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人的眼中,云南代表了一种根植于红色土地上的浓重而神秘的地域文化,在这片浓重而神秘的土地上以上好的卷烟享誉世界,但说到白酒,便无言以对。所以,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云南有名烟却无好酒”。云南的酒在中国传统的酿酒产地中,占有的席位并不重要。难道说云南的酒就走不出去吗?因工作关系,笔者走访了云南省内的一些酒企,在与企业的接触中,笔者认为他们如果在本地市场是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天然优势的话,云南酒向全国市场的突围应是一种强势地域文化逐渐向产品或者品牌转移甚至增值的过程,而且云南酒企业也应该在广告宣传和产品包装上巧妙而充分地与自己特有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发展之地。
本刊主持人:张小东
嘉宾: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秘书:彭汝刚
云南杨林肥酒有限公司 总经理:李林华副总经理:崔海波
云南龙锶源酒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肖天洪
纵观云南酒类市场,各省厂家,各种品牌,风风火火竞争激烈。但细细数来,在这场硝烟弥漫的酒战中,能浮出水面取得骄人业绩的本地酒业为实不多。特别是白酒市场,长期以来一直被川酒、黔酒等省外名酒所垄断,云南白酒,在实力雄厚的川酒与黔酒的夹击下,显得黯淡无光。
笔者在走访这几家酒企业过程中,也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认为云南省有较多的低入收者,而且这些人口占总人口60%以上,“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不错,作为一个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市场基础,基础越大,市场越大,销售也越大。
在哲人看来,有即无,无即有;在企业家看来,多则难,少则易,无则有。多——中国白酒企业不可谓不多,市场竞争更不可谓不激烈。在这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却鲜见云南白酒的身影,即便在家门口的云南市场,上演的也是外省兵团间的战斗,云南本土白酒所占据的仅是方寸之地;这也正回答了“少”的含义——有竞争力、能与省外白酒品牌乃至名牌短兵相接的本土白酒少得可怜,而云南本土浓香型白酒,则是无、是空白。空白,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和市场空间。
“云南无好酒”在普通人看来最多只是一大憾事,可在彭汝刚、李林华、崔海波和肖天洪眼中,除了同样引以为憾之外,他们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发展机遇,而且验证“云南不光有好烟更有好酒”的机会也已经到来。
云南白酒酿造业虽然目前困难重重,但也大有前途,关键是资金、技术的引进、工艺的改进、市场开拓等问题要处理好,云南白酒业并非没有希望。如果从传统来看,云南省葡萄酒产业的“后发劣势”比白酒更加明显,但短短几年,云南现已成为西南葡萄酒生产强省,这说明云南的资源优势、传统工艺只要与外来资金及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云南白酒业的复兴并不是痴人说梦。
杨林肥:打造“中国第一绿酒”
原杨林肥酒被龙润集团成功收购,这也证明了云南白酒的市场潜力。杨林肥酒,一个云南的百年老字号,一支飘香有半个多世纪的酒,在经历沉浮之后,今天正以新的面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云南龙润集团收购原“云南杨林肥酒厂”改制以来,通过注入新的绿酒文化内涵,重新发掘认识中国传统的绿酒文化,“杨林肥酒”也打破了发展瓶颈,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企业体制僵化、机制不活,没有有效的投入产出机制、技改和市场拓展难以展开,资金人才匮乏等劣势迎刃而解;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云南著名商标、较强的生产储藏能力等优势得到释放。
龙润酒业利用云南的生物资源优势,依托龙润集团在资金、管理、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方面的优势和先进理念,传承百年历史,融合现代工艺,专业研制,做大、做强杨林肥酒,为健康产业作出贡献。杨林肥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海波表示,杨林肥酒其一得益于龙润集团调整经营战略,改变经营方针的有效实施。龙润入主杨林肥酒厂后,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妥善安置职工,保留“杨林肥酒”的百年老字号,针对消费人群对产品进行系列化开发,以养身健康为主线,打造“中国第一绿酒”为目标,在中国酒文化中发掘健康内涵、弘扬现代健康理念,让“绿色”走向全国,让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与健康结盟,再现名酒品牌新亮点。其二是得益于龙润集团强大资金注入,对软、硬件的更新改造。龙润集团按照“食品卫生法”要求,对企业厂房、设备、环境和员工进行改造和再培训。使其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年灌装能力可达10000吨。同时加强系列酒研发,研制推出了健康营养酒——量力酒、至亲酒。目前,已有肥酒系列、喜酒系列、清酒系列、保健酒系列计20个产品。其三是得益于环境的不断优化。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工业强县”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赢得了外来投资者的信任。现已重现名酒本色,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可以预见,注入新的文化内涵、管理经营模式、资金技术支持和营销能力的杨林肥酒,在“中国第一绿酒”的旗帜下,百年老字号必将焕发新的光彩。
龙锶源:力求建成云南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
云南龙锶源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天洪为原云南峨山玉林泉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总具有多年从事白酒生产经营管理的丰富经验,在云南酒业界享有较高声誉。此次的技改扩建立足于易门大龙口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即山泉丰富,天然含锶,有益人体健康)。在原易门高粱酒基础上,开发白酒新产品,把久负盛名的易门高粱酒推向更高的境界,立志把易门建成云南名酒的故乡。
业内人士都知道,从投资主体、管理层到品酒师、酿酒师,再到车间技术骨干、市场销售人员,精心打造九田酒品牌的是原云南玉林泉酒业有限公司的原班人马,按现在的生产规模,每年计划酿造优质纯粮白酒5000吨,并于2006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火把节”期间(公历7月19日)抢出首批产品,在易门野生菌节到来期间大量上市。
笔者在易门跟随龙锶源酒业有限公司销售队伍走了易门几个镇,发现九田酒持续热销,从乡村到“农家乐”到城区宾馆酒店,随处可见“酒逢知己,人喝九田”的热闹场面,在当地白酒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强烈的“九田风暴”,不仅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热情追捧,而且牵动了业界同行的神经。
龙锶源酒业投资人肖天洪敏锐地意识到,中国酒界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作坊酒、工业酒、品牌酒和文化酒等几个阶段,作为目前酒界发展最高层次的“文化酒”来说,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而且要在产品的命名、酒体设计、口感勾调、广告促销上给人精神需求、审美需求和文化心理需求等方面的满足,要达到“以文载酒”的境界,以酒文化去寻求新的增长点,拓展自己的一片市场空间,为此,龙锶源将在3年内达到年产10000千升基酒的生产能力,建成全省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之一,相信龙锶源酒业有限公司一定会在云南酒企业中脱颖而出。
澜沧江:扩大啤酒同时开发“云南老窖”高端白酒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由于经济发展和地理交通等特殊原因,啤酒工业起步较晚。但近两年来,境内的澜沧江企业集团发展较快,通过对啤酒生产线的技改和扩建,已初步形成规模,并逐步培育出啤酒业的民族品牌,其系列产品已覆盖云南全省,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据云南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来看,云南啤酒目前的总产能力还不足全国平均数的一半,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甚远。因此,云南的啤酒市场大有潜力,云南的啤酒工业方兴未艾,这无疑是云南在西部开发战略中的又一个亮点。
再者,云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名川大山遍布全境,到处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山地矿泉,资源优势极为丰富,具有酿造美酒、铸造品牌的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这些正是外地啤酒厂商,尤其是“巨啤”商家纷纷看好西部酒类市场,登陆云南市场的缘由所在。因此,数十家啤酒企业不仅从战略上选择和加入了云南的市场竞争行列,而且在战术上不惜代价地使出浑身解数,从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市场出发,奋力拼争有可能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从目前竞争的特点看,云南本地的啤酒厂家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竭力从口味质量和保鲜度以及价格和售后服务上展示自己的竞争实力;外地品牌又以各种宣传攻势尽力突出自己的品牌和企业形象,更以新颖的包装和不同的规格以及让利促销等方式来迎合云南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和消费需求,真正把自己产品的消费者视为上帝。
笔者在访问彭汝刚时他说,云南的啤酒消费潜力主要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但由于受经济发展和消费观念、品牌宣传等条件的制约,要在全省农村以啤酒消费取代白酒和自制“土酒”,的确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昆明作为省会城市,不仅是云南的主市场,而且是无可替代的前沿市场。因此,作为厂商,如何尽力攻占这个重要的主力和前沿市场,仍是摆在自己眼前的首要问题。因为不论是境外厂商还是境内企业,只有在昆明牢牢地占据一席之地,才有可能在将来去征服整个云南大市场。
其次,他们也开发了“云南老窖”高端白酒,他们认为在云南没有能代表云南特色的酒,“云南老窖”将打造成云南白酒第一品牌;澜沧江要打破社会上对云南无好酒的观念和偏见。近年来云南澜沧江白酒生产企业的不断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云南澜沧江集团年产2万吨的白酒厂已经在建,云南白酒正在向规模化发展,通过不断学习省外先进经验,夯实基础,走出困境将大有希望。
小结
在酒行业中,云南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龙头企业,更缺乏能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云南白酒目前主要在省内销售,而云南本地的中高档白酒市场又被省外品牌瓜分,这导致了云南白酒获利不多,难成大器。云南白酒走出云南的捷径何在?他们都认为应该依托云南省市场,借力于云南现在发达的旅游资源,在酒文化的地方差异性上做文章,在传统工艺改造、民族特色挖掘上下功夫,创出几个具有浓郁民族风味、云南地方特色的拳头品牌,力争让那些喜饮酒的旅游者到云南来都能尝一尝,留下深刻印象,不但为将来走出云南作铺垫,而且也增加了产品在本地市场的占有率。云南酒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全国白酒市场的消费动向,适应流行趋势,研制出适合消费大众口味的新产品,为将来的市场开拓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