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关于电力吃紧的大呼小叫此起彼伏,多年不遇的拉闸限电又阴影重现,前两年还满面笑容鼓励人们多多消费电能的电力公司人士又找回了门前车水马龙的感觉。举国缺电,谁之过?不少批评的箭矢射向了发改委,以国家各级电力部门的专业人士为主流,慷慨激昂地批评国家规划失误,振臂高呼国家多建电站。
姑且不论国家计划部门是否规划失误,笔者倒是建议对缺电的背后是缺什么进行一些必要的冷静的思索。是的,我们没有估计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如此这般持续走高,我们没有估计到国民消费如此大规模地进入电器为王的时代,我们高估了国内电力保障能力,电力设施建设不足。但是,这些都不是根本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发展速度是以高投入高能耗为代价的。有人统计过,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与美国还无法相比,但是能源消耗总量已经世界领先,单位能源产出比例之低可以想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也在不断优化,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行业、企业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不可避免地将退出历史舞台,绿色产业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如果我们片面听取专业人士们的意见,以目前畸形高企的单位产值能源需求为依据,测算未来电力需求,向电力行业进行新一轮大规模的国家资本金注入,大兴土木,铺开摊子进行电力设施建设,就完全可能矫枉过正。
又不让国家加速投入电力设施建设,又急需缓解电力短缺局面,出路何在?山东省已经给出了答案。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全国电力吃紧的大背景下,独有山东供电充足,主要得益于大量民间电厂在山东的兴起,有专家解释:这是“由于网上的电价远远高于企业自备电厂的成本电价”。为何国家电网的电价没有按照经济学的常识,因规模而更经济呢?原因很简单,垄断使然。虽然,国家电力主管部委已经不复存在,原来一家独大的国家电力公司也已被肢解为四,但是,因为肢解后的四肢只不过划小了垄断集团,形成了捆绑垄断的新格局,改革并没有触击最根本的机制和体制问题,电力市场的放开也只是面对自己内部的利益重新划分而已。国家电力部门的利润率有多高,笔者没有掌握资料,不敢臆测,但有杂志披露,中国移动去年一年的净利润率高达22%。与中国移动体制、机制相似,同为垄断部门的电力部门利润率可以想见。
说到此处,不能不说一说新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该规定的出台无疑是投资管理市场化的一大进步,给非政府资金的投资前景带来了亮色,但是,进步是附带条件的,对于非政府投资的许多项目,政府仍然予以控制,无非换了一个名词,将“审批”换成了“核准”,根据同时公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能源项目仍然属于需“核准”项目,既然要“核准”,依据中国国情特色,少了公章大印和层层“把关”就是行不通的。
民间投资建电力设施,规模通常不会太大,建设周期短,形成能力快,辐射范围集中,可以在国家电力短缺的时候,发挥救火队的功用,有效解决特定区域的急需,又可以为民间富裕资金找到出路,同时,还有助于形成真正的竞争格局,加速电力供应的真正市场化进程。一旦产业升级成功,能耗大幅度降低,国家大型电力项目功效增强,电力供过于求时,按照市场规律,民间资本自然会萎缩或退出,由于投资项目小,资金回收快,所以项目转型简单,资金进退快捷,不给国家带来任何投资风险,更不会造成新一轮的投资过剩,设施闲置。只要加强市场监管,通过市场调节,可以积极而稳妥地快速解决电力紧张问题。
既然有如此多的好处,为何只因为民间资本强行介入、电力生产顽强走向市场化,才使得山东一个省一花独放?如今,我们能源紧缺,端坐在首都的办公室里,享受着全国各地支援下的不停电成果,或者在拉闸歇工的痛苦时刻,是否应该认真思考缺电背后的问题?从表面看,我们缺的是电,从深层讲,我们缺的是更市场化的环境,按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和体制。如果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将无奈地面对无数停电一样的现代化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