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4年11月18日,古越龙山参加央视黄金段位广告招标,以6000万元的广告标的一举夺得中国黄酒第一标。
对这一出人意料的举措,有人惊呼“中国酒业又一个搏命的‘秦池’出现了”,也有人拍手称赞“中国黄酒业的老大终于做了它该做的事”。
古越龙山如此这般,究竟是在豪赌未来,还是水到渠成的必然之举?大手笔的背后,究竟透射出企业怎样的战略布局?古越龙山未来的命运,究竟会成为“五粮液”还是“秦池”?为解开这些迷团,笔者日前对古越龙山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四大飞跃,真命天子初露像
2004年,古越龙山集团销售额近10亿元(从各地市场销售数据估算),销售区域遍布全国,在很多城市古越龙山都是当地销量第一的黄酒品牌。
2005年1月,古越龙山单月销售额就创纪录地达到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0%多,其中还有部分主力产品终端断货。
古越龙山之所以在市场能有如此耀眼的表现,并非一蹴而就。
对于古越龙山来说,有四次大的飞跃,而这四次飞跃都是经过了多年积累后才做出的突破性发展。通过这四次飞跃,古越龙山成为了黄酒行业最耀眼的明星。
第一次飞跃:生产技术的飞跃(第二级)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江浙一带消费者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黄酒的消费需求迅速被释放。而当时大部分黄酒企业依然处于手工作坊式的初级阶段。
这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不仅严重制约了黄酒企业的产能发展,而且对于黄酒产品质量的控制和提高极为不利。当时,消费者在终端购买黄酒时,都是由营业员用酒勺分酒零卖,这种销售方式不仅不卫生,而且还造就了黄酒产品传统、老旧的形象。
而古越龙山改革开放后,率先在行业内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率先使用瓶装生产线。这就是第一次飞跃!这不仅迅速提升了古越龙山的黄酒产量,而且更进一步提升了古越龙山黄酒产品的品质。古越龙山作为先行的黄酒企业通过注重产品包装,重视瓶标和瓶型,使消费者迅速对古越龙山品牌产生信赖。
第二次飞跃:年份酒的飞跃(第二级)
传统黄酒都满足于中老年消费群和烹饪时的“料酒”市场,所以在包装上简装黄酒大行其道;而在工艺上,这些传统黄酒并不注重黄酒的色泽,正如一些酒厂老法师所说“黄酒如有浑浊,只需加加温即可”……
这种传统的思维和做法,无疑将黄酒传统、老旧、土气的形象演绎到了极致,同时也不利于黄酒涉足中高档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行业混沌的当时,古越龙山率先推出了“年份酒” 三年陈、五年陈、方瓶五年陈等。这种产品的创新,一方面改善了古越龙山的黄酒产品品质,另一方面这更推动了古越龙山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在消费者心中:有年头的酒是好酒!卖“年份酒”的企业是好企业,有实力的企业!
这种消费者固有印象使古越龙山的新产品大获成功,当时古越龙山的年份酒产品经常卖到断货,这充分显示了消费者需求一旦得到释放,其影响力难以估计。
同时古越龙山通过“年份酒”,开始走出区域,从绍兴走向江浙沪。凭借古越龙山“年份酒”的润泽口感和表现历史积淀的包装,古越龙山成功地走向了江浙区域市场,并且,在通过年份酒的区域扩张的过程中,古越龙山已经明显感受到在全国市场中可能存在的巨大发展机遇。
第三次飞跃:规模化的飞跃
随着古越龙山的发展,古越龙山的产能渐渐有跟不上市场需求之感。
1994年8月,在国家的支持和相关领导部门的关怀下,古越龙山的母公司——绍兴市酿酒总公司和老字号沈永和酒厂率先举起了“强强联合”的大旗,成立了中国绍兴黄酒集团。这绍兴酒业的两大巨头的合并不仅有利于黄酒行业的做大做强,而且更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
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考察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时,对其强强联合的做法表示肯定。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集团实施并完成了国家级“双加”项目4万吨黄酒工程,2万吨瓶酒灌装技术改造,累计5万吨黄酒后熟陈化技术改造等一系列项目,初步形成集约化规模经营优势。
1997年5月,中国绍兴黄酒集团独家发起组建了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古越龙山”股票在沪成功上市,开创了黄酒行业进入股市的先河,使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跨出了一大步。而“古越龙山”当之无愧成为中国黄酒第一股,为集团公司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10月,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兼并绍兴市黄酒厂和鉴湖酿酒厂,使绍兴市区大型黄酒企业统一到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旗下。
通过一系列的合并与兼并,古越龙山集团公司的黄酒生产能力从2.5万吨扩大到目前的11万吨,在规模上保持行业领先。这不仅使古越龙山在成本控制和管理上占有了集约化优势,而且使古越龙山有了充分的产能发展空间。
第四次飞跃:全国化战略的飞跃
黄酒行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有一点已经很清晰了:那就是黄酒企业要走出区域。
因为在黄酒行业的传统区域,相对竞争较为激烈,而从企业盈利的角度出发,进入其它竞争环境相对宽松,有一定消费基础的空白市场,就成了黄酒企业提高盈利的重要选择。
“走出去”这种方式其实很早就有人提了,但为什么没有几家企业做得到呢?
最重要的是有不少黄酒企业,只是提了这样的一个口号,并没有落实到实处。黄酒在江浙一带发展是不错,但市场的竞争程度也比较激烈,从终端、广告、产品开发等角度看,如果黄酒企业再这样竞争下去,我们就会进入恶性竞争阶段,大家的利润都难以保障。
而走出去,意味着空白的市场,市场份额容易扩大,但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渠道利益,如何切入最容易回报的细分市场。同时走出去也需要考虑前期投入和后期回报预估的评价工作,如果没有这样评估,走出去只会为企业带来负担而不是盈利。
古越龙山在这方面应该说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首先,古越龙山拥有雄厚的技术保证。
作为中国黄酒企业的龙头,古越龙山当仁不让地参与了建立绍兴酒国家标准的起草制定过程。而在规模化扩张的同时,古越龙山更加强品质的管理,成立了全国黄酒行业唯一省级黄酒技术中心,拥有6位国家级品酒大师和众多酿酒高手。去年古越龙山又通过HACCP认证,其产品也被认定为“绿色食品”。
其次,古越龙山率先完成了产品结构的梳理。
在外埠市场,黄酒产品结构必须走中高档产品路线。传统的两三元的黄酒可能连配送费都赚不回来,怎么可能依靠普通黄酒打开全国市场呢?
而古越龙山在年份酒上的积累和实力,形成了“五年陈、十年陈”两个主销品种。一方面这样的产品为古越龙山在酒类商业渠道中留出了充足的运作空间,另一方面这种年份酒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古越龙山在外埠市场的高端形象。(五年陈北京超市零售价20元以上,十年陈餐饮零售价150元以上。另外由于古越龙山充足的酒藏资源,古越龙山还有30年陈和精品50年陈两个产品,其中精品50年陈的零售价为4000元以上)
再次,古越龙山有一支强大的销售队伍。
古越龙山目前的销售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设立了9家分公司,建立了传统的渠道经销商销售网络、商超网络、餐饮网络,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更有外贸部将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古越龙山的销售网络并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一方面有传统的资源,另一方面是销售队伍积极进取,努力开发的结果。
目前古越龙山在北京、东北、四川、重庆等区域的市场发展前景非常令人期待。在销售团队和当地合作伙伴的努力下,这些非传统的黄酒销售区域的消费者,已经接受了古越龙山高品质、高品位的黄酒产品。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显示了古越龙山走出区域的做法值得进一步在其它区域推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古越龙山有强大的品牌基础。
产品的差异是很容易被模仿、同质化的。销售模式是容易被克隆的。只有不断强化品牌优势,才能使古越龙山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
古越龙山在这方面一直不遗余力:
1999年,古越龙山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首批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2004年,古越龙山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据全球五大品牌价值评价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去年公布,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古越龙山”品牌名列第354位,品牌价值12.45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处于黄酒行业龙头地位。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黄酒就等于古越龙山,古越龙山就等于黄酒。
至此,古越龙山逐渐显露出中国黄酒业真命天子的初容。
乘势而为,做天子该做的事
黄酒行业从2003年起,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3年我国黄酒产销量达到160万吨,结束了3年来徘徊在140万吨的局面,黄酒行业整体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20%。仅2004年的行业发展评估中,黄酒行业整体发展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发展势头。
正因为这几年黄酒的消费群体正在以较大的幅度增长,所以黄酒行业出现井喷。这个市场的需求正在向高成长、高盈利的方向迈进,从而引发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专家和经销商对黄酒业的关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进入到这一领域。
绍兴其它几大老牌黄酒企业,已经在技术、产品、销售等环节迎头赶上,正虎视眈眈地窥视着天子的宝座;上海的新兴黄酒企业也跃跃欲试,力图通过产品创新颠覆黄酒的市场格局。古越龙山的天子地位并不是高枕无忧,全国范围内的黄酒霸主争夺才刚刚开始。
在这样的局势下,古越龙山出手了。
2004年11月18日,对于古越龙山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性时刻:古越龙山参加央视黄金段位广告招标,以6000万元的广告标的一举夺得中国黄酒第一标。对于一个有着近10亿元销售收入的企业而言,6000万元并不是什么“搏命”之举;对于一个正在井喷爆发的市场而言,这6000万元投得恰逢其时。
古越龙山此举,再次显示出其高人一筹的天子本色:
为消费需求加一把火
我们可以看到在哈尔滨,两个青春可爱的女孩一边在装修现代感十足的餐馆里喝着加了话梅的黄酒,一边谈天说地讲着最近流行时尚的话题;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深圳的高档的包厢里,高档黄酒成为了老板们推杯换盏,联络感情的“工具”。
在古越龙山最新的广告片中,古越龙山用成熟而睿智的成功男人形象来强调“喝酒看酒品”这个主题,从而充分展现古越龙山时尚而又有文化底蕴的形象。
当黄酒在全国的消费时尚被引发,收获最大的当然是作为天子的古越龙山。
为渠道建设加一把力
古越龙山的这次举措,无疑是给好几年处于项目饥渴状态的酒水经销商们打了一针兴奋剂,它仿佛向全国的酒水经销商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卖黄酒,卖古越龙山,将是2005年最赚钱的生意。这对于配合其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招商行动,完善二三级分销渠道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结果必然是将占有最优秀的渠道资源,将竞争对手再次远远地甩到身后。
为投机进入者加一道坎
由于这几年黄酒行业的迅猛发展,很多投机者正试图加入其中分一杯羹,花个三五百万元,搞一个新概念新品牌,到小黄酒厂那里OEM灌装生产,利用消费者和渠道对黄酒行业的不了解狠赚它一笔。古越龙山此举,无疑将大大提高人们对黄酒行业的关注与了解,使那些投机者无缝可钻,大大提高了黄酒行业的进入门槛。
通过上诉采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越龙山投资6000万元争夺央视“标王”,绝不是头脑发热的“搏命”之举,而是水到渠成的、高瞻远瞩的战略大手笔。古越龙山的未来,绝不会像没有根基的“秦池”那样轰然倒塌,反而极有机会成为黄酒中的“五粮液”。
还没做黄酒的经销商要抓紧了,不要错过了机会而事后拍大腿;已经在做黄酒的朋友更要瞪大眼睛分清天子草寇,站错了队损失的可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