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微信是否收费的争论,工信部部长苗圩在3月31日表示,目前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微信收费一事,他说,现在“(通信运营商)说自己维护如此之大的网络,还要投资、运营,除了流量以外还应该在其他方面的收费,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绝不能利用垄断地位,卡死像腾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企业。”这意味着,中国的官方已经正式介入微信是否收费的争议,而且,倾向于收费的态度极为明显。 如果工信部部长苗圩的公开表态代表了行业主管部门的意志,则几乎在预计不久的将来,“微信被收费”很可能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然而,工信部的这种“官方”的表态,并不能平息微信是否收费的争议,相反,由于微信收费会影响到中国几亿互联网用户的切身权益,更可能因为不适时的收费,直接戕害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动力,乃至最终影响中国在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角逐中的成败,因而很快由一个商业事件演化成公共事件。 此时,中国新一届政府已经将市场放权作为向全社会的承诺,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首次记者会上亦强调市场、社会可以管的,政府尽量避免干预,而微信与运营商两个企业间的商业对弈,工信部在此间采取何种态度,实际上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检验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的“诚意”。 首先,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利益之争而非流量之争。在微信崛起之前,很多移动互联公司包括三大运营商也在推出各自的OTT应用,但从未提及所谓的收费问题,但微信的崛起,直接损害了三大运营商的商业利益,成为三大运营商未来发展的最大的敌人。而所谓的“微信等OTT业务占用大量的信令资源,从而可能导致网络通信瘫痪”的说法完全就成了一个赤裸裸的借口。 在微信收费的言之凿凿的理由中,运营商承担了巨额的网络建设费用成为了微信收费的最大理由。但这种说法,和当年向用户收取电话初装费一样荒谬。中国的网络用户,已经缴纳了高出很多国家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网络费用,完全有权自主决定上网,发邮件,看视频等种种自己喜欢做的事。单独对微信收费逻辑的荒唐之处就在于,如果一个用户选择用网络主要看视频,难道运营商就要对“看视频”的行为单独收费吗?很显然,违背互联网发展的基本的规律。
![诚意贷 微信命运考验政府向市场放权的“诚意”](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051518419741.jpeg)
特别是,在网民承担了高额的上网费用,缴纳了高额的通讯费用之后,运营商在获得巨额暴利的情况下却又以建设网络基础设施之名试图通过收费等扼杀对其造成威胁的微信等OTT企业,其目的并非为了保证网络的通畅,而是为了保护其垄断利润。用IT行业著名专家胡延平的话说:“不移动就能获得千亿利润的只有中国移动。” 其次,这是传统电信行业与移动通讯新贵的未来之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统通讯功能向网络转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移动电脑和智能手机成为了交际和通讯的最主要终端。在竞争的压力下,不仅通讯资费不断下降,各种通讯工具的开发更是日新月异。人类正在大踏步地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伟大潮流。 最后,这是可能影响未来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竞争地位的重大命题。自人类发明了互联网以来,像微信一样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可谓凤毛麟角,移动互联网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之一,一旦中国的公共政策应对失措,维护垄断而打击创新,则更意味着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竞争中,自断手足,戕害国家竞争力。因此,对微信这么一个既具有世界影响,同时又暗合时代发展的产品,企图通过“收费”等方式进行扼杀,扼杀掉的不仅仅是微信,而是中国互联网的未来。 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是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保护垄断,还是捍卫竞争?呵护创新还是墨守成?微信收费只是一个标志,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理念。OTT即时通讯工具,全球都在热议,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却贸然表态对其收费扼杀其成长。把微信的未来交给市场吧,部长和政府部门更应该以谦卑的姿态面对创新和未来。基于此,我们呼吁工信部收回关于微信收费的不合适表态,维护互联网的开放和中立原则,退出对三大运营商与腾讯博弈的介入,免得应对失措,影响国家竞争力。中国互联网能有今天,恰恰是因为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关爱,而不是政府的无处不在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