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给我们很多故事,特别关注“巨亏”的故事,巨亏发生在金融危机时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我关心的不仅仅是巨亏本身,而是对待“巨亏”的态度。
故事1:毫不知情
中信泰富与澳矿外汇合约巨亏。因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进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中信泰富有限公司(00267.HK)已引致亏损共8.08亿港元;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更高达147亿港元。中信泰富昨天暂停交易,在港股收市后发布了上述消息。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称,公司将协调15亿美元的大规模拨备,今年业绩将转为亏损,财务董事张立宪与财务总监周至贤现已辞职。中信泰富买入杠杆式外汇合约要承担可能高达147亿元巨亏,公司主席荣智健表示,他对事件毫不知情,问题是在于财务董事张立宪未有遵守公司对冲风险的政策,进行交易前又未得主席批准。财务总监周志贤亦没有尽其监督职责,将此等不寻常的对冲交易上报提请主席关注,故两人需要为事件负责而辞职。而经公司独立审查后,认为此事并不牵涉欺诈或其他不法行为,故无需报警。
故事2:金融危机惹祸
2007年11月27日,平安高调宣布通过旗下寿险公司已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富通集团约4.18%的股权,成为富通单一第一大股东。马明哲当时表示,此次交易对中国保险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同时由于平安和富通的业务模式匹配,可以学习富通在交叉销售、风险管理以及产品设计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在平安完成了对富通入股后的几个月里,随着次贷风波由美国向欧洲迅速蔓延,富通在风暴中只能苦于招架。2008年4月2日,平安在深圳和富通正式签署协议,前者以2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40.2亿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旗下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一个细节令当时市场非常关注,那就是这次的交易,平安同样采取了以现金支付的方式。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平安对外宣布,在富通身上的浮亏超过人民币170亿元,下跌幅度超过70%。该公司拟在2008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对富通集团股票投资进行人民币157亿元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马明哲给公司员工的信件中简单评价了一下此次投资。强调损失计提是一次性的,对利润的影响只在当期体现,并且将投资失利原因归结为全球资本市场的普遍大跌。
故事3:入股黑石亏损60%,是一笔好的投资
中投公司因为投资美国黑石公司产生账面亏损而饱受争议。该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对此作出回应,认为长期来看入股黑石仍是一笔好的投资,外界的评价多是短线看法,这与中投公司的评价方式不同。他还证实了中投公司将增持黑石股份的消息,并表示希望通过增持改善交易结构。根据黑石集团提交给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一份文件,中投公司将增持黑石公司的股份至12.5%,新增持的股份将拥有表决权。黑石公司2007年6月22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在其上市前,中投公司以每股29.61美元的价格购入黑石1.01亿股,投资30亿美元,但上市之后的黑石股价一路下跌,目前股价在10美元附近。另外,中投公司还购买了约5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公司发行的一种到期后须转为普通股的可转换股权单位,目前股价明显低于约定转股价。楼透露,中投公司目前非常稳健,有90%以上的资金处于现金状态。据他介绍,中投公司正在建立跑道,对资产配合进行调整。他还表示,对中投公司的治理结构非常满意。
三笔投资/交易,中信泰富亏损147亿港币;中国平安亏损157亿元;中投公司亏损130多亿元。这些亏损都是在一年之内完成的,都可以称得上是“巨亏”。
我们得到三个信号:面对如此大的亏损,决策人的反应居然是不知情、市场的错和没错(很好的投资)。
我的评价是:
第一,在战略上,没有风险意识和系统性的风险评估方法;
第二,在流程上,没有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
第三,没有建立止损的概念;
第四,没有责任制度和追求责任的流程;
第五,官僚主义和流寇思想主宰这些公司和机构;
第六,缺乏必要的专业人才,粗放式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