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5年前,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5年后的今天,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并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地位的“升级”,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认识更加深刻,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人类追求向往的美境,也是人类劳动创造和精心爱护的硕果。 水是万物之源。一切生命活动都起源于水。水对我们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如果离开水,一切都只能走向灭亡,谈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将毫无意义。因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首先是水环境的治理。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密集,人类来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污染日渐严重。更多环保部数据表明,我国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57%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较差甚至极差;2012年,七大水系除长江、珠江水质状况良好外,海河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超过40%,为重度污染,其余河流均为中度或轻度污染;90%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约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在占我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广大农村,由于水资源缺乏保护和管理,有的水塘、河沟正在遭受到严重污染,使水质变差,甚至河道塘口渐渐消失,不但使当地饮用水资源被破坏,近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甚至农业灌溉用水也出现难题。 农村生活污水已经成为我国主要流域水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生活污水具有量大面广、有机物浓度偏高、间歇排放、控制困难等特点,同时,广大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必要的污水收集、输送和处理设施,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进入周边水体,使河道、湖泊受到污染,严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分布广泛、居住分散,自然条件、经济条件都有很大差异,如果像城市那样进行集中式污水处理,需要建设大量的管网,代价太高、缺乏可行性。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规模,污水处理厂也将难以运转。因此,农村污水处理绝不能沿用和照搬城市污水处理的办法,而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以分散式、低成本、易维护作为主要发展的方向,也因此,分散污水处理模式在我国村镇污水处理中占有较大比重。 目前,我国村镇污水治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将村镇地区的污水通过管网收集起来输送到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这种方式由于需要建设大量的管网,代价太高,在我国广大农村应用的并不多。二是将较为分散的村镇污水依据聚落特点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就地排放,这种方式被称为分散污水处理。分散污水处理的优点是投资省,出水可以就地回用或补充生态用水。但是,分散污水处理在技术上绝不是集中污水处理的缩微和简化版,必须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否则,分布分散、数量庞大的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要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要吗形同虚设、荒废无用。 近年来,为加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治理,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等文件,北京、广东等地制订了《村镇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城镇污水处理技术与政策指引》等,用以指导与规范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各地也涌现了一批分散型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如浙江、江苏、福建、湖北、广西、云南、重庆、四川等地的一些城镇采用生物处理、人工湿地等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于水环境的日益破坏,以及污水治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八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污水治理新发展的重要任务,以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