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节:两个自然法则(上)



 也许,我们不一定想成为一名经营者,但是,只要我们生活在现代这个市场经济社会里面,就一定要同经营发生关系,这是你躲也躲不开的。因为,经营这种活动,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并且越来深入,这是经营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从表面上看,经营只是经营者自己的事,而事实上,市场上所有的顾客,甚至,即使你现在还不是他们的顾客,却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目标。否则,经营者们也就没有什么事可做了。

    我们不一定非要关心他们做什么,以及做得怎么样,但我们总不至于连自己都不关心,他们做的事,正好就是同我们十分相干,没有我们,他们什么也做不成,不管你是消费者不是打工者,必定要同他们发生关系。

   引用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一段名言,最能说明其中的道理,他这样说道: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从那些成功者们的成功与挫折经历当中,我更发现,亚当·斯密在二百年前发现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其实不是一只,而是一双,其中一只是“竞争之手”,另一只是“互利之手”,否则,是不会出现他所看到的那种现象,即是:经营者在争取自己利益的同时,通常也要为别人带来好处!

    你看见有哪一家企业,不是在竞争当中求生存的?又有哪一家企业,不是为别人生产商品、提供服务的?道理似乎很简单,所以,基于这个理由,任何人都有资格从事经营这个行当。然而,成功还是失败,偏偏就是以这个简单的道理作为分界线,视乎你在竞争与互利之间是否取得平衡!

    我还发现,不管他们做的是什么营生,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和动机,甚至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思想境界、知识程度和道德水平,对于经商这种活动各有自己的想法,最后,都不能不服从于这一双无形之手,它们有如魔法一样,制约着每一个经营者、以至任何一家企业的命运,似乎谁也跳不出这个金刚圈之外。否则,他们好像中邪一样,终究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其中的原因,恐怕是我们不能莫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人也是自然界的产物!我们——包括那些成功的经营者——身上,不可避免要带着某些源于自然的生物特征,从而要受到自身本能的支配:

    第一,自私是人的天性

    我们不会否认,人都是自私的,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站在个人的位置和角度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决定怎样地行为。而这种想法和要求,每一个人都不尽相同。并且,人与人之间在能力和条件上,以至所拥有的都不一样。因此,我们每天都只能按照自己的需要、能力和条件,各自解决生活问题。

    第二:从环境中获取所需

    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生活上的需要,所以,我们不能与世隔绝。有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也就决定了我们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从环境中索取一切生活来源,这是自然界赋予任何一个物种的生存方式,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第三:这是一个稀缺的世界

 第三十一节:两个自然法则(上)

    人的需要,好像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有谁会觉得自己的钱太多?问题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什么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实现,如果有人得到多一些,必定就会有人要少得一些;或者,有人得到了,就有人得不到。正如你占着一所房子,别人就没有机会住进去。

    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的世界里面,它是大自然造物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的,是自然界强加给我们的生存方式。你想在一个有限的蛋糕里面分到自己的一份,就必须努力去其他人竞争。竞争是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手段,我们就是活在这样一个世道里面!

    所以说,竞争是源于自然的行为法则,它不单只是我们人类才会有的行为,更加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出现的状况,而是所有生物都必定要遵循的行为方式。在有关动物的影片里面,我们不难发现,每一种动物的生活圈子里面,都存在着竞争,它们一点不比我们温情,甚至要血腥得多。

    自然界也正是利用这种方式来解决它的资源分配问题,这是它的杰作!它既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物种,都以竞争的方式,在地球上找到自己的生存机会和空间,并且也是透过这种方式,为所有的物种安排它们的生存位置,即使我们人类自身也摆脱不了要透过这种方式来选择各自的生活场所、生存方式,任何一个物种的兴盛或者灭绝,都不可避免要经历竞争这个过程。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绝对的。并非如圣经所说,人生来应该是平等,这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

不过,自然界好像也并不那么无情和残忍,非要我们争个你死我活,才有可能活得下去。它也提供了一种互利的自然行为法则。这个法则要求每一个人、每一个物种,各自的生存,必定要为其他人、其他物种的生存有所作为。

    例如,植物的生长,为素食动物提供了营养,而这些动物,又成为了其他肉食动物的口粮,由此形成自然界所有生物能够生存、繁衍的条件。它们一方面通过竞争取得各自生存的位置,另一方面又为对方的生存提供了条件,或者是以对方作为自己的生存条件。

    在我们的社会里面,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和互利性,尤为显得突出。从远古时代出现的家庭、氏族和亲情关系,直至现代的文明、道德和法制,似乎都是出于对这种互利行为法则的体现。

    看似是互相矛盾的两个行为法则,却十分巧妙地结合起来,完美地解决了自然界,以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难题。以下是其中三个:

    第一,生活资源的有效配置

    冥冥之中,自然界似乎就是利用这两个行为法则,作为所有物种得以生存、延续的基本要求。通过竞争,或者说是以竞争的方式,让每一个物种有机会从自然中获得它们自身的需要,从而竞争作为自然资源的分配方式。同时,它们也把所有需要消耗资源的特种,也变成了自然界当中的一种资源,满足于其他物种的需要。凭着这种互利性,既使物种成为一种需要而得以保留下来,也让众多不同的物种能够共同相处。

    也就是说,竞争让你有机会从有限的条件里面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互利则要求你把自己也变成满足其他人需要的一部分,从而形成链状的生态结构。在社会经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竞争是生存的手段,互利则令其他人也从中得益。

    竞争的法则,首先体现了优胜劣汰的选择作用,由此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令世界变得越来越好。与此同时,互利的法则,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分享已经开始好起来的世界。竞争法则带来了破坏性,互利法则建立起和谐性,正如毛泽东指出,世界就是在矛盾之中存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既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也是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配置的方式。之所以你能够生活下来,并且活得比别人滋润,是因为你有更强的竞争能力。社会上之所以有你所需要的消费品让你透过竞争得到它们,是因为,社会可存在着分工协作为形式的社会化生产互利性,为你提供了这些消费品,如果所有人都罢工了,你还能竞争到什么?

   第二,相互之间达至平衡

   每个人、每一物种都有自己的生活需要,他(它)们的需要应该是不完全一样的,地球上的资源不可能满足得了这样的要求,得把他(它)区分开来。试想一想,如果所有的人、所有的动物都依赖于单一食物,世界哪里有能力提供如此充足的供应?

   竞争既是生活资源的分配方式,它也促使处于弱势的人或者物种,为了免遭被淘汰,生活迫使其自行重新选择、调整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需要,从而在这个方面促进它们向另一个方向进化,去开拓新的领域。这样,他(它)们便有了自己的生存位置,同时也创造和扩大了整个生活空间。

   有的动物从水中走上陆地,有的又从陆地爬到树上。一旦这种选择和调整达到最佳的状态,必然是造成不同的人、不同的物种之间产生互利的行为效果,形成彼此都能够生存的平衡关系,从而实现自然界内部的和谐。

   这种和谐,靠的是竞争的不断破坏和互利的不断修复来实现。竞争与冲突促使物种间的选择和调整继续下去,而互利则保证了这种选择和和调整产生作用。于是,在竞争的淘汰作用和互利的平衡作用下,物种的进化、发展一直延续,令每天都有新的平衡出现。纯粹的竞争或者纯粹的互利都不可能提供这个作用。以它来解释经营,有其最好不过的理由。

    所以才说,生来不平等是绝对的!是上帝有意这么做的!它是世界能够如此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原因,平等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愿望----我并不是在此鼓吹不平等,而是有所意识,不平等是与生俱来的,追求平等,正是我们战胜人的自然本性的一个理想,而不是回归当初,岂不是显得我们要返祖?

    平衡在经济领域里面尤为显得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常识。从一个企业状况,你就可以推想到国家这个层次上。怎样达到平衡,既是考验企业经营管理者,更是考验经济学家和政府管治能力的最主要之处。

   通常他们都把发展当作第一目标,而我相信,平衡才是最关键。维持平衡,发展才有空间和后劲,也自然地提供了这个动力和趋势。我们难道不见,一些国家,包括经济,尤其是政治,因为失衡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社会不平衡,一旦引致冲突,其破坏力足以摧毁历史的一切成就,古今中外不乏例证。看一看我们的某些邻国,以前曾经是物华天宝的地方,现在穷得何等程度!

     第三,保证持续循环的发展

     任何时候,满足需要永远只是一种消耗,必定要有一个补充,才能够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所以,在竞争法则作为资源分配、生存手段的同时,互利法则保证了资源的循环再生,从而维持自身的内部平衡,由此才有延续、发展的可能。

     纯粹的竞争只能是破坏性的,仅有掠夺和消耗,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终有竭尽的时候。互利成为了竞争的补充,它不单只分配和谁所有的问题,而是提供了创造性的来源。

    在互利的前提下,竞争才能够充分、持久地发挥作用。否则,到头来两败俱伤,竞争又有什么意义?在互利之下的竞争,促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最有效、最充分地被利用,并且最大限度地分配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的地方发挥它们最大的价值。

    竞争不断冲破原有的平衡,开辟新的机遇和空间;互利则控制了竞争的破坏力在主要地出现在有创造性的范围之内。竞争与互利两个行为方式的交互作用,既促进物种间的不断自我选择、调整和进化,形成合理的内部配置和自我循环再生,平衡与和谐得以出现,这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地球运动机制。它也是社会经济活动运行的一个机制,让善于经营的人赚钱,其他人则分享他们带来的利益。竞争令社会发展,互利让社会富裕!

  

    它既是解释为什么以一视同仁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不能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为什么以尊重个性为特征的市场经济能够如此繁荣的其中一个原因。想一想,那些平均主义的民族,福利主义盛行的国度,会不会是最有进取心的地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2556.html

更多阅读

第22节:第三辑一件是非两个标准(1)

系列专题:《国学大师为你指点人生迷津:世间情》  第三辑一件是非两个标准  另一种的七年之痒  叶曼女士:  我大学毕业六年了,已经有两个小孩,一个三岁,一个一岁。目前我是专业的家庭主妇,虽然请了保姆,我还是怕极了一整天面对奶瓶

第六十六节:直接推行社会文明(3)

在我们看来,经营的社会服务特征和它在行为上要求的有效性,也因为它来自民间下层,并且掌握着最庞大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再加上它特有的自由流动性、与外部存在的关联性和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普及性,以及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先进手段

第六十四节:直接推行社会文明(1)

  经营是否对社会文明发生直接的推行作用,或者,换一种说法,经营与文明、道德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这是我和我的同事曾经争论过的问题,我们彼此都没有说服对方。在这里,我把它提出来,为的是想引起有兴趣的读者继续争论,好让我看出一

第四十七节:市场价格只是参考(下)

     商品的成交价,最终是在买卖双方互相角力下产生的结果,它包括了交易者个人自身的努力以及市场买卖环境的集体效应。结果如何,取决于各自的交易条件对比, 以及交易过程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在价格的延续性和关联性之下,才产生一个

第四十六节:市场价格只是参考(上)

之所以说价格是由买卖双方自己决定,因此造成价格里面含有“水分”和存在弹性,这是因为,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一个受人们公认的、准确的、客观的商品价值衡量尺度,从而导致价格须要由买卖双方共同解决。      何以见得呢?即使用最简单的

声明:《第三十一节:两个自然法则(上)》为网友氧气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