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家的思想精华
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同时产生并行发展,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说中国文化中儒家和道家是相互相存的,儒家是教你如何当官,怎样当官,当你当不上官的时候,道家就给你提供一个避难处,正好是一对功能各异、效果互补的双胞胎。
道家结合《易经》的学说,成为一个比较严谨、逻辑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其中充满了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道家学说没能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体系,但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学说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占有统治地位,但有些朝代道家学说也曾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占统治地位。且据有些历史学家的研究,凡是道家的理论占统治地位时,中国社会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从另一方面说明,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思维方式。
道家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和周易。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把阴阳看作是矛盾,那么矛盾的统一体就是道。
到了春秋战果年代,由老子所著的《老子》和庄周所著的《庄子》成为道家的经典著作。一般来说,他们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从整体内容来看,道家学说以道为中心和纲领,从道出发,然后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需要,向四面八方扩展开来。这样就可以把中国古代另外的8个学派通过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融合起来,合而为一。从道出发,以道为归依,这从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来看,是有道理的,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处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支配下运行和发展的。谁掌握了这一事物发展的规律,谁就成为事物发展的真正主宰。
阴阳这个概念是中国古代先人智者所独创的,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伏儀氏,《易经》对此有专门的叙述。在道家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二个方面所组成,即凡是正面的、表现积极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如生命、公平、善良、正义、光明、和平、热情,等等;凡是处于消极的事物都是属于阴,如:死亡、罪恶、不公、黑暗、战争等等。即使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可把事物划分为阴阳,如上是阳下就是阴,前为阳则后就为阴,等等。阴和阳是永远不能孤立存在的,就和事物的矛盾一样,是一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两者不断相互作用。这样的作用力不仅存在于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思想之中。在这个原理的作用下,事物相正相反,相克相生,相激相荡,相辅相存。因此阴阳这对矛盾由于作用不同的情况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如:相生、相克、转化、共存、互惠、相比和统一。
相生是指矛盾的一个方面增长了,为了平衡,矛盾的另一方面也随之增长。这样,相互促进而不断地生长,直到系统破坏为止。相克是指因矛盾的一个方面低于矛盾的另一个方面,这样另一个矛盾方面就随之降低,而原来的那个方面就比原先还要低,这样,矛盾就相互不断的相抵,直至结束。
转化是指阴阳矛盾在互相作用时,由一方转化为另一方。一般来说是当阳的力量发展到了极点的时候,原来阳的力量就转化为阴的力量,同样,原来阴的力量发展到极点的时候,就转化为阳的力量。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乐极生悲,苦尽甜来,都反映了这一思想。
共存是指矛盾,虽然属性不同,但是却彼此相互依存相连,共同生存。一般来说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一旦有一方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新的不平衡。
互惠是指矛盾在互相作用时虽然彼此作用相反,但是缺少另一方,那么整体的功能就不存在,为了整体的功能,通常是互惠共存的,如:磁铁的正负两极。
相比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如果大的是阳,小的是阴,但是大小是相对的,对一个物体来说是大的但是对另一个物体来说,可能就是属于小的;原来是阳的,但换了一个角度可能就是属于阴的。这样就有了一个什么都不是绝对的观念,《庄子》一书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充满着辩证思维的观点。
这些观点是这样统一起来的:“从阴过渡到阳,或从阳过渡到阴,从单纯的解剖的观点来分析,所谓的过渡,其实就是在否定自己。否定就是反对,否定是动态的,一经开始否定,就不停的否定下去,一直到全盘否定才告一个段落。也就是阳过渡到阴的完成,完成这一个否定,一个否定了的再遭一次否定,负负得正,有回到了原来的地位”。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在宇宙包罗万象的万事万物中,尽管阴阳的作用在支配着事物的发展,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一个进化的因素。当他们回到了原处以后,通常已不是百分之百的原处,而是一个已经进化了的原处,原来的原处是正的,返回来的原处是负的,因此宇宙事物的进化不是直线进行的,而是依辩证法的原理来进行的,这个统一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的统一。中国古代的道家就用一个圆圈中间有黑鱼吃白鱼达到太极图来表示这一矛盾的统一。
二、道家思想中饱含的管理规律由于遵循了阴阳相互作用,使得道家学说所揭示出的一系列规律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循环律
世间的阴阳转化是在不断地进行的,周期性的循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规律,尽管完成一个循环的时间结果因各种情况不同而不同,但是宇宙是一直在不断地循环向前发展的。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充分考虑计划和行动的后果。因为如果不考虑后果,一味向前,其后果往往是不可设想的。企业的循环,生态的循环,大气的循环,等等,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整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循环的关系
2、成长律
在宇宙的万事万物中,由于矛盾的存在,阴阳的存在,万事万物必须经历诞生、发展、成熟、直到转化到相反的状态这样一个过程。而且转化的速度和成长的速度成是正比的,即转化越快,死亡也越快。
明白了这个规律,就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地运用,当事态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经营决策者就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实现最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转化。
3、得失律
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可以转变为阳,阳也可以转变为阴,这样来看,得和失都不是绝对的。在表面上得到的东西很可能在实际已失去了,而在表面上失去的东西很可能在实际中却得到了。管理者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的。因为事物是不能光从表面上来判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
聪明的管理者在得与失的问题上,应充分发挥智慧,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4、时间律
时间对阴和阳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人是无法控制时间的。时间作为自然规律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地运转着,每一季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就自动地退出让给下一个季节。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同样也应该懂得,自己的历史的使命是什么,在什么
时间应该前进,在什么时候应该功成身退。否则的话,他的成功就有可能贬值。
时间来去无限,阴阳的转变无数。这一切都在于把握时机,由于各种历史条件和具体的事件不同,这种时机的把握无法用定式化的语言来表述,全靠管理者在具体的时机面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5、调节律尽管阴阳的转变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在人类没有出现之前,大自然就以此规律来运行,但是,只有人类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才能来对阴阳进行调节,因为人类本身也是可以分成为阴阳二个部分。一个懂得阴阳规律并且善用阴阳规律的管理者往往是成功者,因为他们懂得按照这个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这就像一个人十分懂得天气变化,这样他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按照天气情况该做什么事情,这也是人生的一门艺术。越是有能力进行自我调节的人,成功的希望和取得的成就就会越大。
6、容忍律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事物,最多也只能是近乎完美。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要求任何事都达到尽善尽美是不现实的。因此即使我们看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情,从另外一个角度,可能依然有可取之处。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都要具备容忍的态度以等待事物的变化。
以上所揭示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它给管理思想提供了很好的思维框架,这样我们再来看道家的管理思想和艺术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向老子学管理
老子的水式管理(柔性管理)和无为管理
郭咸纲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该书分为81章,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下篇首句是“上德不德”,所以也称为《道德经》。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源都遵循一个永恒不变的原理。道是万物的根源,当深刻的体悟到道以后,一个人就能学会道中所蕴藏的“德”。其“德”的核心是无心、无欲、柔软、谦虚、柔弱、质朴、节制。这样只要能持之以恒地修炼,那么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人都能坚韧不拔地活下去。
老子着力提倡的是水的模式,他对水有着相当高的评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不争,故无尤。”这句话的意义是:最为理想的生活应该像水一样,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而甘处于别人所感到厌恶的地方,做人应和水一样,处处谦让别人,博施而不图报答,说话以诚信人,处事有条不紊,而行动时却又能很好地把握时机。[9]
上善若水,水是具有非常深刻的含义的:①水具有柔软性,自己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能适应一切的环境,能够视对方的强弱来对自身作适当的调整。②水总是向低处流动的,象征着一种谦虚的精神,同时这种向低处流动,总是在不断地集聚着力量,最终汇百川向大海。③水总是柔弱的,但这只是外表,即使平静无澜的水流下也潜伏着巨大的能量。④水所形成的大海,是如此的博大,具有巨大的能量。是因为它的位置总是比其他的低,能容纳人类的污泥浊水,却向人类贡献出无穷的宝藏。⑤但是大海孕育着巨大的能量,可以用它汹涌澎湃的波涛摧毁阻碍它的一切阻拦。⑥水,用现代的科学表明,水分子是很难分开的,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持着它的基本的化学形式。这就是水无论怎样适应环境,但是它始终保持着它的本色,出污泥而不染。保持着它的纯洁性。因此人应该像水一样地活着。
日本人的柔性管理就是充分吸收了老子的水式管理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一轮竞争中取得了胜利。
在道学中最为精练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无为”。在《老子》中就有10多处提到了无为。道家的无为而治是管理上的一个至高境界。存乎一心,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是一种积极的,是为了要去为的“无为”,是动态的。这里可以把这一原理根据辩证法分成为3个阶段:有为——无为——无不为。
根据逻辑的推理,有为是正题,无为是反题,无不为是合题,在这里正题和合题中间的关键是反题,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才能达到无不为的境界,否则是行不通的。其实中间阶段的无为是对前一个阶段深刻反思的过程,是一个积极准备的过程。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无为就是自己让开一步,让别人有发展的机会,达到整体的均衡和谐。具有最高智慧的人,是不以个人一时见解来攻击普遍真理、并强制于人的,因为任何的强制都是徒有其表,既浪费又无力,也无效率,最终导致大家都失败。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差异性和特殊性,把别人有特殊才能的地方让别人来发挥,这是站在大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没有这个胸怀,在关键的时候就不行了,因为大多数的人一到紧要关头,就迷糊了。这就需要平时对自己的修炼具有道的修养才行。
无为是道学方法论中最特殊、最智慧、也是最具有效率的技术。同时没有高度的认识和智慧,也根本不会应用,反过来,凡是管理者与领导者能认识到并能运用的,就必定是个“伟大”的成功者。[10]老子提出了“四不”来保证管理者、领导者的永久成功。“四不”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和不自矜。不自见,就是不自己去显明自己;不自就是不自己去肯定自己;不自伐,就是不自己夸奖自己;不自矜,就是不自己以为了不起。常言说,坐轿子要人家抬,人家不抬,自己是抬自己不起来的,反而显得自己愚昧无知,令人可笑。只要你说得对,做得对,对人有益,自然人家就会来显明你的好处。所以老子说:不自见,故明。如果自己显明了自己,别人就不必多此一举了,如果自己显耀得过分了,让人家听了要吐,反而把好处淹没了。同理,你自己不肯定自己,别人就会来肯定你,所以说不自是,故彰;接着是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生活哲学,一切用事实说话,让人家说话,而不要自己夸耀自己。在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以后就能接近于“道”了,做到了“上善若水”,并以“上善若水”的境界来进行“无不为”了。具体的步骤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就是:一个人能否善于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居住地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长远发展,因此要选择好一个生存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关键一步:心思细密,计划准备的周详;与朋友来往,本着人道和慈爱的原则;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绝对的守信义;专心服务,管理好大家的事;办事极有才干,智慧;而行动却很果断,抓住机遇。所以他没有过失,不落下遗憾。即使是不成功,也是因为天意不可违的缘故,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这就是“不争”而利于天下。
凡是能按照宇宙的规律办事的人,就必定是个成功者。他能知道事物的客观规律,已经很不容易,再加上能够按客观规律办事,所做所行都合乎规律,就更加不容易,这样就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