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的时候,自己特别调皮捣蛋,对皮弹弓特别入迷。村子里面刚刚装上的广播喇叭曾经无数次的成为我们的目标。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农村的街道上可惜还没有路灯,否则的话,更过瘾。呵呵。现在回去,老村长还时不时的拿那个仍然挂在那里的锈迹斑斑的破喇叭取笑。长期的战场生涯,我发现,最初诱惑我去做弹弓的,是别人打时的清脆的响声。我至今忘记不了那个美妙的声音。为了那个美妙的让小伙伴们如痴如醉的声音,我们顶着酷暑去寻找合适的树杈,淘换气门嘴的橡皮筋,冒着被暴打的危险偷偷从老爹心爱的皮包上割下一块皮兜兜。当终于听到了自己制造出的那声清脆之后,带着连跌带打造成的鼻青脸肿,我得意非凡。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无论在忙碌着皮弹弓的制作还是终于拉开弓的时候,尽管心中是一声响,但我眼中始终盯着那个当时新挂上不久的喇叭。当时凭借本能就知道,我的目标是那个喇叭,而不是那个我梦寐以求的清脆的一声响。这声响是我成功的达到目标之后的产物。而且自己也清楚,那个美妙的响声在俺没有达到目标之前永远不会发生。我突然异想天开,如果自己一开始就朝着那个美妙的响声“开火”,我肯定是个乖孩子,因为我永远找不到开火的所在,没有犯错的机会。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在对于目标的追寻中“找不到北了”。这让我想到了很多项目管理会议。在会议中,在场成员都被“忽悠”的热血沸腾,但从会议室里面出来,进行项目工作的时候,却不知道要干什么。现在一琢磨,管理人所讲的原来讲的都是项目取得的成效,就象打皮弹弓之后的那声令人醉心的那个响声。把响声当目标,可能就是我们为目标所累的根源吧。
侯象洋(http://www.houxiangyang.blog.sohu.com/)认为,项目管理中的目标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个部分是项目的目标本体,另一个是由这个目标本体产生的效果。对于前者,好比是打皮弹弓时候的广播喇叭,是实际进行的项目目标对象;后者是目标的效果,好比是那一声响,是项目目标的最终结果。例如我们要提高生产线的车速,对此进行立项。进行操作时候,可以发现,影响车速的原因很多,人、机、物、法、环,林林总总,而且因素与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相互作用。项目一旦开始,就出现所有的现场操作人员、管理人员都成为项目组成员。这时,项目已经不再是“项目活动”,而成为了“生产活动”;项目管理也不再是“项目管理”,而成为了“生产管理”。这是项目活动与生产活动造成冲突的根源。冲突的结果是,要么项目夭折,要么生产受到影响。这个状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在于把目标定错了,“提高车速”是项目的效果性目标,而不是本体。作为效果性目标,只能作为激励和考评的尺度,而不能作为实际执行的向标。向标是执行项目时候能够具体的作为方向性的终点。作为执行向标的只能是目标的本体。
任何一个项目活动,名正言顺的做事情是项目能够进行下去的前提。为了把事情发动起来,成立项目组并很好的协调工作。对于目标的效果宣传是必要的,目标的效果能够使得人们精神振奋,感觉前途光明,努力把事情做好。但目标的效果并不能告诉和指引人们怎么去做,做什么。在项目管理中,能够指导成员怎么做和做什么的是目标的本体。这个目标很明确,就是告诉人们要做什么。例如在号召别人一起打广播喇叭,就告诉人们那个声音可好听了,打上之后感觉可好了。然后告诉他们朝着喇叭想办法就可以了。其中,“声音”和“感觉”是目标的效果,而“喇叭”是目标对象性,或者说是目标的本体。儒家学派的做事原则是在“正名”与“求实”的条件下进行发挥,就是在名之下求实。这里的“名”,就是项目管理中的目标的效果,而“实”则是目标本身。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区分目标本身和目标的效果。不能把箭靶子的影子当作箭靶子来射击。并且在正确区分的基础上各司其职进行应用,才能有效的管理项目活动,使之顺利向着正确的方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