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与命运革命的悖论 管理的悖论



高明至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第一CEO杰克·韦尔奇,默默无闻如一个工段上的工长或是普通工人,尽努力把管理工作做好并力图尽善尽美,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无论身份如何水平如何,这样的动力促进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丰富而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实践。以至于今天的书店里展现的空前的盛况---管理书籍占据黄金要地,品种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之多、之浩非车载斗量可以形容!

但是,管理所面临的新问题新困惑如影随形,驱之不尽。曾几何时,流行的、倡导的、推崇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变成后来管理枷锁、垢病,管理似乎就如吃西药一般,用久了,不仅有副作用,还有抗药性。于是,打着“新”的旗号“新”的包装的管理思想总是得以大行其道,大有引流潮流之势先于书店里展开一轮熬战!销烟未尽之时,那些新奇的、颠覆传统的概念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受人追捧,有人说,这就是市场,我以为,这就是人性。

人性有理性的层面,同时又隐藏着无穷无尽的荒谬,管理始终离不开人这个要素,而人性的荒谬使得管理及管理理论本身相悖。我想,这种感受最深者,可能莫过于如我一般做管理咨询顾问的同仁们吧,他们可能是接触形形色色企业最多的群体。相熟的同行三五成群聚在一块,总少不了某人抛出些管理问题或见解供大家讨论,争论是不可避免的,明智的人都欢迎这个,尽管诸多所见不同,还是有意见一致的,那就是承认抑或是无奈的承认:理论可以是完美的、无懈可击的,实践永远是缺憾的。所幸如此,要不我们就要失业了。记得一位同仁常向我发问:绩效管理你看到过那家公司做得非常成功尽善尽美的?老实说,即便被认为是这方面标杆的企业,也仅只是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精细一点,深入其中,依然问题、弊端重重,好在效益不错,以至于不熟内情的外人每每引为学习的榜样(当然还是有诸多可取之处了)。对那些有非富阅历的人来说,这等现象自然是“常情”,亦不会为尽善尽美抱以过多的期望。

可是,作为研究,我们还是得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我们的管理理论一开始就错了呢?还是什么使管理实践偏离了管理理论?

这里,我们来尝试着剖析这一源由。

管理有三个层面:管理理论、管理实践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管理技术。或者称之为“道、术、器”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归根揭底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调整和影响组织的行为,从而实现管理的目的。构成组织行为的细胞是个体----人的行为,所以研究宏观的组织行为,离不开研究人的行为,现在有了《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这样较为成熟的学科。

讲清楚人的行为,统而言之,恐怕得讲清楚人性吧!所以管理理论是基于人性假设展开的,有人归纳为,管理----本质上是对人性的管理。这个结论就比较好解释很多企业家并不懂得什么管理理论,但一样把企业管理得很好,做的决策、行动总是比别人更正确。从逻辑上讲,管理理论正确了,管理实践应不会有错误。可实际发生的则不尽然,有时候,那些有创见的企业家,他们在某些时候做出完全与管理理论相背的行动却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而只知照章办事的书呆子们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完全遵照理论的指引,结果却比想象的更糟糕。

假如,管理的本质是对人性的管理这一结论是正确的,那么这里要说的管理的悖论,就是源于人性与管理相悖这一点上,进以说明为什么我们不可能做得尽善尽美。

管理理论基于我们对人性的假设展开,可是,人性究竟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东方关于人性的描述多半隐藏于诗词史传中,精辟但不系统,儒家虽主流文化但其言多有教化之意;西方则颇具科学精神,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实证,但总有以偏概全之嫌疑!“人性”有时简单得不言自明;有时却深奥得扑朔迷离。

 神明与命运革命的悖论 管理的悖论

假如人性是完全理性的,那么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被预测,并且可以被调整。当然,你我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这属于上帝的权力。早期的经济理论就是基于理性的假设而推演的,所以它有时管用,有时不灵,当然,多半的时候还是管用的。

假如人性是完全感性的,而实事上我们的行为充满共性和规律。即便如此,就像那些研究“怪诞行为学”的那样,我们如果能搞清楚促使感性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那么我也可以把它做成计算机模型,从理论上讲亦是可以被预测的。

问题不在于理性或是感性上,也不在于我们缺少对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与研究,真正的问题是:人在什么时候由理性触发他的行为?而什么时候由感性决定他的行动?这,几乎是个性化的,以至无法被我们准确的把握。这个问题没搞清楚前,估计这终将是永远的迷。这是要阐述的悖论之一。

其二,人性这个东西是用来隐藏的,而不是用来点破的。

说实话,我们如果觉得人生是那么的美丽,世界是那么的美好,那都是大家遵守规则,不把蒙在脸上的那张窗户纸捅破而已!这就好像两口子说要天长地久好的不得了,可是如果你的脑子长到他的脑子里去(幸好这是不可能的),你们大概一天也呆不了了。人的动机太复杂,假如你一定要较真的话,不断的检讨会让你活得很累很困惑。大家都不去点破,且刻意的修饰,就你总不识趣,非得论个明白,估计你得注定做个思想者,孤寂的一个人过了,要不怎会有大智若愚一词呢!是要你明白、放下。唯简单而快乐。当然也不必为这种复杂和矛盾而焦虑,自我欺骗是人的基本本能。造物让我们能够活动如此自在,这是原因之一,所以没有人会为今晚睡下去而焦虑、恐慌明早会不会一定醒来?可是,没有任何事实证明说我“知道”我醒来的呀,从来都是不知道中醒来,是醒来以后才知道自己是活着的,像这类事情从来不需要证明,那是源于自我的欺骗本能!所以社会生活中你骗骗我、我骗骗你、有时还骗骗自己,假装对某些动机没看见,其乐融融,和谐社会!多好呢!

这就是人性。文学家描写人物动机时,宁可把它描述得纯粹些,要不然,不足以打动人心,要你明白伟人和垃圾、恶棍和圣者有多么大的区别。爱看人物传记的朋友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对一个历史事件下人物动机的描述可谓版本繁多,各言之成理,我们究竟信谁呢?

既然,人性这个东西是不能点破的,该做秀的做秀,该引诱的引诱,本身就不失为管理的工具和机会,换言之,这本身就是管理的目的。

道德是人类文明社会发明的专利,是用来维护人与人的有序以及化解暴力。不点破就是道德。听起来多么的荒诞!这是悖论之二。

其三,在细微的自省功夫下,你一定会发现,动机原来是那么的庞杂、含蓄。制定一个管理的规范、制度,形成一套管理的系统和行动,往往是基于几个简单的人性假设,比如双因素、马斯洛五层次需求、X理论、Y理论等,实在是难以涵盖真实动机的全部,有些影响企业行为的动机往往来自于社会这个大组织,所以不可避免的出现“动机例外”。由于影响一个人的动机不局限于企业来自于社会这个大组织,同时动机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因此我们几乎可以把一个行为后面的动机看成无限的可能。一个有限的管理系统无法涵盖无限的动机,这是悖论之三。

其四是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人性本质上是反管理的”。或者直白地说,人性是不希望被管理的。自由是人性深层次的天性和需求。即便被升职去管理别人,他立刻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再次沦为被管理者,至少,他必须管理自己。企业是通过给予被管理者诸如财务自由、成就等承诺,使被管理者暂时地的接受为被管理者,这是权衡间的快择,是代价的获取。这样,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那些最好的管理系统,推行久之,则流弊丛生,总是经历一定的周期后要么推倒从来,要么推陈出新。有什么办法呢?不是管理系统解释人是什么,而是人解释管理系统是什么。既然人性是反管理的,久之,所谓的管理系统,它的精神逐渐地被曲解而势所难免。所以,享利·明茨伯格曾就感概地说:“因为我们的管理,社会变得越来越难以管理”。这是悖论之四。

第五个要说的悖论,这里不期望得到认同,只是目前无法实证,但经验显示存在,把不成熟的看法抛出来供各方家批评指正。

相悖的是:非共性的本能无法纳入管理理论的假设前提之内。这个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原谅我用这些非标准的概念,“本能”是我感到接近准确的词,也就是说是在理性和感性之外影响人的行为的力量。按巴甫洛夫的定义,本能是人与动物的无条件反射。比如成年的动物听到自己孩子的惊叫,马上会产生保护性反应。而幼小的动物听到父母的警告性叫声,马上会有掩蔽自己的反应。新生的婴儿饿了会哭,嘴里含着乳头就会产生吮吸动作等等,都是一种本能行为)有些本能是共性的,比如求生的欲望、“食色性也”等,有的本能则是个性化的,表出某些与他人不同的欲望和冲动,比如焦虑,有的人是习惯性的焦虑,贯彻始终的,通常潜伏着不易被人发现。比如某些个性特质,按目前某些研究,认为不是所有的个性特质都是后天养成的,有先天的成分,即在胎中形成。

他们发现母亲怀上你的第42天,你的第一个神经元问世;120天后你的神经元总数已达到1000亿,然而这之后到你中年的后期,你仍然只有那么多,120天后到你三岁前做的事是,让你的1000亿个神经元中的每个神经元都与其它的神经元建立了15000个联结,奇怪的是,再之后,几十亿精心建立的突触联结在你3到15岁之间丢失。到你16岁生日那天醒来时,你的网络有一半己化为乌有。整个过程,包括你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己注定你与其他人有了区别,每个人不知跟据什么原由进行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突触联结(有人追溯到基因)。这使得每个人在性成熟以后有着某些内在、不易发觉的有别于他人的冲动和欲望。于是,这使得人性或者动机具有了更加强烈的复杂性,于是,人的行为的背后,有了更多不为人知的可能力量。可惜关于这一点的研究,受制生命科学的发展,还找不到更多的实证,许多还处于假设推演阶段。

佛学是通过自我的、深度精微的体验而获得的智慧,也就是通过内求法用生命去认识生命,其学说对不对我们且不论,它也有关于本能的认识,我们也可以以看客的角度看看它的“一家之言”,它把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称之为“无名”,表现为行为称之为“习气”,有的习气是后天养成,有的习气则先天带来,即“无明”。但佛学中的“先天”概念则是指无穷前世生命的那些强固习气种子,转世之后随着业力(“业力”是前世一生所积蓄的未被消化的能量。另外这里只是泛泛而谈,佛学有一套各种概念的定义,多半与我们常规理解的不完全是一个样子,所以请勿固执概念,篇幅所限,姑且论之吧!)注入到新的生命体中。以至于每个人在现实生活里,冥冥之中,神识受某些力量(或者看成毫无原由的意念和冲动)的左右、主宰。

假如这些是存在的,那么非共性的本能自然无法纳入到管理理论的假设前提之内去了。

我们只能感概造物主的神奇!把人创造得无穷的精微,同时感激人的有的行为的不可预测性,使得没有可能让别人成为你的主宰!

纵观历史,所有的圣贤能人,所能做的管理无外匡时救偏、矫枉过正而已。没有最好的管理,只有变化的管理。这里,联想到易经上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即变,运行不息的意思,“变”是万事万物唯一不变的真理,更何况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正是这个意义,管理不可能完全从属于科学,它也属于艺术!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管理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而放弃管理,理由很简单,企业管理需要的不是尽善尽美,需要的是你比对手做得好一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5160.html

更多阅读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理论的人性的反映。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在对环境、对目标及对优势的假

7S管理及7S管理与质量的关系 管理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7S管理及7S管理与产品质量的关系7S管理内容一、 7S 的起源与发展 7S源于日本,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 日式企业将 7S运动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础,推行各种品质的管理手法,产品品质得以迅速

麦玲玲2014马年运程:属猴的人婚姻与命运

属猴的2014马年运程肖猴者来年有「驿马」星,代表往外走动,在求学阶段者,可考虑出国读书,而做生意的朋友,可尝试拓展海外业务;求姻缘者有机会发展异地情缘,多出差或旅游,可增强自身桃花运。来年有凶星「丧门」「地丧」必须注意长辈健康,可装修

声明:《神明与命运革命的悖论 管理的悖论》为网友縞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