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加之最近一轮全球央行的疯狂注资,连“无限注资”的政策都出台了。时至今日注资救市仍源源不断,注入金融系统的资金总量已经是难以计数。但是,注资救市救的只是金融业,对银行系统来说或许是及时雨,但对未来的经济实体运行来说,可能是饮鸠止渴之举。那种希望制止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愿望,因此可能变成一厢情愿。
世界各国的货币当局赋权于民的货币总量的绝大多数都是以存款的形式保存在银行系统之中,可以被银行系统用于贷款投资的,“漏出”银行体系之外的货币量比起货币总量是相比寥寥。所谓的导致政府采取注资方式救市的流动性匮乏,其实是屯聚了巨量的货币的银行系统因为找不到它们认为的合适投资方向的无奈之举,并非是金融业缺少供借贷的资金,是“惜贷”而不是无钱可贷。
如果政府愿意提供低息乃至无息的货币注入金融系统,金融业的投资成本和风险就会降低,利润空间就会扩大,当然是乐享其成。但是,对于经济实体来说,政府提供银行系统转来的大量资金,最终都是要连本带利一并归还的。银行贷款是银行自身的一种投资行为,投资是要获利的,这个“利”对实体经济来说就是资本的流出。借款期限一到,经济实体当中的货币存量只能比借贷当初更加减少而不可能有所增加,除非货币当局注资行为是负利率注资,在负利率下,银行业才有可能和实体企业瓜分政府的恩惠,但是银行业雁过拔毛,能让实体瓜分多少也难说。
因此,注资救市或许加剧实体经济的危机程度,充其量不过是推延危机爆发的时间而已,把皮球踢到下届政府的脚下。注资救市,救的仅仅是金融业,而毁的是经济实体。“我身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对实体经济来说,暂时的资金流入,无异于饮鸠止渴。
要解决这个问题,惟一的办法是提供向居民发放(而不是借贷)货币,以及直接购买厂商债务坏账的方式,永久性地把增量货币留在经济体内,以此同时满足居民消费对货币的需求以及厂商敛聚货币实现货币增殖的需求。
货币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就在于,经济总体发展对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流动性要求,和厂商居民将货币作为价值凭证和财富加以敛聚囤积所导致的流动性丧失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就是拜物教,运行的结果必然是货币分布的分化而不是均布。“二八”现象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形成的。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就是厂商都赚到了钱,即实现了货币增殖囤积,货币在厂商部门富聚,货币流动的结果最终使得流动性丧失。正所谓“道者反其动”——一切运动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市场经济的这种走势和结果,是对经济具有内在的自稳定性理论的一个嘲讽。面对爆发的金融危机,一直坚信自由市场经济具有内部自稳定性的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自己错了。
最近不少人对于网络上的虚拟货币交易要不要征税这个问题感起了兴趣。且慢讨论是否应该就此征税,倒是这个问题本身有助于了解当下的实体货币经济体系的问题。虚拟电子货币系统之所以没有爆发经济危机的问题,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无限发行货币的机制,它的“货币当局”永远不会存在流动性问题,它的货币永远都是直接赋权给网民而不是借贷给网民。
货币经济实际上就是一个全民参加的赌局,但是,任何赌局都会终结于一方的彻底惨败,终结于一方的赢无可赢。而注资救市,其实就是赌场老板借钱给输光手中筹码的赌徒,好让他能够继续留在赌场里,使得赌场的烟火得以延续下去。当前的危机,其实就是赌场烟火行将熄灭的危机。
不过和政府注资略有可能不同的是,政府或许会在这个体系行将最后崩溃的时候采取“归零”的办法——彻底赦免一切债务,但是,赌场老板永远不会赦免赌徒的债务。
为何政府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持货币经济体系的运行?政府或者说货币当局就是货币拜物教中货币之神的代表,通过维持货币的神权地位,也就维持了对作为货币拜物教信徒的民众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