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在我国历史上,从秦朝统一设县以来,历代兴替,唯县的建制至今不变,县一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什么是县域经济?是指一个县范畴内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属于建立在行政区划基础上的较小范围的区域经济),它既是一种产业的总和,又是一种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的经济就是收入、就业、过好日子,又有政府的经济就是财政收支、财政平衡。因此,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基本单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无论从纵向比较,还是从横向审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都不容太过乐观。多年来,历届河北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给资金、给项目等方面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与发达省份的差距却不容忽视。说明,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越来越高,如不采取积极、正确的促进措施,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
“思维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这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实践总结性结论,反映出了经济发展客观要求人的思想观念必须保持一种日新月异的状态,否则就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抛开这样一个基础,发展什么经济都会成空中楼阁。总结国内比较成功的县,第一位的经验就是从领导到干部到群众,其观念的转变、体制的转变都是比较明显、比较突出的。从政府角度来看,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政府不去包揽经济活动的一切内容,经济活动的活力不在政府,而在于这个县域范围内,是不是有无数的经营主体、无数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也就是说,转变思想观念的最终体现,实形成县域内有效的创新氛围、创新机制,进而形成产业开拓、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机制。
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县,都是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非农就业机会多,非农收入水平高,这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高,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经验。许多县域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还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这是我省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关键是要坚持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的结构。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要稳定一产,大力发展二产和三产,不断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再者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其实主要就在于所有制结构的差距上。什么地方GDP增长快、有活力、财政日子好过、老百姓收入高,在县一级来看,一定是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大,甚至是非公有经济的比重大。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转变,尤其是积极扶持非国有的、非公有的民营经济的发展。
在前面,我们已经论及:县域经济是建立在行政区划前提下的一定地域范畴的经济,而非建立在客观经济规律和经济自身联系机制前提下的协调经济,那么在这样一个概念下,引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则“地区拖累”是客观的、必然的甚至是合理的。在发展中,落后往往拖累先进是一种常态。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临近几县经济发生天壤之别也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了。所以,对上面作者的分析,评论者保持怀疑态度。应当说,建立县和县之间的经济协调机制,关键靠的是产业链接,若仅仅依靠政策去协调、去减少拖累,很可能是两败俱伤,进而影响总体效益。其中的重要启示就是,要重视减少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想方设法解决县域之间的贫富差距。
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立足县情,发展工业,形成特色才是“硬道理”。一般而言,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和财政的收入,必须要产品能卖得出去,价值得到实现,农民才能赚到钱,财政才能增长。所以,发展县域经济要在寻找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寻找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结合点,实质就是要寻找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增植产业增长点,扬长避短,定好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特有的长处、竞争优势和潜在能力,大力发展工业产业。
如果一个县的工业水平不高,则表示该县产品的初级化水平较高。在目前国际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一方面仅依靠初级产品去占领人家的市场,不仅规模有限,而且效益有限;另一方面也缺乏一定的工业基础,吸引和利用国外资本的基础就不牢固。说到底,县域自身的发展实力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外向程度,因此,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首先是思路放宽但眼睛向内,在发挥好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寻求更大图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自主发展和对外开放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把搞好对外开发、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坚持自主发展结合起来,依靠内源性经济和外源性经济的双轮驱动,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我国农村资本市场暗流涌动,而作为资本市场主力军的银行贷款却投入农村较少,这种局面不扭转将严重损害县域经济并对未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建立农村的资本运营机制,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将是今后我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最大重点之所在。主要思路可以有:因地制宜地搞好乡镇企业的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制改造等机制转换,将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到的资金如资产拍卖出售后收回的资金、企业使用集体土地上缴的土地使用费等用于设立乡村投资基金,开辟农村资本市场及资本运营渠道,以使资金流动起来产生效益,增值收益的资金可用于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公益事业等福利,或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一棵树能否长大,关键取决于土壤是否肥沃、气候是否适宜和阳光是否充足等外部条件。同理,一个县域经济能否壮大,则关键取决于外部环境是否有利、是否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有“硬”的层次也有“软”的层次,有“近”的层次也有“远”的层次。
小康社会是全面的提升的社会,是没有遗漏、普及众生的社会,不仅一个县不例外,一个村、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人也不应例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角落,自然也不应游离于各层次的政府决策之外,更不会游离于经济发展这一基础之上。因此,仅仅把她看成一种机遇和挑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她既是我们奋斗不息的方向、目标和标准,也是我们拼搏向前的动力、义务与责任。只是目前体现在县域经济领域,其任务更显繁重罢了,这正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与国际规则对接,代表着我们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则、市场竞争规则、政府管理规则等一系列的基础经济制度的转轨,这种转轨首先是建立在国情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其与现行的经济制度之间将带有明显的继承性,至少也有一个继承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全新化。这种继承性或者继承的过程,正是我们调整心态、自我提升,树立新观念、开发新战略、积累新优势的最好时机。对微观经济主体力量普遍薄弱的我省县域经济而言,更要善于抓好这种机遇。政府在抢抓机遇的过程中,一则要扮演好服务的角色,二则要促进自身的根本性变革,以适应递进性的形势发展需要。
小区域发展必须正视大区域背景。不过,这只是一种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因为我省清河、辛集、安平等特色县域经济的崛起并不是由此而生,三河、霸州等近环京津等县市却与此密切相关。这说明,“区域中区域”的经济发展应当首选“大区域先行、近距小区域跟随”模式。也就是说,“大北京”、“环渤海”们的影响与带动尚需假以时日,其对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机遇从地域上来说仍是有限的,不可盲目寄予太高期望,更不应坐以待成,否则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许多近距都市的县域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就在于城乡统筹得不够。评论者认为,城乡统筹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而应落脚于具体的建设层面。城市的带动作用必须加以很好地发挥,如加大城市规划设计的覆盖面,力求将近距(50-80公里内)县域囊括进城市的总体规划,哪怕实现它需要20年、30年甚至50年,但只要给予这些县域一定的、明朗的、较高的城市预期,那些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就会发挥出来,县域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就会加速,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就拥有了内生的推动基础。
任何事物要发展,都必须勇敢面对机遇和挑战,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机遇和挑战的相生相伴性。只看到机遇,属盲目乐观;只看到挑战,属消极悲观,要努力做到掌控自如、进退有度。具体来讲就是,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发展,要对自力更生有个再认识,在善于借助外力的前提下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要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依靠本地资源、区位、环境、资金等优势,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增强发展的内在活力,增创内源性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实根基。另一方面要坚持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县域外源性经济,强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世界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提高经济外向度,通过开展招商引资等途径,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大公司、大财团和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来本地落户,充分利用外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要素,发展壮大本地企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农业存在着产业链太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既然是发展县域经济,那么农村和农业经济增长,始终是县域经济的根。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人口至少还有一多半得在农村,他们靠什么?那就必须按照十五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对农村、农业工作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去做,推进战略性的结构调整。直接涉及到农业的,中央提出了通过全面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农业效益、减少税负来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更要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加快对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实践证明,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学会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需要学会以“小”建“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大”是支柱,“小”是细胞。抓大可培育支柱企业、龙头企业、优势行业,要坚定不移;抓小能激发活力,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抓“大”而不抓“小”,是不会统筹全局的表现;抓“小”而不抓“大”,是不会抓主要矛盾的表现,要坚持大小两手抓,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的配比关系,同时合理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手段,促小成大。但是,要搞好规划,节约土地,不能走“村村冒烟、户户办厂”的老路子,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不拘泥于一种发展模式,既搞高新技术企业,又搞劳动密集型企业,既搞工业,又搞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富民强县目标。与此同时,要全面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产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包括加强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提高生产要素市场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和培养管理者队伍,为要素市场体系发育提供多功能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要素市场监管和社会诚信建设。
区域协调包括城乡统筹,而且城乡统筹是促进区域协调的主要内容。因此,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既要立足特色又要立足辐射。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重点是做到“九个避免”,改变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中的“圈思维”,更多地体现协作发展:第一,避免不考虑区域经济实际情况,战略定位太高,动辄“北方第一××”,“国家级××”;第二,避免发展战略目标太分散,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丧失战略的导向性;第三,避免战略目标变化太频繁,或者本届政府和上届政府的战略相冲突,或者同届政府在不同时期战略不一致;第四,避免战略定位太广,导致主导产业不突出;第五,避免发展重点项目矛盾,互相制约;第六,避免主导产业雷同,失去重点扶持和重点发展的意义,导致主导产业难以做强做大;第七,避免缺乏产业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群,特色产业或龙头产业的产业链太短;第八,避免战略规划停留在目标或口号上,缺乏可操作性;第九,避免全省对各区县的发展战略和产品布局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
事物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上大项目,从立项、论证、审批到建设、投产,有的需要3年、5年甚至10年的努力。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一届一届班子接力赛。因此,政府行为的持续性、发展性是搞好县域经济的基本保证之一。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不以领导人变而变,不以领导人思路变而变。只有干好当前,才能将长远规划变成现实。同时,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兼顾长远利益,牢固把握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认真解决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浙江省金湖县招商招来“百姓怨”。据了解招商引资内情的金湖县居民介绍,在金湖工业园内,不少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五小”项目和污染项目,如“理士(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印染针织厂”、“栋删涂料厂”等,造成当地地下水严重污染。“理士科技有限公司”是美商独资企业,是一家专业生产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电动车、充电器、塑胶等产品的大型企业,是金湖县开发区内最大、上马后效益最好的企业。当地很多群众说,“理士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污染在工业园区内最为严重,其主要生产原料为盐酸、硫酸和铅等,污染物注入地下后将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另据知情人士反映,这个污染项目是国外淘汰的污染项目,投资商先去东南亚投资被拒绝,后想在广东、上海或苏州建厂又都被拒绝。2002年,金湖县领导闻讯后,把这一项目当成“宝贝”抢了回来,引资人受重奖。该公司也得到特别优惠:每亩地价只缴1.8万元,而且享受税收“五免五减半”待遇。由于该公司的产品号称是出口产品,每年县财政还要返还退税款近300万元。一些群众表示,过不了几年,号称“鱼米之乡”的金湖县就是“污染之乡”了。一些群众说,为招商引资,金湖县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全县还确立“招商若是零、一切等于零,项目若是零、一切等于零”的政绩观,凡完不成任务的乡镇、部门推行“集体起立、抽掉板凳、重新组合、竞争上岗”。重罚之下“逼良为娼”的现象屡屡发生,最常见的手法和技巧就是“嫁接包装(和本地小企业进行嫁接,100万元的投资嫁接成1000万元的大项目,以骗取优价土地和优惠政策)和“组合拼装”(一些人把招商实绩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形成“聚合效应”,让一个典型人物因功受奖,奖金到手大家分)。此举导致许多人不计后果地弄虚作假,骗荣誉、骗地位、骗奖金。招商引资,金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曾引起群众集体上访。县财政赤字将近上亿元,招商引资变成了财政的负担。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破除虚假政绩的错误思想,树立甘当奠基人、实实在在干事业的观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能干那种“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届包袱”的事。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上,要坚决杜绝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盲目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污染项目和企业,绝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求得眼前发展和一时繁荣,坚决防止重复建设、低水平扩张、粗放经营等短期行为,确保实现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另外,需要引起各界注意的是,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迫切性以及 “产业空洞”现象的普遍存在,污染型项目向县域转移将成为今后一个突出的趋势,其隐蔽性、迅捷性、包装性都将超乎以往,此点值得大家警惕。)
2003年以来,浙江省的“强县扩权”曾一度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品评,并作为一种经验开始在全国各地悄悄成种、萌芽、开花、结果。而我省2004年的并县将成为一个新的开端,标志着促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将由给资金、给项目逐步向给政策转移——建立激励型财政机制,调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重心下移,能放都放,其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县一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自觉性,实现新跨越。当然,给资金、给项目也不应断档,重点是按“多予、少取、让利、放活”的原则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财税支持力度。建议省财政明年起从当年的超收收入中安排部分资金采取转移支付办法直接计算分配到县(市),对财政收入增长快、贡献大的经济强县,省政府给予奖励;同时依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县级以上政府都将在本级财政预算中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县域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