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读书人来说,应该学以致用。同样道理,创业者在融资时也应“融以致用”。正如有的读书人会变成书吊子,为了学习而学习一样,在时下的融资场,也出现了为了融资而融资的现象。
“叫卖”融资额
马云、江南春们掀起的造富运动,致使“资本+创业者”的方程式成为了无数创业者与投资者们心中的“致富公式”。于是,一场场冠以各种名称和以多种形式展开的融资会或融资论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记者曾参加过许多场这种创业者与投资者面对面“相亲”的融资会,最深的感觉就是:在这种场合,创业者们拿着厚厚一叠的商业计划书向投资者狂发,不管投资者的个人投资领域与投资偏好,以及投资者背后的基金定位。投资者们也极欲在“相亲”中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
在会场,记者每次都会自问同一个问题:在场的每位创业者是不是都真的应该融资?
在记者参加过的某场融资会上,面对主席台下众多蜂涌而至的创业者,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合伙人吴俊平回答了记者心中的疑问:“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应该来”。
吴俊平心中的“大多数”是否自问过:你的公司真的需要融资吗?除了这种盲目融资热外,目前创业者之间还出现了比拼融资额的怪现象。
爱情公寓网CEO张家铭向《时代财富》证实:时下,创业者间确实存在互相攀比融资额的怪现象。
实际上,目前媒体对此的报道也散发着这种味道。
我们经常可看到,某媒体报道某公司又融资了多少千万美元,文字间往往流露着对高融资额的盲目崇拜。
这不禁让记者想起时下的中国教育对分数的盲目追求,但分数高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优秀吗?融资额高就意味着这个公司成功吗?值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个业内人士向《时代财富》说,创业者融资难应包括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是创业者自己得冷静判断,目前公司是否真的需要融资;其次,确实需要融资后,向谁融资;再次就是该融资多少,而不是创业者自己“拍拍脑袋”欲要多少融资额。
用资才是关键
检验一个学生成绩的标准不应该是分数,而是他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程度。这个道理同样可适用于融资中的创业者。融资后使用资金的效率是检验创业者融资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创业者当初融资的初始目标。
但创业者融资难,融资后用资更难。
业内人士透露,VC们在投资时,一般会按照同类或类似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来计算该笔投资的未来回报期望值。如果没有相似的上市公司作标本,则按照NASDAQ或香港等证券市场平均的市盈率作参考,酌情确定回报率。时下,欧美等发达国家股市的市盈率保持在15~20倍左右。亚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股市的市盈率在30倍左右。
目前,前几年募集的VC基金的封闭期一般为7年左右,封闭期内通常要作2-3轮的投资,新近募集的基金的封闭期一般为10年,封闭期内欲投资3-4轮,也就是说,投资后,VC们一般要求目标公司在2-3年内要实现他们的高回报要求。
正是因为如此,融资后,在投资者高回报率的反逼下,创业者一般会存在快速将手中巨量的资金使用出去的压力。
据张家铭介绍,因为融资前没有考虑清楚融资后的用资部署,业界就有一些创业者在拿到大笔钱后,整天为怎样花掉手中的资金而烦恼、犯愁。
资金是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则会助公司如虎添翼,反之,则会变成一把追魂剑,加速公司死亡。
最近成功融资5000万美元的移动电视运营商世通华纳则是前者的代表。
世通华纳副总崔斌向《时代财富》介绍,公司于2003年在厦门成立。2006年,公司成功从国泰财富基金、鼎晖创投、华登国际、成为基金等四家基金处融资4500万美元,凭借这些资本,公司迅速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抢占渠道资源。正是因为这笔资金,公司目前已从一家厦门的地方性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性公司。2008年2月,公司再次融资5000万美元,“为即将到来的行业性大整合准备好了弹药”。
世通华纳借助外部资本为自己生蛋的做法值得肯定,然而中国业界又存在多少因资金过多而撑死的案例,这种教训还少吗?不值得另类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