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盛的文学时代,需要三拨力量构成:一流的小说家,一流的批评家,一流的读者。”这是“陕军东征三驾马车”之一的高建群对文学盛世所下的定语。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别林斯基,那么果戈理的《死魂灵》也许不会那么快被世界所认可;如果没有金圣叹的点评,曹雪芹的《红楼梦》也许会暗淡不少。二十年前那场“陕军东征”,不单是陕西作家的一次辉煌,陕西的文学评论家也功不可没,因为一个地区的文学批评和一个地区的文学创作是成正比的。二十年间,陕西的评论家队伍建设得如何?在文学日益式微的今天,文学批评又将何去何从呢?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有文学作品及其传播、消费和接受以来,文学批评就随之产生和发展,并且构成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在文学批评逐渐成熟以后,更是如此。”这是“百度百科”上对文学批评下的定义,而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用通俗的语言这样阐释:“让我们重温一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作家的创作如果居于本能的、感性的、经验的层面,那么他所达到的高度一定是有限的,好作家、大作家一定是注重理论思维的,一定是汲取时代的最新思想成果的,他一定离不开文学批评营造的文学氛围、传导的文学思想。文学批评相对于所居的文学生态,应起到传播和启发的功能,起到智库和思想库的功能,它刺激一个区域的文学生长和成长,陕西的文学批评之于‘陕军东征’,应以这样的思维来考察。” 李国平直言,一个文化区域的文学批评应和它的文学水准、文学高度成正比,“成正比是正常的,不成正比是不正常的。新时期以来,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具有同步性,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王愚、畅广元、刘建军、李星、费秉勋等一代批评家,就不会有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所达到的高度。应该在具像的层面看待陕西文学批评家的作用,更应该在更高的层面看待陕西的文学批评。一代批评家和同代作家一起,开创了新时期以来陕西文学的新气象、大气象。‘陕军东征’那个时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可以说得益于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风气的滋养和培育。” 评论家李星和费秉勋也回忆当年陕西成立的全国第一个文学批评家团体——“笔耕”文学评论小组,“笔耕组”成立后专门针对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作家创作召开座谈会。“就是批评,提出他们的问题,记得在太白会议上,针对陈忠实当时创作的问题,把他批评得那叫一个严厉啊!”李星说。后来,“笔耕组”批评的作家都成为了陕西文坛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