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毕生理想与失误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的乱世,这个时代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苦时代,想起周代的繁荣、安定,孔子想起了,整理周代的制度,以安天下的想法。
所以,孔子就整理了《诗经》、《尚书》,定《礼记》、《乐经》、《春秋》,并为《周易》,作序。这所有的一切,都只为恢复周代的制度。
不过,比较春秋战国离上古尧、舜、禹及夏、商、周很久远,于是孔子,就不惜伪做了上古的承平盛世及圣人,来为人们塑造理想,出发点甚好,却误了许多人。
不过,孔子终生没有明白的一个道理,却是马上取天下,修文以治国。打仗取天下,不能靠礼仪,因为礼仪是前朝制定的,维护它等于和自己作对。只能选择打破它,再重新建立。
承平之世,在于礼,而乱世,则在于势。势是什么,就是天下的发展趋势,而发展趋势里面,又以军事实力、政治、智慧为主。军事实力,其实是乱世最根本的,没有刀枪,根本无法保家卫国,无法在乱世的社会,建立新的秩序,这就是孔子一辈子没想明白的事情。第二是智慧,历代都有智慧人士,在后面帮助君王开创王朝。商有伊尹、周有姜子牙、汉有张良、明有刘伯温。这就是说,作为取天下的君主,一定要有这样的智慧,那怕自己不基本,也要有这么一个人,帮助你。最后是政治,政治其实也是一种礼,建立新朝的礼仪。
历朝历代礼治得失
写了上面的小标题,才发现说大发了,根本写不完,就随便说点。
周代,是礼仪最为完善的一代。周代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说,天下已经打得一塌糊涂,可是东周楞是没有被灭。不过,周代的礼仪,被破坏得也是最为干净的。最著名的,就是烽火戏诸侯及韩赵魏三家分晋,烽火戏诸侯,开了诸侯玩笑不打紧,问题是失去了诸侯的信任,并且被灭,让诸侯晓得,原来天子就是这样,是可以灭的,这就严重的破坏了礼制。东周更不得了,三家分晋,随便一威逼利诱,就给个诸侯名号。诸侯听了,可不得了,谁还听你的,自保得了。
汉代,吸取了周、秦的教训,进行了改革。汉代的礼制,由同姓王、功臣、皇族构成,鉴于秦彻底的郡县制,同姓诸侯没了权力,无法巩固中央,致使中央被击,国家就灭亡。设立了诸侯,除了巩卫中央以为,死了一个,还有其它的,怎么着,也是子孙当皇帝。汉武帝,削藩走得太左了,致使王莽能轻易的代汉,这算得上,失去天下力量平衡的结果。
其实,汉代还有一个值得提起的地方,就是以重役轻。怎么说呢,当初在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时,刘邦其实不是没有考虑过,跟张良商量了半天,最后确定了一个东西,使文、景、武三帝最终得以实现削藩。就是再怎么分,关中及周边地、中央军握在手里,虽然整体上不及所有诸侯加起来那么强,却比任何一个单一诸侯强,为逐个击破叛乱诸侯,提供了基础。这也是宋太祖,强干弱枝的前例。
唐代,唐代是一个很伟大的朝代,唐太宗可以说,集军事力量、智慧、政治为一身的独步古今的英雄,创造了四海一家的大一统盛世,却给李隆基的藩镇、纳杨玉环为妃,开始彻底乱了礼仪,致使唐代后期形成了割据、战乱的局面。
大概就到此,剩下的到相关章节再说。
成就天下大业的终极力量
乱世,则在于势。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一个王朝建立的终极力量,那些开国皇帝是如何成就千秋万世的基业的。最终,让我发现了这个秘密,就是势。势,也叫做趋势,由军事、政治、智慧构成。
虽然是在讲评《资治通鉴》,却仍要提到《周易》,谁让它是治国的思想,中国文化的元典呢。周易讲到,世间万物,都由阴阳构成,也就是说,二者的运动,构成了天下万物。同样,世间的敌我双方的运动,也构成的世界的运作法则。
世间万物的运动与作用,又构成了万物的发展趋势。军事虽然可以征服天下,却需要许多年,对手也不会等着被征服,所以,推动世间事物发展,成了关键问题。
往往,开始立国时,力量都不大,如何在强敌环伺中,迅速发展壮大。这就要靠谋略,过于显现军事,可能会被强大竞争对手,消灭之。
光靠了谋略,最终打下了江山下来,又能不能守住了,会不会像李自成呢?这关键就在于,政治,也就是建立新的礼仪制度,让万民百姓归心,成就天下大业。
而这三者间的配合、尺度,就要看是否推动天下在朝好的趋势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