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但又都不甚正确的倾向。
一种倾向认为: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裕,因而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是什么高新技术产业。
在理论上,他们搬来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和相对竞争法则,搬来了这样的经典而生动的例子:假设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8人民币。假设美国生产电视机的成本从而其电视机的价格为500美元,生产衣服的成本从而其衣服的价格为100美元;中国生产电视机的成本从而中国电视机的价格为3000人民币,生产衣服的成本从而中国衣服的价格为400人民币。这意味着无论就电视机还是衣服来说,中国都较美国拥有“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能够维持吗?不能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会全面地进口,中国只会全面地出口,人民币汇率就要升值。比如上升到1美元=5人民币。结果怎么样了?现在美国在电视机上拥有竞争优势了,而中国则仅在衣服上拥有竞争优势。即使你在每种产品上都拥有成本优势,汇率调节的结果,你也只能在你相对优势较强的产品,即比较优势产品上拥有竞争优势,而必然地在比较劣势产品上处竞争劣势。
在实践上,他们有东亚“四小龙”的发展历史做佐证。你看,东亚“四小龙”曾今不都是靠搞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家致富的吗?
他们还说,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生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本来就被人为地压抑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可以解决我国人多就业难的问题。
这些确实是蛮有道理的,很多人就是因此而相信这套说教的。但是他们忘记了,或者说,他们忽略了这样的事实:比较优势仅仅是从成本的角度在考虑问题,然而现实中,不单成本因素在起作用,还有品质因素,还有市场容量问题。高新技术正可以起到改进装备、提高产品品质和扩大市场容量的作用。
是的,是的,我不可能在每种产品上都具有竞争优势,但是,如果两国的两种产品不是同质的呢?如果把产品的市场容量考虑进来呢?进一步,如果是多国多产品的世界呢?你还能这样简单地比较吗?是不是我的高新技术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提高竞争力的作用了?再说了,还有发展落后于我们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它们那里的工资水平更低,在一定的时候,它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就会比我们更有优势。
另一种倾向又认为:高新技术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他们倒没有什么明确的理论,但他们有的是生活中成功的案例。
你看,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创造的价值也多。小小硅谷创造了相当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四分之一的产值;印度也成为了世界软件出口大国;台湾也成为了世界集成电路主要出口地区;等等。
他们又忘记了,或者说,他们又忽略了这样的事实:第一,相对竞争法则到底是在发生作用的。第二,在高新技术产业内,也存在着从劳动密集到资本技术密集的分工序列;有些工序,有些零部件的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相对竞争法则你是不能忽略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局部地密集地使用劳动也并不矛盾。不是高新技术产业内的每个环节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也不是参与了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就一定意味着你掌握了或者使用了高新技术。
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因而都是有害的。我们有加以识别,给予纠正之极大必要。
那么,正确的倾向又是什么呢?
正确的倾向只能是:既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比较优势,又要充分发展并利用好高新技术。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裕,我们当然应该利用好这一优势,因为这可以极大地降低我们的产品的成本;我们又要发展并利用好高新技术,因为这可以极大地改善我们的产品的品质,不断地创造出新产品,从而极大地扩张市场容量。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两个方面是存在着一定矛盾的,这就是相对竞争法则的作用,这就是在现阶段我国资源禀赋条件下,市场力量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排挤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面的例子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尽管我们的电视机和衣服都比美国的成本低,但是在汇率调节之下,我们也只能在优势更强的衣服上具竞争优势,而在优势较弱的电视机上则处竞争劣势。难道美国真的不想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吗?它为什么不可以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呢?因为在美国的资源禀赋条件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排挤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说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抢夺了发达国家工人的工作机会之说是不全面的,问题的另一面是发达国家本身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排挤了其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一矛盾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现阶段我国资源禀赋条件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能不需要一定程度的扶植。我们建立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园区是完全必要的,在这些园区实行一些特殊政策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现阶段我国资源禀赋条件下,高新技术产业是不可以遍地开花的。搞高新技术开发区,搞创业园区不能滥。要正确地给开发区定位,选那么几个有条件的开发区定位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多数的开发区还是应该定位为加工制造区或别的什么区。
再说一遍,不是你参与了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就一定意味着你掌握了或者使用了高新技术。实际上,我们的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也仅仅是加工制造区。以这种观点来看,难道我们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成功不又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功吗?樊纲讲得好:“现在一些地方在和中国闹别扭,搞什么反倾销之类的,说中国东西太便宜。便宜!其实就是我们的东西有竞争力,我们千万要看到自己的相对优势。”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这一矛盾。这在当前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还是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或者我们已经步入了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这个问题就不是什么问题了。但是我们还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济主体;又一方面,政府存在直接干预经济的冲动和途径(在现阶段条件下,政府的很多直接干预又是必要的)。这很容易导致一窝蜂上,争项目,铺摊子,重复建设。为什么我国经济生活中老是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活乱循环”?原因不是主要在于此吗?为避免这种现象在高新技术产业出现,从短期来说,就是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者的关系;从长远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把我们的各项改革事业推向前进,建立起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又必须增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紧迫感。一般地,高新技术产业内含大量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费用,这使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成本递减的特性,进而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常常具有先发优势或者说后发劣势的性质。先发则不战而胜,后发就没有生存的余地(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强调后发优势的,说后发国家可以引进先发国家的技术。但是,就高新技术来说,人家让你引进吗?)。这在信息产业体现得最明显。信息产品不仅具有成本骤减的特性,即生产第一件产品的成本极高,而生产第二件产品就是一个复制过程,成本几乎为零;而且具有锁定消费者的特性,即消费者使用先进入者的产品获得的效用大,而使用后进入者的产品获得的效用小。信息产品的这些特性不仅给我们提出了发展信息产业的紧迫性,也向我们提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因为在这个产业上,存在着明显的先发即形成优势的特性。信息产业以其特有的快速渗透性和对消费者的锁定性,给予第一个抢滩者发达的机会。我们常讲“盖茨的头脑”,盖茨的头脑是不容否定的,但盖茨是否也得益于他先发的优势呢?当然,我们不能泛滥跨越式发展,不能在什么方面都要求跨越式发展。在这个问题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能力、有条件、有优势的一些地区,现在确实应该思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是,千万不能遍地开花,穷山沟里也搞个什么科技园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就必须清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在生产诸要素中,掌握着知识的人力资本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好坏快慢,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说到底,是看你的创新环境怎样,看你的制度是否完善,看你的法治好不好。硅谷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那里的基础设施有多好,也不是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优惠政策,说到底就是一个制度、环境,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在过去很长的时期里,我们不恰当地估计了技术本身演进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以为只要充分运用政府动员资源和控制资源投向的能力,向政府指定的项目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就能保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事实证明,这不是一条多快好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
必须清醒高新技术产业虽是高收益的产业,但更是高风险的产业。一般地,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不愿意贷款给这样的项目的,因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也正因为其高风险的特点,政府是不可以主导风险投资的,政府只能引导民间资本从事风险投资。那些主张用政府财力去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风险投资呼唤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成长,风险投资归根结底也是要靠制度和环境来培育的。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们还必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高新技术对于经济的作用,决不仅仅是自身产业的产出所带来的增长效应,它还有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使传统产业发生质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只能建立在发达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毕竟我们不能吃信息,住网络。我们的电子商务为什么不发达?难道与传统商业不发达,运输、仓储不发达无关吗?高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降低了传统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了传统产品品质而使自身产业得到极大发展的。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必须抓紧做好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这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个问题上,又不能片面强调利用高新技术。不是凡高都好,凡新都好。正确的做法是:在核心工序中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而在诸如前工序或最终工序等周围环节则可以也应该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经济的赶超当然需要通过技术的赶超才能实现。但是关键不是我们一定要盯着最先进的技术,而是自己必须要有技术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