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差不多、想当然、拍脑袋、大概、蒙混、空话套话式的思维和习惯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通过提高全社会管理效率,避免比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的耗费、破坏速度?为什么缺标准、缺流程、缺细节、缺数量分析、缺科学论证在各行各业几近积弊?为什么简单、容易的错误屡犯,同样原因的安全事故频发却不能根治,或面临大灾难时总是处处突显同样的基础管理问题?为什么中国众多知名企业仍在重演“农民帝国”式的轮回?如何重新认识“泰罗制”的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与各行各业中训练、应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工具?本书结合大量的社会生活实例与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提出并回答了一系列尖锐而急迫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指出,当前应抓住管理中最紧要、最基础又最薄弱的事项,并从中找出问题的症结与最佳行动方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来年最需要吸取的教训就是长期缺乏科学管理的理念、方法、工具的普及教育和广泛应用,缺乏能反映科学精神、方法的全民职业素质系统性训练,反科学的思维与时髦、混杂的管理理论误导着企业。科学管理的核心词汇就是精细、标准、流程、规范、数量、过程控制、积累。这些词汇不算什么“高科技”,但都最易被漠视。以“泰罗制”为发端的科学管理是在西方一百年前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从小农经济、小生产转变为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世界500强成就的源头正是通过科学管理精神的熏陶与各类科学管理工具的应用,造就了一代代适应科学管理要求的职业化人才。没有科学管理的革命和运动,就没有西方的现代工商文明。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与“泰罗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国企业缺乏传承与持续性的管理基础,科学管理思想一直受到排斥。科学管理涉及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每一天,比我们所想象的应用宽广得多,需要回归到管理的起源和基础。科学管理力求精确、细致、高效,与差不多、想当然、拍脑袋、大概、蒙混、八股式习性和思维相排斥,与不求甚解、低效无序、空谈政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各类表现相对抗,是所有管理中的基础,是现代企业管理与管理科学的“地基”,是必须经历的阶段,不能简单跨越。
《16节科学管理课》是普通公民的管理学,每个普通公民都应掌握科学管理的基本要义。从小保姆的职业化训练、贝聿铭香山建筑的败笔,到中国指南针先后发明过四次却未能通过积累而传承;从中餐馆粗放式管理与矿山安全管理上百次简单错误重犯的根治,到日本如何将中国传入的“汉方”和“拉面”通过标准化形成巨大的产业;从戚继光军队管理的基本功训练流程,到胡适《差不多先生传》对国人马虎散漫作风的批评,科学管理无处不在。科学管理不仅仅是生产流水线、企业管理的事情,还应广泛运用到服务行业、公共管理、灾难应对、家政管理、教育改革等各行各业;不仅仅是管理者的事情,每个普通公民都是管理者,都应象管理者那样思考。
本书提出了:
科学管理的精髓——“四化”: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数量化;构筑现代工商文明的基石,从科学管理入手;“回到泰罗制——补一百年前的科学管理课”、“科学管理复兴”、“干中学,学中干”、“细节—规范—过程控制原理”、“90%×90%×90%×90%×90%=59%”、“积累”、“敬业的口碑——职业生涯最大的财富”、“演绎掩盖真相”、“简单生活,阳光日子”、“构筑现代工商文明的基石”等等新颖的观点且构成完整的体系。
本书作者陈鸿桥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现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曾经担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企业培训中心主任、深圳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近十年来实地走访了上千家民营企业、创新型企业,培训了数万名企业高管,组织撰写了上百篇企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