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在合理的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运营效果,保护企业姿产,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企业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涵义:内部控制制度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订和实施的政策程序。
由于内部控制自身存在局限性,所以无论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再好,它也只能为企业管理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能提供绝对的保证。其具体局限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主要负责人决策不当。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它理所当然地要按照其管理人员的意图运行,其中企业负责人的决策更是起决定作用。特别是中小企业决策往往是由企业主或总经理说了算,决策出了问题,贯彻决策人意图的内部控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控制效能。
2.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素质。内部控制是由人建立的,也要由人来行使,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未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措施经常误解、误判,那么再好的内部控制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大部分中小企业人员素质不高,控制意识相对薄弱,从而给内部控制带来局限性。
3.人员舞弊。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蓄意营私舞弊,即使具有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另外,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的人员相互串通作弊,与此相关的内部控制就会失去作用。内部控制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将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处于不相容职务上的有关人员相互串通、相互勾结,失去了不同职务相互制约的基本前提,内部控制也就很难发挥作用。
4.成本效益问题。控制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复杂,想应的控制成本就越高,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时,企业必然要考虑控制成本与控制效果之比。当实施某项业务的控制成本大于控制效果而产生损失时,就没有必要设置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这样某项小错弊就可能发生而得不到控制。
5.时效性带来的局限。内部控制一般都是针对经常而重复发生的业务而设置的,而且一旦设置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随着实际的推移,经营活动可能不断发生变化,原来完善的控制措施可能会逐渐失效。此外,一些临时控制(如实行专门的审判、报告和执行程序来处理临时性或突发性业务)则可能不及时,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作用。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单位可达成其财务报导目标和遵循法令的目标。因为这两类目标因外界的需要而引起,也处于企业所掌握之中。但是,营运目标则不同。首先,它并非基于外界的需要;其次,企业虽可能已做到它想做的,但是,竞争者可能做得比它更好;同时,政策改变、经营环境改变及自然环境等外界条件也非企业所能控制。虽然,企业在设定营运目标时,会考虑到相关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和作出相应的计划,但是,应变计划只能降低外界事项的影响,而不能确保营运目标的达成。
虽然内部控制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但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审计制度,综合运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