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市场利润的分享已经呈现严重的“僧多粥少”的现象。并且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期望却越来越高,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每个企业为了生存和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努力设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为此,企业急需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来使企业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不仅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能继续保持企业的持续改进和基业常青。因而中国的企业纷纷引进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以期望通过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来达到这一目的。
通过有效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来进行企业管理,的确是管理科学的一场空前的大普及。但很多企业为了追求“速成”,拿到这张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却忽视了质量管理体系“重在执行”的重要性,采取“先虚后实”、“先假后真”的方法,一次性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然而当企业通过认证,拿到相应的证书以后,却又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在具体实施及执行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由于一直以来都没有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执行运作,导致管理体系与实际生产运行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使企业的员工习惯于按不良的方式操作,严重的阻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真正执行,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行同虚设,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另外,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虽然都同样是通过了体系认证,同样是取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证书,但对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获益程度是不相同的。就如同学生考试一样,虽然都通过了60分的及格分数线,但在他们上面还存在70分、80分、甚至90分一样,其中的差距仍然比较大,这些都是无法从已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认证证书上能看出来的。这些差距的产生有很大一部份是因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及生产操作人员对体系标准理解不透彻,或根本不清楚要如何执行导致的。此外,还有的是因为“人为”习惯于原有的操作方式而不愿意改变的,他们认为按体系标准操作太麻烦,不是填写这个表就是填写那个表,根本就是浪费人力、物力与财力,浪费时间。其实,他们没有明白标准的建立就是明确告诉你,你所在岗位的职责、权限是什么?你要做什么事?你要如何去做?你需要哪些工具?以及与你工作有关的程序文件有哪些等等。从管理系统的角度让你以最快的速度、最简单的方式、最佳的业绩(或最好的产品)完成工作,一次性将工作做好、做对。只是在标准形成到执行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不是标准形成了、有了就好了,就以为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其实不然,标准在形成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遵循“P-D-C-A”的循环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管理人员及生产操作人员有没有严格按照管理体系的要求执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他同样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变化”而“变化”,他也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形成文件,他更多的是需要将“静态”的标准运用到“动态”的管理中去,针对具体的事情可进行适当的“动态”调整,做到张弛有度。此外,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强调领导的作用和全员参与,在实际的运行中,如何体现和发挥领导的指挥和协调作用,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也是传统的质量管理方式所难以岂及的。所以,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提升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需要在管理技术上和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系统,切实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其实,另外还有一点是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质量成本”与“质量创新”。
因此,在管理体系的实际运行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严格按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执行,而且还要从这个“圈”中跳出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质量成本”与“质量创新”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