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跨国公司VS本土大型企业



 对比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大型企业的公司治理  

  从阿尔卡特控股上海贝尔,到松下中国独资企业的成立,从华润大举并购内地啤酒企业,到百年招商局的重组,跨国公司和中国本土大型企业正在中国市场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寡头争夺战。面对一个迅速成长且潜力巨大的战略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本土大型企业都希望占据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从而更好地利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不断呈现的商业机会。

  尽管跨国公司和中国本土大型企业都怀着同样的雄心,但是,经历了一轮扩张——整合——再扩张的循环之后,跨国公司的势力正在悄然增长,而中国本土大型企业却陷入迷茫。这似乎是人们早已预料的结果。由于跨国公司和中国本土企业在实力上相差悬殊,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跨国公司将不可避免地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实力悬殊并不足以解释中国企业面临的不利态势。就中国本土大型企业而言,规模不可谓不大,资金不可谓不充足,政策不可谓不优惠,对国内的竞争环境不可谓不熟悉,但在竞争中却大多如泥足巨人,不堪一击。这其中深层的原因耐人寻味。

  市场竞争最能检验企业制度的优劣。如果说中国本土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在规模和技术实力上确实存在一定差距的话,那么,两者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差距则要比这种差距大得多。

  由于中国本土大型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导致了在与跨国公司竞争中的制度劣势。这是中国本土大型企业竞争力每况愈下的根源所在。这种制度劣势突出表现在战略决策能力、母子公司治理机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等三个方面。

  战略决策能力

  中国本土大型企业虽然规模庞大,但竞争优势却不明显。这些国家级的大企业不仅没有一个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水平,甚至连追随者都算不上。

  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企业为了追求发展速度,盲目实行多元化,进入许多毫无关联的行业,结果,多元化变成了侵蚀企业资产的黑洞。中国本土大型企业的扩张往往缺乏战略重点,看到房地产热就搞房地产,看到网络热就搞网络,看到物流热就搞物流,不知道企业应该干什么和能够干什么,像一个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由于扩张是盲目的,重组也大多带有救急的色彩,无非是砍掉一些亏损的业务,加强一些盈利的业务,终究跳不出原有的循环。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跨国公司往往主营业务非常集中,在竞争中优势十分突出。即使是少数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也对自己的经营范围有明确的界定,并以能否进入行业竞争的前列作为判断这些业务是否值得保留的标准。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决不是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而是战略决策层面的问题。

  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保持一以贯之的战略,是因为公司的董事会能够牢牢地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而在中国本土大型企业却缺少这样的董事会,没有人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负责。企业的领导人由国家指派,并实行任期制。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下,急功近利的短期目标可能是企业领导人的明智选择。

  母子公司治理机制

  跨国公司能够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全球范围的一体化经营,而中国本土大型企业却难以将国内机构整合起来,以避免各自为政甚至自相残杀。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治理资本的差异。

  母子公司的关系不是仅仅依靠股权来维系的,它需要建立在更多的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

  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除了股权关系之外,还发展了大量的在技术、品牌、诀窍、管理模式、分销渠道等方面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利用全球的区位优势,跨国公司将公司职能和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全球范围合理配置,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不仅使子公司的专业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使母子公司之间实现了资源、创新和能力的共享。

  相对而言,中国本土大型企业却缺乏这种共享资源、创新和能力的机制,母子公司之间往往是一种控股和被控股的关系,强调的是控制和服从,而不是共享和创新。结果,真正的控制和服从难以实现,矛盾和冲突却不断发生。

  激励与约束机制

  与跨国公司势力的增强和中国本土大型企业竞争地位下降结伴而行的是跨国公司的人才集聚效应和中国本土大型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

  人才的去留往往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但中国本土大型企业远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人才观念。

  在这些国有大型企业之中,等级森严,官僚主义盛行,各级管理人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害怕变革和创新,力求保住自己的位子。虽然少数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领导人通过大胆创新,创造了企业在某一时期的辉煌,但这种状况通常难以持续。

 治理:跨国公司VS本土大型企业

  由于国有大型企业缺乏企业家的选拔和成长机制,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同时,国有企业的制度缺陷造成了对企业领导人约束的弱化,导致了少数人独断专行,腐败现象无法遏制。

  面对跨国公司日益强大的竞争压力,中国本土大型企业必须从制度层面重构自己的竞争优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强有力的公司董事会。然后通过董事会聘任总经理,理顺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企业的经营领域和核心业务,形成在特定领域的竞争优势,并以此整合外部资源,理顺母子公司关系,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401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国产”的胜利:生长激素市场本土逼退外企

原文地址:“国产”的胜利:生长激素市场本土逼退外企作者:藏冰川来源:医药经济报臧冰川近日,安科生物副总经理盛海透露,此前有消息称,默克雪兰诺正在退出中国市场,目前供货只保证现有的患者,公司通过调研获得的市场数据证实了该消息较为确切

本土日化企业 本土日化品牌靠什么崛起?

 本文刊登于《中国洗涤化妆品周报》这么多年来,本土日化企业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稍微有点追求和有点身份的人都会认为,在琳琅满目的国外品牌面前,谁还愿意选择本土的品牌?”更无奈的是,这句话是出自于大部分认为“稍微有点追

市场部内部优化方案 本土日化企业内部的市场部危机

 五年以前,笔者经常被人问及:“本土日化企业内部有设立市场部的必要吗?!”    三年以前,被问及的话题变成了:“为什么很多本土日化企业内部大都不设立市场部经理的岗位呢?!”    然而目前,被问及最多的话题却成了:“为什么我的企业总

韩国本土化妆品排名 本土化妆品企业的三条出路(2)

二、你该采取的办法    面对以上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本土化妆品企业有以下三条道可选择:      第一:苦练内功,补足短板,坚持到底    这是一条布满荆棘和坎坷曲折的道路,一不留神就会被无情的市场规律所淘汰,中国大部分日化

末路狂奔2 电影 本土化妆品企业的末路狂奔(1)

  从2003年开始,外资巨头开始瞄准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将几个在市场上相对比较活跃的知名品牌收入馕中,但这并非是善意的双赢合作,而是直接以资本意志吞并本土企业,几次大笔一挥,就将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本土品牌如小护士、羽西、丝宝和

声明:《治理:跨国公司VS本土大型企业》为网友乞丐皇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