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际服装大牌的"中国制造"数量在逐渐下降,以Zara为例,越来越多的新款服装产地来自泰国、越南、孟加拉国等地。因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渐攀升,一些国际品牌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对国内服装代工厂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同时也迫使代工厂陷入转型之思。 代工厂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其超低的成本:低廉的劳动力、当地采购的廉价原料、低租金等。而现在,这些所谓的“优势”在中国正逐渐消失。普天盛道企业策划机构董事长雷永军告诉IBTimes中文网记者,企业永远以盈利为目的,当生产成本过高时,企业的利润就会减少,东南亚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将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
![什么倒立后会增加一半 代工半死 国货当立](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05351006155.jpeg)
几年之前,阿迪达斯就开始逐渐减少中国工厂的订单,把更多的订单转向了东南亚,一家为阿迪达斯代工的服装厂负责人说:“不是找不找新订单的问题,是根本找不到!”他说,这两年根本没赚到钱。加工费没涨,但人工费却涨了。2010年以前,工厂的利润还有8%~10%,但这两年利润几乎为零。 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CEO于裴告诉IBTimes中文网,在整个服装行业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不变革是没有出路的,之前大量的代工订单模糊了企业的创新视线。服装行业应该逐渐从大众化营销转向差异化经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国内的服装行业最缺的就是品牌营销和创新,品牌就是讲故事、卖故事,自己都不敢说自己好,谁会说你好?只有找准定位,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好差异化竞争才能有发展的机会。 雷永军说,如果中国继续维持大规模的劳动人口与低廉的工资,就会陷入“制造车间”陷阱,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虽然短时间内会有大量工人失业,但产业转型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国际服装品牌把订单转向东南亚对中国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作为制造业的末端,“制造车间”的转移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能够促使国内的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思考依托品牌转型的手段。 去年在中国的销售额突破2万亿韩元的衣恋集团今后不打算在中国建厂。但最近几年里,衣恋集团在越南、斯里兰卡、印度等地陆续建立了多家直营工厂。衣恋集团认为中国当地工资上涨会导致效益大幅下降,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现在属于大型消费市场,作为制造工厂的作用已经大幅下降。” 雷永军认为,中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已经到了应该深入思考的时候了,要从以加工为核心转向创立品牌为主。如果没了订单就生存不下去,正是逼迫代工厂创品牌的好时机,越来越多的国际服装品牌在中国加速扩张开店,就说明国内有很大的消费市场,小企业可以借助电子商务的平台,逐渐摸索走品牌发展之路的模式。 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副经理陈鑫曾说:“整个代工行业的利润是非常低的,也就在10%左右。只要没订单就会亏损。”由于代工企业对很多服装品牌依赖性很深,与国际大牌合作,这些代工厂几乎没有议价能力。于裴认为,只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发展品牌上,才能够真正实现自主和赢利。 耐克历年年报显示,2001年,中国生产了其40%的鞋,排名世界第一,越南只占13%;到了2005年,中国的份额降至36%,越南升到26%,排在第二位;2009年,中国、越南分别以36%的份额并列第一;2010年,越南的份额升至37%,已超过中国的34%。 于裴认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国际品牌代工厂迁往东南亚,也给了本土企业一个发展机会,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的资源。如果李宁这些国产品牌能够顺应时代变化,及时创新,改变几年一贯之的做法,就不会陷入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