可能下放给基层的事权尽快下放,尽可能减少行政审批,使简政放权工作得到真正落实。 同时,专家们还提出了新的观点,即逐步推行“省管县”体制。专家们认为实行省管县有利于实现宪法所确定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层级,符合城乡分治的国际惯例,符合世界行政史客观规律,有利于省对县(市)扶持资金落实到位,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我省推行省管县体制要根据不同类型县市分期分批逐步进行:第一步实行试点,在20个经济强县中推行“省管县”体制;第二步是虚化地级市,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市县分置”,县和地级市都直接由省管辖;第三步是撤消地级市,使地级市成为本来意义上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和县平行,实行宪法所确定的省、县、乡三级政府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稿源:潇湘晨报2004-09-20,作者:谢功梅) 湖南县域经济会闭幕 赋予县市更大发展自主决策权 红网9月1日讯 (记者刘建) 今天上午,湖南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暨要素市场改革工作会议在长沙闭幕。会议提出,要为湖南县域经济的发展扩大空间,改变部门权限上收、责任下移、权责不对称的现象,赋予县市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 会议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午主持,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伯华发表了讲话。省领导胡彪、于幼军、孙载夫、谢康生、黄建国、石玉珍、梅克保、郑治栋、李江、于来山、蒋建国、吴向东、周时昌、罗桂求、王汀明出席了会议。 周伯华在讲话中说,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首先要确立一条适合本县实际和特色鲜明的发展思路,要认真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和优势,要充分挖掘潜力,突出发展重点要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要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周伯华指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在四个方面下功夫。首先要突出产业发展,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其次,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开放促开发,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县域经济发展机制;其三,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专、精、特”的产业化群体,发展有品牌产品的特色经济,扩大规模,并培育为支柱产业;其四,要发展开放性经济,把县域经济发展融入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要突出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外部资金求发展,要致力于形成网络市场加快发展。 会议确定,要通过各方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赋予县市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以权责统一、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规范条块管理制度。凡是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限制的下放权限,都要下放,改变部门权限上收、责任下移、权责不对称的现象。同时,要把支持、关心县市经济发展,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领导、公务员的重要内容。 会议指出,发展县域经济,核心是要建立“谁发展、谁受益,快发展,多受益”的动力激励机制,并要调整和完善财政体制,理顺县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向县乡倾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县级财政实力,调动县乡拓展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加强目标管理,科学指定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落实激励政策,形成经济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跨越发展,欠发达县加快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会议还透露,省委省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加强了政策扶持,在科技人才、财税金融、中小企业发展、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周伯华在讲话中还对推进我省要素市场改革作了要求,即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提高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提高生产要素市场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和培养管理者队伍,为要素市场体系发育提供多功能服务;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要素市场监管和社会诚信建设。会议评论 昨日的研讨会上,专家从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全局,总结了我省多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指出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就农业发展农业,就农村发展农村、就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误区;在科学发展观上,存在城乡分割,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非同步的误区;在产业布局上,存在产业雷同,缺乏特色产业的误区;在主导产业培育上,各产业齐头发展,忽视主导产业的误区;在农业与工业关系上,过分重视农业,忽视工业的误区;在小城镇建设上,存在资源分散,重点不突出的误区;在农产品加工上,重视粗放产品加工,忽视产品的深加工增值的误区等。 打造县域经济的“权力之匙” 相关链接 《中国青年报》6月8日报道:河南省政府日前发布《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该省巩义、项城、永城、固始、邓州5县(市)据此获得与地级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和部分社会管理权。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建制下的县域经济是历来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彩之笔。市场经济“轻轨”与传统行政“老站台”的矛盾要求我们为“县域经济”创建体制的快车道。就目前具有轰动效应和探索意义的浙江“强县扩权”的悄然变革而言,很具有当年凤阳小岗的风范:它不仅是行政权力的“空降”,从经济领域来看,是在给县域经济打造一把适时的权力钥匙。 县域扩权有利于让地方经济在市场的舞台轻舞飞扬。政策的“松绑”看似是削弱了一些地级市的权力,事实上这才是法理与经济规律下的“正态政府作为”:《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划分省、县、乡镇三级,无条文说地级市可以管县;更重要的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而言,地方政府既是政治管理机构又是经济管理机构,审批等等一系列权力都限制在行政区划范围内,而层级越多则行政成本越高、经济效率也越差。县域扩权(特别是当下各地的强现扩权)改革,使得县域经济从戴着脚链跳舞到轻装上阵,把更多的经济权限“空降”到经济发展的一线,实质是增强了县域经济的自力更生能力。 县域扩权对农村经济和企业不啻是有效的“钙片”。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它走向市场的风险系数更高,县域扩权实质将是一个市县分治的体制信号。可预见的是地级市不远的将来将仅作为依托主城区财政而生存发展的城市管理层,不再涉足县以下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会让它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城市经济体,从而抽离了来自农村的体制上的利润通道,留利于农村,对于农村经济积累和解决“富市穷县”现象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企业也是县域扩权的直接受益者,解决了“职能、权限过度上收”的体制之弊端、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更利于企业在成熟有效的县域经济调控下发展壮大。 河南对“经济管理权”的下放是市场当前的经济行政转轨信号。县域扩权,实质也是政府找好自己的定位,转变政府职能,真正用经营的理念、调控的手段驾御县域经济。由“政府唱主角、行政手段当导演”转到“民营经济唱主角、市场规律当导演”的现代经济发展观上来。县域扩权,更加利于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加速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稿源:红网2004-06-09,作者: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