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战略 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研究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并且第一次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三化"概念。这是对信息化理论的一种深化和升华,是党中央在我国工业化道路问题上与时俱进的新发展。它不仅明确地指出了我国工业化的特点和方向,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而且阐明了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带动和促进的辩证关系。它像一盏明灯,为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过去二十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增长,制造业的增加值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基本上一直维持在40%以上;中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制造业是中国商品出口的主体。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接近3/4的外汇收入。

    中国未来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牵引。中国有可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

    因此,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特别应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研究。只有从战略的高度认清制造业信息化的方向和目标,恰当地处理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信息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才能实实在在地、卓有成效地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当前应着重加强哪几方面的战略研究呢?

     一、 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内涵的科学性研究

    中国虽然已成为制造大国,但应该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品种少,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还较低,我国目前真正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的制造业企业则更少。2001年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上榜11家但没有制造业企业。从规模上看:尽管我国制造业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总体规模仅相当美国的1/5、日本的1/4强;从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从制造业的结构上看,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结构仍然偏轻,装备制造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亦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特别是创造产业的主体技术多依靠国外,企业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而且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体也未形成。

    此前,有专家提出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应着重解决四大关键问题:

    一是要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二是要建立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域,并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提升整个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要培育一批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企业和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公司;

    四是要培养锻炼一批人才,形成一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队伍。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以为这"四大关键问题"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和本质。现在看来对这"四大关键"需要重新认识。

     应当承认以上这些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内容,但不是根本的和核心的内容。这说明加强制造业的信息化,需要以理论创新带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制造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要用信息技术引领和改造传统的、封闭的、落后的制造业。

    加强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八大能力:即信息获取能力、产品吸引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进击能力、网络经营能力、服务增值能力、客户资源开发能力和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共同运做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为制造业获取和提升这些能力,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只提升制造业的设计能力,加工能力,制造能力,而不具备网上经营能力是不行的。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经营能力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网上获取商机,网上寻找客户,网上进行交易已经成为跨国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的制造业只关起门来提升设计能力,加工能力,制造能力行吗?

    近几年来,国外企业理论界提出了"公司再造"理论,提出了制造业"变革工程"或"再生工程"的说法。如何再造?就是要用信息技术对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站及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都市型工业进行"再生工程",实现决策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信息化、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信息化。只有这样制造业信息化才能成为引领和改造传统制造业的一把金钥匙。

     二、重视制造业信息化的全局性研究

 中国制造2025战略 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研究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论断是不仅是对信息化意义和作用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我们必须从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发展的全局出发,加深对这个战略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人类社会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都引起了制造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制造业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了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化战略已成为指导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

    传统的制造业主要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它国家或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将产品销售给东道国或第三方。

    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国际制造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面的高度,重新审视这些变化,并认识、适应和把握这些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1、 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

    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是国际制造业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产生的显著变化。虚拟制造只有在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虚拟制造凭借先进的信息通讯联络手段和无形资产去整合别人的资源、别人的力量,以其独有的核心能力进行整体策划、或资源调配就能实现其战略构想。如美国著名的耐克公司,自己只生产关键的"耐克鞋"的气垫系统,其余都由外部加工制造提供。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能力,耐克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营销上,通过无形资产输出,在全球范围制造和销售"耐克牌"运动鞋,其产值以20%的速度递增。

    2、 由完全制造向网络化总装制造转化

     网络提供了制造商和加工厂之间的最短路径连接和最快速度成交的现实可能性。利用这一优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基地,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的经营模式获得了飞速发展。如波音747飞机的450万个零部件,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000多家小企业。英国装配的汽车:发电机来自瑞典;控制设备来自德国;底盘、弹簧来自美国;车身来自意大利。

     这种跨国制造的网络化总装模式下最大的特点在于:有形资产的规模在缩减,无形资产的输出在加大。

    3、 本地制造向转移制造转化

    网络信息技术使制造业跨国转移成为了可能。制造业的跨国转移总趋势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迫使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纷纷移向发展中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其生产基地,本国总部则负责全球经营。

    同时,由于发达国家企业面临来自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也迫使其将对环境具有较大负面影响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移向发展中国家,实行污染转移。

    4、由单纯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化

    由于制造业从总体上来说利润呈递减趋势,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呈利润递增趋势,跨国制造公司出于追逐利润的需要,纷纷调整其战略,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以提高制造业的获利能力。如通用电器(GE)明确提出要把GE由制造业公司转变为服务业公司,并已经进行了战略调整。其服务业已由1980年的15%达到了1990年的67%,原有的制造业业务则转移或外包。这种跨国公司战略结构的调整,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业的跨国转移。以美国为例,清晰地反映了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美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90.8%、对台湾直接投资的75.1%、对新加坡直接投资的66.6%、对菲律宾直接投资的75.1%都投向了制造业。另外,技术资本及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跨国转移、互相渗透也呈现了加强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制造业技术领先,资本实力雄厚,易于在彼此之间找到技术与资本的对接点,以实行优势互补。

    5、由封闭型技术研究向全球化合作研究转化

    技术为内涵的行业来自技术创新的威胁,也使跨国公司走上了联合之路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制造业大企业间的战略购并导致了制造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制造业竞争格局出现了全球化协作型竞争的局面。 以往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多是在封闭状态下独门独院的进行。因此往往出现一种产品还未推向市场,就被别人更先进的技术与产品所替代或被扼杀在襁褓中的情况。为提高技术的生命周期,减少风险,提高竞争力,制造业跨国公司已经逐渐加强了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合作。在美国的硅谷地区,30%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在日本与欧洲进行,90%的组装工作是在第三世界进行的。

     通过全球化合作不仅可以使企业发现新技术领域的"盲区",而且可以获得大量前瞻性资料和信息,避免低层次重复开发,无效劳动。推动企业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使企业站在全球的制高点上,进行技术创新。获得了上马石,就可以大大加速制造业创新的机遇和进程。如杭州新利电子有限公司1994年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机构--美国新利技术有限公司,通过硅谷的研发机构,新利公司不仅成功地找到了新的技术和值得开发的产品,而且与IBM、微软、CA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通过对制造业的全球化研究我们看到:制造业的信息化是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争夺国际资源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仅仅进行计算机设计和制造,仅仅进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的应用,使我国制造业初步实现设计手段的技术跨越,显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和党中央的期望。

     三、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资源整合研究

    美国学者比恩等人认为,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因此,这种崭新的价值观将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的诉求。正是这种对整合要求的普遍性,为我们提供了在制造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进行多种资源、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多个单位、多种办法整合的可能性、现实性。

    整合是竞争和发展的前提。通过整合不仅能够实行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能够实现设备能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整合成了跨国集团获取最大利润空间的一种战略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跨国集团的生产和经营都发生了重大的、战略性的调整。其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开始了全球性的生产整合和营销整合。

    所谓全球性的生产整合,是指跨国集团不再单独依托资金、规模和地域的优势组织生产,而是试图将星罗棋布的建立在世界各地的工厂,整合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他们既不回到集中进行制造和生产的老路上去;也不固守那种分散组织生产的固有格局。而是充分的利用网络在整合生产体系中的特殊作用,建立起动态的、通畅的、敏感的网络体系,实现分散生产资源的整合。

     所谓全球性营销资源的整合,是指跨国集团利用网络的优越性,把过去由区域采购原材料和销售产品,转变为利用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原材料和销售产品。这一来,既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原材料的优选,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的开拓。

     跨国集团的这种战略转变,不仅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多种资源整合的现实性和可能性,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手段和方法。

    在美国,不同的行业领域每年都会发生一些行业内资源的整合和并购。产权一直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之中。正是这种产权的流动,寻求和获取着增值资本,为集团带来丰厚的利润,为股东带来回报。去年全球的并购交易额已达到34000亿美元。整合已经成为了跨国集团进行国际竞争的进击能力。

    就国内而言,我们正处在新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交汇处,正处在由传统营销向网络营销的转折期,正处在由国内营销向跨国网络营销的对接点,正处在新旧文化观念的转型期。这期间,充满了新与旧的羁绊和碰撞。心理的、习惯的、制度的、观念的、法律的、地域的、风土习俗的、跨国文化的沟沟坎坎很多。不可能一说搞信息化就一个早上把一切都办好,只等我们轻点鼠标就行了。因此,进行多维的营销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的整合;技术创新能力的整合,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整合都将是中国制造业和国外企业对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一项战略性的举措。

    整合具有互补性。正是由于整合的这种互补性更加扩大了整合的范围和空间。它可以把局部优势变成整体优势;把分散优势变成综合优势;把稀缺资源变成丰富资源;把不完全信息变成完全信息。

    这种互补性对于制造业的作用很大。利用这种互补性我们不仅可以把大量的不能成交的信息变成能够成交的信息;把大量只有可能性的交易变成能够实现的现实交易。而且可以通过整合在企业和企业之间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可以把加工能力和产品销售能力进行多种资源的互补,并通过这种互补性整合实现双赢。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资料显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间的购并不再一味强调对抗和竞争,强强联手已经成为他们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

    在汽车制造业,1998年9月克莱斯勒公司与奔驰公司合并;2000年瑞典沃尔沃公司购并了法国雷诺卡车制造公司,组建世界第二大载重卡车制造公司。这些整合活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令人高兴的是:我国空调制造业的巨子海尔已经迈开了跨国整合的步伐。去年12月9日中美两国空调专家联合建立了"海尔ITS--ETL试验室"。 此前,中国空调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拿到进入美国市场的通行证。现在通过海尔"ETL"空调实验室获取的检测数据,就可以在一周内获得美国有关方面的认证,从而使海尔空调进入美国市场的速度提高了十倍,并大大节省了出口成本。

    站在这样一个高度去认识和分析,我们就会看到:企业仅有"既懂管理,又能够清晰地描述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信息化需求,并能够与咨询公司或软件企业进行交流和配合的管理人才队伍"是显然不够的。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战略人才培养的任务已经非常急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四、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环境因素研究

    加快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需要一个适宜的、宽松的内外环境。因此环境建设将成为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社会支撑体系。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其新著《制度重于技术》中强调:"信息化要建立在社会全体成员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目前中国市场制度的建立还远未完成,在这样的条件下,信息化又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我国制度和文化传统对建设信息社会的阻碍可能较之它对工业化的障碍更加严重"。因此"在中国信息化的过程中,制度和文化因素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技术的作用"。

    吴敬琏认为:"制度创新在中国特别重要,因为我国原来是计划经济制度,抑制了创业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把这个制度改成一个符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创业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制度",尽管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但"好的制度建立了,人才、技术、资金等就比较容易具备了"。

    因此,我们应大力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尽快形成一个适宜而又优越的法制环境、人才环境、舆论环境、电子政务环境、制造业的标准化管理环境,及ISO9000的认证环境,并且整合这些分散的环境因素,形成一种整合的增量资源,必将对于加快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进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3694.html

更多阅读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读后感 中国制造2025读后感

这本书是一个美国家庭在一年内不买中国货的生活试验。作者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琐事说明:不买中国货提高了她们的生活成本,并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这说明: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低廉而具有竞争力,中国的产品广泛的进入美国家庭的方方

中国制造2025概念股一览 中国概念股一览表

时间:2015年07月18日 资料来源:中金在线  一、工业互联网机器人  中国制造2025规划,最主要内容就是工业4.0和机器人。  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无疑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随着和“互联网+”的融合,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也将围绕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新能源,重构“中国制造”溢价的大战略

  “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制造”模式主要依赖日渐式微的传统能源,导致增长靠高物耗。  近三十多年来,世界制造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欧美强国因产业边际利润的关系,纷纷退出传统制造业,中国企业搭借欧美强国退出传统

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 中国制造将进入二十年的彷徨期

     中国制造用了三十年,在规模上追上了美国,成就斐然。除了一些应该肯定和赞扬的因素之外,后发优势也是不容置疑的。这就好像前边已经有人在市场经济这条路上,摸索了一百多年,我们在几十年徘徊之后急起直追,不久就赶上了前边的人。

声明:《中国制造2025战略 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研究》为网友当王只因你要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