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政府干预“熨平”至少减缓经济周期剧烈波动,是现代国家宏观调控的共性。为应对外有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内有惯性经济增长方式触顶带来的“硬着陆”风险,中央政府启动了以“加大投资、增加内需、尽量维持出口”为导向的“保增长”战略。作为一个“副产品”,可能给股市再次带来巨大机遇。
机遇有二:一是配合“保增长”战略,股市需要复苏融资功能;二是对可预见的流动性再次泛滥,起到“蓄水池”的作用。无论哪一种情况,政府都有意愿也有能力助推市场走强。
第一种情况,是在政府投资力度空前,但边际效率已非常可疑的情况下,增加民间投资已成为决策层的共识——明年起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企业因此获得1200亿元的税务减免(可用于再投资)即是明证;但来自税收减免的金额毕竟有限,资本市场的直接投资将更有效、企业成本也更低,因此,复苏股市的融资功能势必成为决策层的重要选择。
本轮经济周期还面临产业升级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是焦点,而创业板正是助推中小企业的温床。创业板的进程,可视为观察决策层在此问题上的重要信号。
第二种情况,是无论加大投资还是增加内需,都需要货币政策的宽松,9月份以来货币政策的“急转弯”,也适应了这种需求,由此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流动性将再次充裕乃至过剩。央行放弃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更可能加速这种情形。
短期来看,由于政府投资需逐步到位(有说法是,今后两年每年新增2万亿投资),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商业银行机遇风险控制考虑,也不会一下子放开信贷,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仍在主底过程之中……这些因素的合力,将使流动性逆转短期内不太可能成为现实;发生变化的节点,很可能是在心理层面发生变化之后——在政府大规模投资效应显现、情况似乎好转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将很难控制住放贷冲动,宏观经济数据的好转,还很可能再次吸引流动性得到缓解的境外“热钱”加大流入。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股市将再次成为吸纳流动性的重要场所。这个时点,很可能就发生在明年中期或下半年。
今日的暴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上述因素初见端倪的反映,但还很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