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就是要占领市场,抢夺市场,唤起潜在客户,以求得持续的发展。所以,在“吆喝”的时候,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受众需要什么样的声音?受众讨厌什么样的声音?同时,我们也得思考:在什么地方“吆喝”,更能引起潜在大众的注意?以什么样的方式“吆喝”,更能引起潜在大众的注意?
四年前,正是美伊大战的高峰。全世界的媒体都聚焦着美伊大战的战事。《中山日报》也不例外。
那是2003年4月1日的《中山日报》国际新闻版。紧挨美伊大战的新闻报道下,一篇“调查手记”《“错杀三千” 谁是“幸存者”》让人为之一震。以为是来自美伊大战的深层报道,急切细读之,才发现是“脑白金”的“吆喝”。我敢断定:关注此版新闻的读者,80%都被它“诱惑”了。
在这信息杂乱、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哪个企业不想“吆喝”呢?企业要重质量、重管理,没错!但品牌、知名度、市场销售还得靠“吆喝”来“广而告之”。企业在付出一定的“吆喝”成本,怎样使其“吆喝”的声音大、声音美,怎样使其“吆喝”的成分容易传播,而且诱惑大众去信服它呢?
脑白金的成功,就缘于它精明的“吆喝”。我们今天以《“错杀三千” 谁是“幸存者”》来做一些报纸软文“吆喝”的分析。
一,版面安排:它避开“广告版面”,紧接新闻,没有广告边框,给人感觉就是新闻报道。它上方是一张美战机扑向巴格达的图片新闻,以一条单线隔开;靠左是一篇“枪林弹雨中的巴格达婚礼”的文字新闻,该文以边框和《“错杀三千” 谁是“幸存者”》隔离开;右边靠边;它的下方则是一幅带边框的广告。经映衬,给人感觉就是——下边的是广告,它不是广告。
二,标题的字体制作:该版头条《美军疯狂向巴格达“倾销”炸弹》,12个字,长度仅19.2厘米;而《“错杀三千” 谁是“幸存者”》9个字就达16.4厘米。两文标题字等高,而《“错杀三千” 谁是“幸存者”》却用的是“粗体”,在视觉上更胜头条一筹。由于其紧靠新闻安排,给人“错觉”就是新闻报道,在加其标题在视觉上的冲击力,看此版的读者——几乎可以是“不可拒绝”。
三,标题字义制作:“调查手记” 四字为黑体返白,新闻制作方式。醒目地给人以“栏目”或“新闻链接”或“重大深入的调查报告”的错觉。给人第一感觉:非广告,真实可信。《“错杀三千” 谁是“幸存者”》,字面含义与版面(国际新闻)结合得“天衣无缝”,与此时间的话题(美士兵攻伊受折向有疑伊平民开枪)结合得“天衣无缝”,映衬了“调查手记”,并加深了“可信度”,直接“诱惑”读者阅读。内文小标题《“错杀三千”实属无奈》、《发现“幸存者”》和《“幸存”靠什么》也都有同功之效。四,正文写作:内文从一个大众话题“不相信广告”开始,用“空话”、“大白话”迂回到“脑白金幸存”,再层层深入,达到宣传目的。其实,其“空话”不“空”,“白话”不“白”,这一避免了王婆卖瓜式的赤裸,二使得文章与老百姓有共鸣而不是曲高和寡,三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从而,让报纸编辑以新闻的方式编排也“不难为情”。读者读到的虽然不是“国际新闻”,但其大众话题也紧扣大家关心的问题,从而也不让人感觉是一篇炒做。
很多企业的软文宣传,地址、联系电话、王婆卖瓜似的自夸挤满整个文章。有用吗?有用,当个别的消费者在寻找你的时候。真如此,建议你在《××黄页》《××信息大全》上去做宣传。现在的消费者不是傻B,你的说话也并不代表权威。做企业就是要占领市场,抢夺市场,唤起潜在客户,以求得持续的发展。所以,在“吆喝”的时候,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受众需要什么样的声音?受众讨厌什么样的声音?同时,我们也得思考:在什么地方“吆喝”,更能引起潜在大众的注意?以什么样的方式“吆喝”,更能引起潜在大众的注意?
结合脑白金《“错杀三千” 谁是“幸存者”》的软文炒做,我们可以得到一些这样的启示:
一,跳出杂乱的广告信息(广告版面)、广告编排方式(拒绝广告边框),给人不可拒绝感。
二,选择热门版面,读者群(对企业来说就是目标受众群)就更大,宣传结果自然就会更好。
三,标题制作,与版面找到“共性”(即兼容),而不是生搬硬套,硬性撮合在一起。这样,更能引起传播的受众效果。
四,结合企业的目标客户群、潜在客户群关心的大众话题,引起阅读兴趣,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五,软文写作,大白话。不是曲高和寡,卖弄玄虚。大众需要一看就明了的东西,千万别把他们当专家。
六,迂回战术,避直就曲。不要王婆卖瓜,不要怕说“空话”。“空话”不是烧钱,而是让企业“烧”的钱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