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上海市政府近日推出“医药工商企业质量互监机制”,如果零售药店存在违规经营行为,药品企业将暂停药品供应;反之,如果药品生产企业有违规行为,零售药店除拒绝进货外,还应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举报。正文:“互监机制”违反了行业规律,甚至是医药行业管理的倒退。从政府的本意看,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产业链的上下游相互监督,使产业有序发展。但我们知道,在我国药品生产过度重复投资的大环境下,药品销售商和药品生产企业之间早已没有理想的所谓“平等关系”,再加上药品进入终端时候的重重黑幕,又使得二者之间多了一层暧昧的“纱帐”。因此,笔者认为“医药互监”更多的是表面文章,并未深入肌理,是有关部门一相情愿的“政绩工程”。其实仔细一想,觉得这个互监机制是多此一举,反而是医药行业管理的一种倒退。药品销售商和生产企业间本身就受到商业机制的约束,这种商业机制的反应速度更快、涵盖面更广、协调手段更丰富,远比政府推行的行政机制灵活有效得多。更何况,医药销售商出现违规问题而涉及生产企业利益时,生产企业自然会中断药品供应甚至提请仲裁或法庭;同样,生产企业违规时,药品零售商也同样作出反应,比如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因假原料而出现质量问题时,全国药店统一撤柜,又何劳政府出台医药“互监机制”呢?aihuau.com“互监机制”并未考虑到庞大的医药渠道体系。大的药品生产企业自然可以和药品销售商直接产生供货关系,也能够形成表面上的相互监督,但更多的生产企业都是通过传统的经销渠道,一层一层进入药品零售系统,其间的环节少则五六层,多则十几层,生产企业根本无法知晓零售商是否有违规行为,即使发现了违规情况,也不可能采取什么措施,更不用说是用中断供货的形式对其产生震慑作用了;同样,零售商发现生产企业有问题,也需要通过复杂的责任传递才能见效。政府出台互监机制,更多是出于用药安全和稳定价格的初衷,但庞大的经销体系和复杂的药品传递环节,根本无法控制安全和价格问题,仅仅掐住药品产业链的一头一尾根本无济于事。可以想象,在目前的行业环境下,零售商和生产企业之间就象两个相隔遥遥的天体,虽有着巨大的万有引力,但却八竿子打不着,即使一方出现较大改变,也只是让另一方的轨道面倾斜零点几度而已――医药互监,何以见效?“互监机制”的出台只会给医药生产企业造成更大的被动。在药品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今天,互监机制对生产企业非常不利。我们都知道,国内绝大多数是仿制药,以及祖宗留下的各种各样的中成药,相同品种的药品重复投资现象非常严重,单“六味地黄丸”全国就有数百种,这些品种为了进入销售终端都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杀手锏,削尖了脑袋往经销体系里钻,巴结都还来不及呢,谁又会在用重金打开的通道里自讨没趣地去抓别人的小辫子呢?而零售商就不同了,反正都是六味地黄丸,手里挑挑拣拣,身后还排着长队,本来就不愁供货问题,反而因政府出台的“互监体制”又多了一条“傲慢”的理由,于是本来就饱受压榨的价格和漫长的付款周期又要经受新一轮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