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化生产模式是分产承包,只注重过程,无法形成大规模复制;工业化生产模式是链条状作业,注意过程,不易形成‘诸侯’割据。”日前,原百事可乐(中国)市场总监王瀚骏在培华企业管理培训集团的“高级经理人实战特训营”的课堂上指出,中国的企业目前大多数让仍然是“农业化生产模式”,这样不易复制和大规模发展,他提醒听课的浙商,企业管理要量化管理,要摒弃“农业化生产模式”,要向“工业化生产模式”升级,这样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不要做什么都会的农民
王瀚骏举例子说,农场主有领地1000亩,需要雇100名犁田、插秧、播种等等全套农活都会的农民,100人也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的。但之后领土扩充至10000亩,则需全套农活都会的1000人什么都会的农民,再之后继续扩充至10万亩,需1万名全都会的农民,从何而来?谈何容易?及时有,大家的水平也会良莠不齐。
但是按照工业化模式的思维,将农活分成不同的车间,比如将1万人分成10等分,我招1000个只会插秧的人,招1000个只会除草的人,招1000个只会单项工作的人,相对就简单许多。即使这些人不会。培训起来也相对容易多了。
某个听课的学员感触的说,我们公司现在的施工人员,才进来没几个月,就希望他们什么工程都会做。很难!若将他们分成张三李四王五,你们就只有焊接铜管,王二麻子就你只要打压等等。即使他们不会培训起来也容易多了。
王瀚骏老师说,在这个小例子中,农民看似是一个“全才”,他可以一人掌握农业生产的个个环节,但是一个农民最多只可以种十亩、几十亩田地,其创造的财富或价值,按钱来计算,不过几千到万元之间。而一个工厂的工人团队看似每个人只能生产一个部件,而聚合起来,却可以生产出几千辆汽车,其创造的价值是几十个农民的几千甚至上万倍。
企业管理要从“农业化”升级到“工业化”
王瀚骏指出,国内的企业在发展之初都是从几个人的努力打拼开始逐渐壮大的,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者开始力不从心,发展的速度越快,越感觉步步制肘,处处风险,也越来越思考成功的机率、复制性和推广性。这就好比一个农民完成了十亩地的收获后,开始考虑如何能种上百亩、千亩,如何能让每亩田都高产,如何能让农作物价值提升一样,我们企业发展的过程也往往都是从一个农民的运作方式向着工人的生产模式过渡。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工人的生产模式是什么样的?众所周知,汽车生产线中的各个环节都有精密的生产操作标准与要求,只有在每个环节,每个部件都符合标准的情况下,产品才能符合生产要求,而这些标准往往只是一些参数。如果我们将企业的发展与管理也比作一辆汽车的生产,而企业中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犹如生产线上的不同工位。
王老师指出,企业要想做大做强,管理必须要从“农业化”升级到“工业化”。
两个问题导致管理无法“量化”
王瀚骏指出,现代企业在实施所谓“量化”管理时,往往出现搞不下去,或无疾而终的根本原因就是以下两个问题没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一个是究竟管什么,也就是要管理的“目标”不明确,不清晰,即:看得见,摸不着;另一个就是在这个目标下的工作内容与工作量之间没有一个科学的,清楚的,相对公平的一个“基础单元”。正是由于在施行之初这两个基础没能搞清,才会有“量化”管理只是一种理想;企业“量化”管理很难施行这样的慨叹!那么如何清晰定义管理中的“目标”;又如何建立标准的:“基础单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