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因为姚明的候选引起了媒体的注意,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中央电视台的品牌节目《东方时空》甚至就此话题做了一期专题。
如果姚明没有在2977名候选人中出现,也许4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公示消息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更不致于引发如此兴师动众的争议。
5天的公示期已经过去,争论的焦点主要纠缠于在国外为NBA效力的球星能不能被评为全国劳模,反倒让人们忽视了此次公示背后的意味深长。
评选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做法始于共和国建国,由来已久,这项评选离公众一直似近还远,每年劳动节都能从媒体听到劳模受表彰的消息。可是,推选的过程始终由组织掌握,人选任组织挑选和审定。至于按分配指标由各级组织推荐入选者是否称得上货真价实的全国劳模,人们也并不去计较。
2005年的评选却透出若干新意来,据称,主办方提出要让劳模精神与时代特征相对接,候选的范围早已不限于“根红苗正”的一线工人、农民,在前些年向知识分子和企业管理者敞开大门以后,今年甚至于向进城务工人员和私营企业主伸出了欢迎之手,全国劳模的候选人正从代表先进分子、代表大多数、代表工人阶级,逐步向代表全体公民过渡。每一个群体,哪怕仅仅是代表少数公民,都被列入了辐射范围。全国劳模正向更全面更能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能更充分地体现为国为民贡献方面扩展。所有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劳动者正逐步被囊括其中,全国劳模的代表性明显增强了。与入党候选人范围的变化所引发的轩然大波相比,这次的变化平稳无声,这也正说明,政治环境宽松起来,公民的观念和看问题的视角也在开放。
更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在今年的劳模评选过程中两次进行公示。首先,在被推荐人初审通过后,要在本单位公示。4月14日,2977名入围人选同时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上公示5天。这种做法在全国劳模评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新华社认为公示是为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
笔者认为,公示的意义非同寻常,它不仅仅是让全国劳模走向了公众,使得评选更加公开化透明化,更为关键的是它所反映出的政治民主的气息。民主是和谐政治的基本前提,没有政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不够完整,也难以保持。在党报上公示所有入围者,察民情,观民意,既是对入围者先进性的考察,也是对各级组织评选公正性的验证,更是对广大人民的应有尊重。和谐的社会是稳定的祥和的,而只有民主的社会、人民不被愚弄的社会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政治的新风正连绵不绝地吹拂而来,公示的后面,公推是否会接踵而至?值得期待。也许用不了多久,群众公认将被群众公推所取代,成为评选全国劳模最重要的原则。
政治民主的步伐正越走越快,你感觉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