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宇明的父亲出生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一个叫“丰收地”的小村庄。据樊宇明推测这个丰收地村的村名应该是解放以后改的,因为周围还有红旗滩、胜利河等几个村子,与丰收地一样都有着解放初期鲜明的烙印。樊宇明认为,丰收地过去应该叫“分收地”。为什么叫分收地呢?这与蒙古王公贵族有直接的关系。蒙古族是一个游牧的民族,他们虽然拥有广阔的土地,但不习惯开荒种地,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封地上驰马游牧、狩猎。于是有的汉族流民经过此地时,看到这么广阔的土地没人开垦,便选择一块地,私自开垦、种植。此时,蒙古族王公贵族即使知道了也不去管。到了秋收的时候,他们来了,与种田的汉人分一部分土地上的收获就走了。年年如此,这种耕地就叫“分收地”。最初来到现在丰收地的人就是以耕种“分收地”为生的,后来逐渐定居,形成了村落。
樊宇明说:过去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出走来到蒙古草原的游民中,很多就是以种“分收地”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活的。他们拥有体力和种田的技术,而蒙古王公贵族却有的是闲置的土地。二者结合,优势互补,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二者合作的基础是公平的,流民出力、出技术,蒙古王公出土地。流民在土地上耕作,土地的主人对其没有任何干涉。分配时,土地的主人拿走的部分也是流民所能够承受的。这也正是种“分收地”这种自发的合作形式在那个时代得以存在和延续的主要原因。在现代经济环境中存在着更多的合作,在这些各种形式的合作当中许多时候会产生各种纠纷。纠纷的原因来自于不公平,主要是利益分配的不公平、权力分配的不公平两个方面,这些不公平的直接结果就是合作的破裂。因而在各种形式的合作中,“公平”是合作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最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