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河北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2003年以来,河北省经济实现快速复苏,特别是投资需求一改近年来萎靡不振的局面,迅速走出了低谷,恢复了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到2004年11月份,河北省经济基本保持平稳增长,经济结构和效益较前几年有了显著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得以稳定,工业经济基本保持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但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揭示了河北省经济增长的粗放特征,无论从国家宏观调控和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出发,还是从河北省资源供给制约出发,河北省都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河北经济增长粗放特征仍很明显

    ——从资源消耗情况看。据河北省发改委资料,2003年,尽管河北省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到1.85吨标准煤,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也达到了74.5%,但工业结构重、产值能耗高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3.5%,煤炭采选业、纺织业、造纸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万元产值能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环境污染情况看。据河北省发改委资料,2003年,河北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于浙江、江苏等先进省份近30个百分点。河北省环保局全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3年全省总体环境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但水体污染程度有所加重,整体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体污染仍是去年河北省水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57.2%的断面水质为五类或劣五类,七大水系中,大清河水系、滦河水系水质较好,其余五大水系污染较重。湖库水体呈富营养化趋势,79%的水库总氮指标超过国家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全省11个设区市,除秦皇岛、廊坊两市外,其他九个城市空气质量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整体污染程度日趋严重。

    ——从收入分配情况看。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3年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4:1,收入差距达到了“九五”以来的最高点,接近1992年~1994年的经济过热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自1990年以来呈喇叭状逐年放大,2003年绝对差距达到4386.1元,是当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54倍。居民收入失衡更加严重。2003年城镇居民20%高收入户与20%的低收入户的人均年收入相对差距由2001年的4.7倍迅速扩大到7.8倍;1999年以来,河北省农村农户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到2003年,高低收入农户收入差额达到5023元,收入之比将近6:1,超过了1993年。

    ——从社会就业情况看。2001年~2003年河北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2%、3.6%和3.9%,逐年攀升;而同期GDP增长速度分别为8.7%、9.6%和11.7%,逐年攀升。形成了投资不断加大、GDP不断增长,但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的“高增长、低就业”经济发展格局。据测算,1990年GDP就业弹性系数为0.6左右,到2000年下降为0.2,2001年到2003年又分别下降到0.080,0.079和0.088,不足0.1,低于全国三年平均0.13的水平,更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就业弹性0.3至0.4的水平。即随着经济的增长,就业反而减少。

    二、日趋突出的发展瓶颈及发展矛盾要求河北省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水资源制约。据河北省水利部门资料,水资源总量从2000年到2002年逐年下降, 2000为144.37亿立方米,2002年下降为86.17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仅为128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按照国际惯例,人均水资源量少于500立方米的地区为极度缺水区。2003年雨量充沛,水资源总量恢复到152.16亿立方米,人均拥有量也上升到225立方米。但水资源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用水量一直维持在200~210亿立方米,远远超出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年缺水量达50到100亿立方米。不足部分大部分依靠开采地下水维持,到2003年底,河北地下水开采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28亿立方米增加到173.21亿立方米,已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4.5%。而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的81.9%和农村用水的96.7%都是靠地下水供应。由于地下水超采,致使全省形成了近4万平方公里全国最大的地下水超采漏斗群,有些地方产生了含水层疏干、海水入侵、土壤沙化、机井报废、咸水界面下移等一系列难以逆转的严重后果。

    城市集中,人口稠密,更兼拱卫北京和天津两个特大城市,使原本就有限的水资源越发显得稀缺和金贵。同时用水浪费情况却十分严重,11个城市人均日用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以耗水量大的重化工为主,农业仍以粗放式灌溉为主。河北省所处海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中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对水资源的需求已大大超过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目前河北省内主要河流几乎常年无水,有些洼淀已干涸多年,甚至辟为农田。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南部地区已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境地。有关资料显示,省会石家庄市1997—2002年,年均水库蓄水总量6.6亿立方米(仅占总库容的18.4%),比常年平均少蓄近2亿立方米。目前,在228座大中小水库中,已有216座处于干枯。六条主要大河,除滹沱河黄壁庄水库以上河段及其支流冶河有少数基流外,其余全部断流。据有关资料,被唐山人称作城市“大水缸”的陡河水库目前水库总水量仅为4150万立方米,不足库容量的10%。近来不得不两次从上游水库买水3000万立方米,以满足全市居民生活用水。近年来每年买水的资金近亿元,2004年6月初,水库水位已接近最低水平,被迫紧急从上游水库调水。目前可供水量仅1000万立方米左右,仅够全市使用25天。

    ——矿产资源制约。河北省是矿产资源大省,但去年以来,资源短缺成为困扰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据业内人士称,2003年河北铁矿石80%~90%都靠进口,2003年我国共进口铁矿石1.48亿吨,河北铁矿石缺口为8920万吨,占到全国进口铁矿石的2/3。另外,河北省能源消耗量大,能源消耗以能源为主,从煤炭供需情况看,煤炭开采强度大,但后备储量不足、生产潜力小,供应形势日趋严重。目前,河北省所产的煤炭只能满足需求量的一半,而河北省电煤需求量的三分之二需要从外省调入。

    ——土地资源制约。近年来,尽管河北省实施了“占补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但耕地减少的趋势仍没有扼制住。2001年,河北省耕地面积为9673.35万亩,到2003年减少到8986.5万亩,两年锐减686.85万亩,降幅达7.1%,其中2003年即使在国家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仍较上年减少2.19%,高于全国1.85%的水平;人均由2001年的1.44亩降到1.33亩,低于全国人均1.48亩的平均水平。个别工业大市土地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如唐山市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18亩,远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就业压力日趋加大。据河北省统计局分析,随着河北省第三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劳动年龄,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增长高峰期。据测算,“十五”期间,全省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将有127~163万人,五年共新成长劳动力约726万人,比“九五”多近百万人。特别是在劳动力供给最大值年份(2003-2006年),平均每年新成长劳动力将达152万人,比2001-2010年平均数多31万人。这一形势将对全省的劳动就业产生巨大压力。一方面劳动力供给迅速增加,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变化使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这里存在一个巨大的矛盾。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河北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推动消费升级,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度。由于河北省工业结构特征所决定,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自身资源的双重约束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与去年相比将有所减小,为了维持河北省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从2000年河北省人均GDP就已超过 900 美元,标志着河北省居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进入小康水平,居民的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处于以发展性消费为主的阶段,发展空间相当大。预计未来10—20年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将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对河北省经济的贡献度将显著增强。当前应当把适当提高消费率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调整消费与投资关系着手,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在保持投资适当增长的同时,促使消费需求增长快于投资需求的增长,逐步改变河北省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格局;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扩大低保覆盖面,充分利用税收等手段,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继续深化消费体制改革,完善以个人消费为主体的消费制度,彻底改革各种福利、供给型消费体制,并加快行政职务消费货币化制度改革;把适当提高消费率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逐步改变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格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振兴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这是提高河北省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坚决贯彻和监督执行中央一号文件,把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落到实处。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积极发展信贷消费。 

    ——选择新的投资增长点。国家宏观调控对钢铁等过热行业的限制,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空间和政策空间。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适时转变投资重点,选择新的投资增长点,是优化河北省工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振兴传统优势产业,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国家政策导向,综合考虑河北省基础和优势,下半年河北省应重点加大以下领域的投资,尽快培育成今年及以后河北省新的投资增长点。包括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电力能源、农村基础设施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首先要抓住该轮宏观调控为河北省产业“洗牌”和企业重组的提供的大好机遇,应及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顺势而为,推动钢铁等优势行业的战略重组和优化整合,发挥大型优势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其次,要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在污染严重的冶金、石化、轻工等行业中要推行清洁生产,使企业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第三,借鉴江苏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和项目安排上,要遵循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不仅要从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角度出发,考虑形成产业链,还要从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角度出发,努力构造资源综合利用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河北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就业增长不仅依靠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适宜的技术选择战略得以实现。河北省目前原材料、能源、水土资源贫乏,而劳动力资源、农业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只注重钢铁等依赖贫乏资源的产业的投资和发展,而放弃或忽视了依托丰富资源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只注重了资本密集型、矿产资源型城市国有重工业企业的发展,而放弃或忽视了依托农产品可再生资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建议抓住该轮宏观调控的契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应成为今后的重要政策着力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2025.html

更多阅读

经济与金融专业 金融经济官网

经济与金融专业——清华师兄寄语转帖经济管理学院(简称经管学院)本科部分分为3个专业——经济与金融、会计、信息管理,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会比较明确地分为这三个方向,考生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为吧,因为近些年经管学院的专业一直都是清华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和制约教育,教育又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

低碳经济:如何鞭策企业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等,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根本上从经济形态的高度为“低碳经济”的推行提供了新的思路。海啸、酸雨、雪灾、洪水、雾、霾等极端气

声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河北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网友薰扆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