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构成宏观。作为一个追求经济实力能够不断获得提升的任何区域,离开企业的活跃生命力都是不可想象的,尽管影响区域经济做大做强的因素诸如经济总量增速减缓、利用外资步伐滞后等还有很多。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状况如何对其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作用是带有很大的基础性的。比如,若企业实力普遍不足,那么,利用外资及对外贸易与合作的数量和质量必然大打折扣,因为其有效平台或载体处于缺位状态;同时,居民就业和收入总体上也将面临窘境,进而致使消费拉动缺少一台“高速引擎”;此外,即便投资力度很大,除基础设施外,工业领域的投资因受企业实力低下的牵绊而出现“消化不良”,投资乘数作用就会“半途而废”。由上可见,注重微观才能保证宏观,注重企业发展才能振兴区域经济。
从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新生企业数均少于当年消亡数,如2000年全省工业企业实有7261家,比上年减少2.1%,2001、2002年的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经营效益普遍欠佳,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前景令人堪虞。2002年,河北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企业的资本保值增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比平均水平低2.6个百分点和9380元/人,而资产负债率比平均水平高出3.9个百分点;企业整体规模较小,在全省规模以上7592家企业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占8.5%,平均拥有的资产、销售收入、利润分别为7880、5786、299万元,比之山东省分别低出956、2408、131万元,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为第21、16、9位。从我省工业发展的外向度看,2002年,全省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5.98%,比全国低12.4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创汇仅相当于上海的4.7%、江苏的3.7%、广东的1.1%;截至2002年底,外资企业数量仅占全国的0.84%,外资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9.4%,比全国低8.2个百分点。以上说明,我省企业的成长机制、环境和水平都存在重大缺陷。
分析河北企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旁边矗立着发展环境的阻碍。从众多角度考察,环境无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之一。企业需要一个怎样的发展环境?如何营造一个企业快速健康成长的发展环境?这些都已成为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关注的崭新课题。笔者结合对200余家企业的调查情况,从理论、战略和实践案例的角度,试图对这一课题进行初步解答,以供商榷。
一、企业发展环境理论描述
我们知道,任何企业都不能孤立存在,其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条件。因此,企业可以称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部环境存在着相互交换、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必须从外部环境接受人力、资金、材料、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投入,然后通过企业内部的转换系统,把这些投入转化为产品或劳务以及企业成员所需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作为产出离开企业,从而完成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换过程。
一般来讲,企业的发展环境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关联的因素,与市场紧密相关,可称为市场环境,由消费、供应、竞争三要素构成;其二,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一定间隔的因素,与政府、社会、自然紧密相关,可称为创业环境,由文化、技术、教育、政治、法律、自然资源、人口、经济政策、社会等要素构成。
市场环境中的“消费”系指企业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消费者亦即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供应”系指企业所需的原辅材料、机器设备和劳动力供应者;“竞争”系指销售领域和供应领域内的竞争状态。
创业环境中的“文化”系指社会历史背景、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技术”系指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包括交通运输、机器设备、原辅材料、能源、管理手段、企业质素、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等;“教育”系指居民普遍的受教育程度和受过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专门训练的人口占比,也包括整个社会的教育制度完善程度,教育环境制约着企业各类人员的教育和专业水平,也制约着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效率;“政治”系指政权的性质及其实行的政策,以及政治组织状况和社会政治氛围,它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其健全和稳定程度制约着企业家的投资和发展信心;“法律”系指法律的性质和健全程度,特别是与企业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法律如公司法、竞争法、环境保护法等,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既保护又限制,企业必须在法律规定的准则指导下开展经营活动;“自然资源”系指气候、土地、水质、矿藏等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自然资源的状况,它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必备的自然物质基础;“人口”系指人口的数量、分布、年龄、性别结构等情况,它既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要的人力资源条件,又是企业产品和劳务的市场条件;“经济”系指社会基本经济结构,包括经济组织的所有制类型的不同占比、经济计划的集中与分散程度、政府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金融政策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居民一般消费水平和消费特征等;“社会”系指社会制度及其发展、阶层结构及其变动、社会组织性质及其作用,以及企业和社会利益集团所建立起的相互关系。
综合上述多达12种的企业发展环境要素,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讲,在迷宫式的发展环境中,只有时刻准备着适应变化,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在这个迷宫里,企业面对的变化速度和复杂性正呈几何级数增长,企业可预测的时间区间大为缩短,企业管理者更难把握发展趋势。据研究,微软的战略规划只覆盖18个月,有人籍此提出企业战略的存在意义正进入消失时期。事实是,消失的只会是“死战略”。也就是说,只有适应变化的战略,并通过在目标与环境、实力之间进行匹配,才能够帮助企业赢得未来。从企业之外的各种经济主体、政府、社会的角度讲,则必须时刻注意为企业提供和营造良性的创业环境。需要强调的是,营造企业良性的创业环境不适用“重点突破”式思维。如近年来一度“流行”的县级政府创造的“经济110”、“重点保护企业”等方式和手段,尽管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宽松了企业环境,但事实证明,就企业环境建设工程而言,这只是“撕开了一个口子”,于整体的“补效”不大。经济学中有一个传统但很生动的“木桶原理”,说的是一个长短不齐的木板圈成的木桶,其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所决定的,其他的木板再长也没有用。这和机械设计中的“等强”原则同理:机器的寿命是由最薄弱的部位决定的,最薄弱的部位坏了,其他部位再好机器也要停。企业的创业环境亦是如此——从环境的角度判断企业发展的前景,不是取决于最好的要素,而是取决于最次的要素。在9种创业环境要素中,一旦有1种比较差强人意,其他方面的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就都有可能前功尽弃。也就是说,营造良好的企业创业环境,最基本或称之为唯一的原则就是“等优”。
二、河北省企业发展环境状况分析
从总体上看,结合所调研企业的反映,我省企业发展环境还不很尽如人意。
(一)市场环境的困扰
1.消费环境不容乐观。表现为市场的有效需求依然不足,企业依靠价格上涨增盈的空间不大。据调查,2003年上半年,466种主要工业品中只有10.3%供求基本平衡,供不应求的则为零。从我省前四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构成看,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涨幅低于生产资料出厂价格8.1个百分点。同时,受“非典”、收入、预期的影响,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取向均将发生重大转型,企业所面对的理性购买力越来越强,市场对企业产品的质量要求日渐升级,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的压力不断增强。此外,企业产品的重点市场对象即城市居民收入悬殊,给企业发展定位带来不可避免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河北省城市经济调查队的一份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02年6月底,我省城市居民户均家庭财产为21.43万元,其中半数以上家庭财产集中在10-30万元,20%的富裕家庭占总财产的46.82%,1%的家庭财产超过100万元,并且在户均家庭财产中还有6.79万元的金融财产,说明城市居民存在收入贫富分化、预期储备以及中间阶层力量薄弱的特点,若再考虑到城镇居民当年可支配收入仅为6679元和城乡居民收入2.49:1的比率,可以想见,企业产品市场定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难度”。
2.供应环境日趋紧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原辅材料价格高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2003年,我省原辅材料购进价格呈逐月上升趋势,1-4月分别上升2.4%、5.4%、8.1%、8.3%。其二,劳动力供给呈现“三极状态”,即高素质劳动力就业标准越来越高,“挑剔型”就业趋势明朗,企业人才成本不断上升;低素质劳动力供应过剩,企业吸纳此类劳动力越多,生产经营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也就越高;处于中间层次的劳动力供给尽管较为充分,但企业吸纳这些劳动力之后则要付出高昂的学习成本。其三,企业资金供应不足。在所调查的企业中,有70%左右的企业认为资金短缺是目前发展中的最大难题之一。从现实情况看,资金紧缺的原因主要是产品销售不畅、负债高、贷款回收率较低、管理费用持续增长和新产品投入较大等。而缺乏资金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改制步伐、技术改造力度以及新项目新产品开发,这对企业发展而言无疑形同一场“灾难”。
3.竞争环境激烈严峻。一则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供给竞争本就火热,二则河北企业普遍缺乏竞争力和名牌产品。尽管我省已有部分中国驰名商标产品,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且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小,一些关键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知名度低成为我省企业竞争中的“软肋”。特别是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原因,造成对市场变化反应不灵、技术进步步履迟缓、设备老化、产品结构调整缓慢,加之企业负担沉重,市场应对能力提升困难。而同期由于企业间的过度竞争还导致了市场无序状态的长期存在,常常导致企业产品价格随原辅材料价格上涨而下降等反常现象的发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迷茫。
(二)创业环境的缺陷
1.文化环境张力不足。其一,专利、技术、商业秘密的保护氛围不够,假冒伪劣依然猖獗,并对正当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巨大冲击。其二,社会创业意识淡薄,对企业发展的理解不够到位,企业的社会文化支撑力处于不足状态。其三,小富即满、小农观念等落后意识仍然影响着部分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加剧了企业发展文化环境的滞后程度。其四,社会中主流“财富”理念尚未完全到位,“仇富”心态与行为依然存在,致使企业发展的“文化安全”条件还不够充分。其五,“官本位”文化产生的行政部门低效率以及腐败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发展造成心理上的沉重压力。
2.技术环境还不成熟。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体制尚存缺憾,创新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研发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2001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总额仅为565129万元,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也只有229970万元,在5597.34亿元的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同时,全省所有规模以上企业中只有不到15%的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与试验开发活动。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薄弱,2002年我省7个传统优势行业增加值占全省入统工业的比重只有0.83%,比全国低9.6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0.1%,比全国低10.2个百分点。三是科技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缓慢,产学研联合开发机制亦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四是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不足。多数行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进口,技术引进又多注重硬件和生产线,忽视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与吸收,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加重了企业对进口技术依赖的长期性。
3.教育环境有待提高。从目前情况看,社会教育为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本支持存在两难矛盾:一方面是高学历人才因在校时未来就业理念、取向与价值观的教育严重缺位,致使其毕业后就业选择方向上“先天性”对企业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同时教育为企业提供的技术工人总量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要,有些企业技术工人正面临紧缺断档危机。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技工学校已由1995年的305所、招生38011人降低到2001年的194所、20534人,同时教育部门能够提供给企业的技工培训教材也多不适用,说明在职再学习的教育机制极不健全。实际情况表明,教育环境的不足已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障碍,一是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不尽合理,据分析,2000年我省企业中管理、技术、普通工人占比分别为6%、44%和50%,整体质管队伍素质不高,科技人才总量足,缺乏高级科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特别是高端技术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更是严重匮乏,企业技工则大多专业技能单一、文化程度偏低;二是企业自身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缺少活力,企业科技人才、管理经营的流失、闲置问题较为突出、令人堪忧。
4.政治环境急需整顿。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较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导致职能部门对企业的吃拿卡要报屡禁不止,不禁“受灾”企业叫苦不迭、与政府关系成本上升,而且许多新建、拟建甚至一些已建企业不得不“另谋高就”。比如,某外商本欲在某市投资2000万美元,但因众多部门全都来“吃唐僧肉”,不惜扔掉前期百万投入南迁他省;某县一私营企业因不堪税务部门无理纠缠,只好弃数十万投资远离故乡;更为典型的是,某市劳动部门变相超额收取就业证工本费使本应10元的费用被抬高250多倍;某县四家企业主管局总计150多名干部职工中竟有近3/4的人靠吃企业管理费“生存”,年均摊派近90万元……此外,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负责人享有的政治待遇还存在差异,一些地方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员在入党、参政、议政等方面时有遭歧视事情发生。
5.法律环境存在缺憾。一是相关企业法律建设特别是企业财产保护与分配等方面还不完善,二是对相关企业执法不严甚至滥用执法权力。目前看,最为关键的是后者。例如,我省某地曾发生过某部门人员拟强行收取78元未经上级批准的名目费用而导致台商放弃投资计划的故事,值得引以为戒。但事实是,某些执法部门内部仍然存在“公权个性化”思想,把自己等同于法律,“敢想敢干”。如某法纪工作人员曾多次向他人允诺:“你看谁不顺眼,咱就去查他。”如果企业家对其稍有怠慢,就会面临“利润流失”危险,正常经营必然受阻。
6.自然资源应予整合。从气候条件观察,部分城市气候不适宜,如省会夏日高温天气无疑给企业带来防暑降温等额外成本的增加,加之春季易发的沙尘暴,企业生产经营多少受到影响,也说明我省生态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从土地资源状况看,城市工业用地日趋紧张,企业建设和生产规模扩张成本不断上升;从水质条件看,在南水北调工程完工投运之前,企业有关此方面的使用成本也呈上升趋势;从矿藏资源状况看,尽管我省矿藏资源较为丰富,但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掠夺性竞争行为依然存在,企业发展布局扭曲严重,发展战略和目标也因而出现短期倾向。
7.人口环境条件不足。尽管我省人口总量不低,但因为农村人口占比过大,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仍大,导致企业集聚规模相对较小,且产品市场潜力虽有但“变现”迟缓,因而对企业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据统计,我省城镇人口比重2001年为26.05%,即使与2000年的全国平均水平36.09%相比,依然低出10.04个百分点,这样的差距注定了我省企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与此同时,人口素质不高所带来的就业待遇较低、收入不高则直接影响了消费市场的振兴和企业人才的使用。2001年,我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仅为3.07%,北京为4.13%,山西为3.74%。且在全部从业人员中,71%的人口分布在农业领域,表明涵盖总人口概念的社会收入群体中低收入者占比过大,对企业发展的牵引力明显不足。
8.经济政策当再健全。据对全省286家中小企业的调查,其对河北经济政策环境的满意度只有33.9%,比邻省山东低8.3个百分点。总体看,政策环境的不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税负政策未能体现与时俱进,据了解,河北企业的税负水平较之广东、江苏、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有过之而无不及”;二是企业资金政策并不宽松,贷款、上市等门槛依然偏高;三是公私企业发展政策不均衡,非公有制企业在产业进入、市场准入、筹融资等方面有时还会面临不公平待遇。四是鼓励企业改制政策还没有及时到位,企业激励机制、财富积累机制因而升级迟缓。
9.社会环境渴望净化。一是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相互之间、银企之间信用矛盾比较突出。例如,某市一区法院半年内审结的363件经济案件中2/3是由于“信用”诱因造成的。二是由于人们“成家立业”侧重“作官”仍为社会主流心态,无形中刺激和放大了社会对企业的歧视。三是尚未形成职能部门对企业的尊重氛围,如有些部门停水停电根本不预先通知企业、前任领导答应之事后任领导随意否决等等。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企业办社会的压力减轻幅度不大,“福利性成本”依旧偏高。五是社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能充分满足企业需要,企业发展的外部硬件成本降低尚需时日。
三、河北省企业发展环境改良建议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企业发展环境需遵循“等优”的原则,那么我们就必须将上述12种要素综合考虑,把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综合工作来看待。为此,今后需要我们在如下方面加强努力:
(一)积极引导市场环境循序“走良”
1.培育和壮大积极、有效的即期消费市场。首先,就政府而言,应进一步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包括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鼓励消费信贷等,当然其前提是强化居民的预期信心、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尽快制定和改进能够体现与时俱进的商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强化对企业生产和服务提供者的质量监督,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力度,增加消费者维权的严肃性,提高消费者维权工作的速率和效益。其次,就企业而言,应进一步强化技术革新体系,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根据变化的市场需求改进市场定位,并提倡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生产经营作风。同时根据市场营销发展趋势,围绕迎合消费者需求,利用网络、现代通讯等先进手段创建便捷渠道,不断创新营销方式。
2.创造顺畅、便捷、高效的企业供应环境。一是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运用价格调控手段,适当压缩原辅材料涨价空间,或利用财政金融政策为企业原辅材料购进提供担保、补贴、信贷等服务;二是在利用媒体宣传、典型带动提倡正确的社会就业观念的同时,加大政府对教育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水平;三是积极帮助企业顺利实现筹融资计划,对企业项目布局进行调整,加大政府扶持性如国债、外国政府贷款等扶持型投资力度,引导企业围绕市场固本强源、增强对外部资金的自身吸引力。
3.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重点是加快我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加速国有资本的退出步伐,引导民间资本通过正常渠道进入产业领域并以正常手段创造效益,力争在2-3年的时间内形成不同所有制企业相同起点的良性循环开端;围绕政府政策主导,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鼓励、支持、保护名牌产品的健康成长;以打击假冒伪劣为中心,加大市场秩序整顿力度,对发生此类行为的企业要勇于公诸于众,使之成为“过街老鼠”,最大限度地净化企业竞争空气;以发展计划、统计、研究、咨询等部门为主体,建立健全企业竞争预警监测服务体系,为政府调控市场竞争、弥补市场失灵以及企业及时完善发展战略提供充足、有力的决策依据;强化公司法、竞争法执行,保证竞争纠纷、内部纠纷能够得到快速的依法合理解决。
(二)全面促进创业环境渐次“升级”
1.全方位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其一,通过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执法严肃性以及对企业员工跳槽的政策约束,加强对企业专利技术和商品、商业策划、关键生产环节的保护;其二,通过媒体宣传与树立典型,强化社会公众创造财富、珍视财富、尊重财富创造者的强烈意识,并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形成“人人追求创业、个个奋勇争先”的积极氛围;其三,通过现身说法、案例剖析等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尽快摒弃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引导企业和社会树立“创业无止境、志者勇攀登”的超前意识;其四,按照“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树立“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应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思想和“主动自觉地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加速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步伐,通过合理、有效、规范的政策杠杆,由对企业实行直接干预和管理,转向对企业进行引导和服务,使企业获得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辅助的强大外部合力。同时,积极完善社会监督、执法、党内约束机制,逐步消弭政府部门某些工作人员的腐败土壤,解脱企业的长久性心理压力。
2 建立有序、充足、实用的技术环境。第一,政府应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可以考虑由发展计划、财政、科研、市场中介组织、金融等部门和单位组成企业技改联合评估审批扶持机构,加速企业技改项目立项和资金扶持速度与效率;第二,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技术升级系统,促其逐渐由“产品生存”转向“技术生存”,或出台相应制约与鼓励政策,以宏观调控的方式针对不同企业提出技改水平的目标要求;第三,在政府主导下,进一步完善科技市场体系以及相关鼓励政策,加速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并通过市场导向不断规范科技市场以及科技产业化路径;第四,通过引进、培养与高薪高待遇挽留,强化我省企业的人才支撑能力,以及强化技术引进与吸收的限制和鼓励政策,逐步改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薄弱的积习,积极培育“冀”字牌的先进技术。第五,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新型化、大型集团国际化、工业经济信息化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大力振兴制造业,努力提高工业整体水平。第六,加强企业技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技改工作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各部门建立层层责任制,进一步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引导企业健全相关专门机构,通过政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尽快形成高效运转的技改投资增长内生机制和保证技改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谋划机制。
3.以有效衔接、后劲充足为目标完善教育环境。首先,教育部门和院校应及时增设就业模拟课程,认真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果断消除“官向”倾向,促进和引导高文化水平的人力资本逐渐改变运行轨迹,向企业、创业道路转向,因为人力资本毕竟永远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其次,改良教育科目设置方式,从体现与时俱进的目标出发,学科设置上向适应企业发展靠拢,尽管这样的抉择可能会给一些院校带来师资力量整合以及教材内容完善、创新和重组的难度,但如果不作如此选择,则企业、院校均将迎接未来更大的困难;再次,依据企业发展需要,鼓励创办和做强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机构,企业也要结合此项工作积极完善内部人力资本管理制度特别是激励约束机制。
4.打造正直、健康、廉洁、高效的政治环境。一是加速政府职能转变,逐渐消除越位、缺位、错位的思想和行为,由经济综合职能转向经济专业职能,并不断强化政府应该强化的社会管理和调控职能;二是净化干部队伍构成,坚决将存有“公权己用”意识并大胆向企业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和吃、拿、卡、要、报、贪、挪的不称职甚至违法乱纪者清除出去,同时规范和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严格票据、依据双全的前提下才能向企业下罚单或征费通知,并赋予企业监督、投诉、索赔权限;三是不分所有制类型,从社会贡献、经济贡献、人格道德的综合角度,在政治待遇上充分体现一视同仁,给予企业家们赢得社会地位、政治身份的巨大空间。
5.凝聚执法必严空气,严惩知法执法却违法者,进一步健全法律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在继续完善关于企业立法的基础上,强化执法队伍、执法素质、执法惩罚的建设力度,为企业提供一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经营环境。
6.加速整合自然资源,尽量避免掠夺性竞争。中心任务是依据自然资源条件促进企业布局的合理化,并就企业之间、企业与资源管理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其他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建立监测、约束、激励、调控机制,以促进自然资源在企业间的合理、快速、高效流动。
7.提高高素质人口比例,为培育更加成熟的消费和供应市场提供基础条件。主要任务是在继续贯彻人口控制的前提下,强化社会教育、学习机制。如瞄准中间劳动力人群,提供社会福利性的政府主导的技能和文化培训服务;瞄准接受正规教育群体,加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以社会保障的视角体现受教育的“平均主义”等等。此外,要通过身份证式户籍管理改革的深化和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尽最大努力减少农民,提高我省6700万人口中的市民比例和高素质含量的人力资本比例,为未来市场的容量扩张创造充要条件,进而增强我省市场对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容纳力。
8.按照民本主义的原则进一步健全能够适应、鼓励、促进企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一是借鉴农村费改税经验,依据省情、企情、民情,想方设法改善企业税费环境,减轻企业支出负担;二是放宽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的介入门槛,为企业面向社会筹融资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完善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优势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帮助其能够获得更多的金融理解、认可和支持;三是统一和规范各类企业进入各类可进入产业的标准,使得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均能享有同等产业政策待遇;四是给予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制度安排和创新权限,鼓励企业在内部成长机制、外部连接体系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现和营造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五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鞭打慢牛、养护快牛”的基本政策原则,积极完善其他各个方面的企业发展促进与限制政策。
9.努力强化社会环境的纯洁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尽量减少资金相互拖欠所带来的社会性危害;二是引导人们特别是政府部门员工学会尊重企业,在企业需要和形象面前,努力做到“应保尽保”;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减轻企业办社会的压力;四是强化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和高速运转的外部硬件环境。
(三)拟定并实行相关配套措施
正如前文所述,企业发展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综合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甚至个人等全方位的协调联动,因此,必须在完善上述12种企业发展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制定、完善并实施相关配套措施。初步设想,应包含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提高企业发展环境建设的工作效率。建议组建由省委省政府牵头,各市县政府、省直各部门及有关单位和专家参加的企业发展环境建设常设领导机构,该机构的职能是监督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的企业发展环境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并解决环境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定期公布在环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和处理结果以调动全社会的参与积极性、经常走访企业并随时出台环境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和政策、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外出取经等。
第二,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企业信息联通机制,努力避免由于市场信息、政策信息不对称给企业带来的不便与损失。建议在省政府领导下,利用省企调队的组织优势、省经济信息中心的职能优势和政府政务网络及商业性互联网的“高速”优势,创建河北企业专网,考虑到企业商业机密保护的需要,可以在网络技术方面进行创新,达到政府各类政策信息全部公开、企业发展信息因需公开的境界。
第三,以科研院所的相关研究单位为主体,吸收社会研究力量、中介组织介入,组建企业发展环境专门研究机构。该机构除在环境建设的方式方法、问题对策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外,还应立足市场强化市场调研、企业发展决策策划与咨询功能,为众多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