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艺术的作者 平衡的艺术



 最早对平衡的感觉,应该从是中学物理的天平试验开始的。使用一架天平、一盒砝码,利用杠杆原理,横梁平衡时力矩相等,若两臂长相等则砝码质量,就是被测物的质量。如果我们找到了衡量的平衡点,就解决了我们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目的。

  企业在完成自己一个个生命周期的过程中,需要的正是这种平衡的艺术。企业通过对自身和所处环境的认识,不断地解决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出矛盾,实现企业内部各因素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螺旋式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找到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效率所在,并利用这用效率,保证自己的生存和良性发展。这是企业的生存艺术,类比于人一生的发展历程。而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选择、取舍、找平衡点的过程,是一种平衡的艺术。

  那么,在这个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有哪些方面的能力呢(企业所处的环境包含些什么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我们从天平的平衡原理中,能得到哪些对于企业平衡艺术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呢?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分权下放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1]。分权下放的过程包括将企业的资金、物料、人事等制度权力沿着企业的层级结构下放的过程;信息反馈的过程是将企业各层级的增值活动的数据结果收集、整理、分析和考评的过程。

  天平,古代人称它“权衡”。“权”就是砝码或秤锤,实际上是质量的标准。“衡”是指秤杆,实际上是评价质量的过程。反映到企业中,分权是将各环节制定标准的权力下放,分权下放的指导原则应当是各业务环节达到最优的效果和效率;信息反馈是各环节标准实现程度的衡量,是对效果和效率的结果的衡量。

  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在研究企业战略与结构时,提出了工厂物质流量(throughput)的概念,并写道:“当技术和运输方面的创新为通过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空前的成本优势提供了巨大潜力时,这些潜在的成本优势并不一定会被充分实现,除非通过工厂的物质流量能够被不断地保持,从而保证对生产能力的有效利用……决定成本和利润的两个关键数字曾经是(而且现在也仍然是)额定生产能力(ratedcapacities)和实际通过量(throughput),或者说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被实际加工的数量。”

  因此企业的发展需要下放的是制定标准的权利,需要考核的是各标准实现的效果和效率。而企业的管理层级是相反相称的权利流和信息流流动的载体。

  查看企业发展的循环图,企业的权利下放和信息反馈的整个循环过程,可以分解为各环节点上的权利下放和信息反馈的子循环过程。而有效地实现每个子循环过程,同时实现各子循环过程的综效,需要各层级管理者制定有效地管理指标并及时有效地评价。而分权和评价活动,需要企业管理者高超的平衡艺术。

  这里我们选择几个子循环的过程,希望能发现天平机制对企业平衡艺术的一些启示。

  1、企业目标的形成

  下边我们跟随天平发展的脉络,看看企业治理结构发展的脉络。

  天平的发展历程

 平衡的艺术的作者 平衡的艺术

  等臂天平:据纸草书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埃及人就已经使用天平了。

  杆称,不等臂天平:等臂天平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大约公元前500年,罗马的“杆称”才出现,杆称靠移动称砣的位置来保持与被称物品重量的平衡,实际上是将天平的一端由固定式变成活动式,其好处是只要配上一个称砣就可以了,而天平的砝码要好几个。

  托盘天平:人们在使用天平和杆称过程中,感到用绳子吊一个盘子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有人想去掉这讨厌的绳子,17世纪中叶,法国数学家洛贝尔巴尔发明了摆动托盘天平,托盘天平的发明被认为是对古老的吊式天平的重大改进,至今,托盘天平仍在被广泛使用。

  分析天平:18世纪,化学家开始使用天平,如拉瓦锡确立质量守恒定律。对天平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世纪20年代,伦敦仪器设计家叫罗宾逊,设计和制造了分析天平。有刻度横梁和游码的天平,大约也是在19世纪诞生的。

  旋钮天平:天平的改进,除了横梁、接触点、游码、刻度等方面以外,还表现在其它方面,例如,19世纪前半期,已经出现了旋钮天平。旋钮天平有什么优点呢?早期的天平,横梁架在竖直的柱上,用时和不用时都是一样的。后来分析天平出现了,分析天平的刀口用玛瑙制成,为了减少刀口的损伤,不用平天时,将天平横梁架在一个架子上,让刀口不再受力,用时再将刀口架在支撑碗上。这些都是通过旋纽装置控制的。现代分析天平都有旋纽装置。

  电光天平:设有空气阻尼装置或电磁阻尼装置,使天平既具有高灵敏度又能迅速阻止横梁的摇动,电光天平从外观上看不见砝码,能看到放置要测物的称盘,砝码的加减用旋转刻度盘操作,称量的数值可通过投影刻度标尺直接读出。

  现代企业的形成过程

  个体劳动:没有分工协作,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个人消费或交换。

  手工作坊:由行东、帮工、学徒几个人组成,有初步的分工协作。行东本人也具有熟练的技术,参加劳动。生产和销售没有分离,产品自产自销,生产以营利为目的。手工作坊规模扩大了,但只能称为企业的萌芽。

  手工工场:生产与销售相分离:商人为手工作坊提供原料,让其加工成品后,商人再收购销售,形成以商人牵头的手工作坊联合体;继而资本与劳动相分离,商人从包买产品发展为包买劳动力,形成了资本对劳动的雇佣;继而商人提供劳动场所,开始对分工协作直接管理。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形态。继而在工业革命后,随着设备投资的加大,工艺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相分离,劳动者在工场外部和内部开始实

  现专业化分工。16-17世纪。

  现代企业:19世纪之后,机器大生产为代表的工厂制度代替手工工场,劳动者分工也由手工工场的主观分工,发展到由机器决定的客观分工。继而出现了资本的联合,由于铁路出现,资本的联合成为了必须,股票筹资的形式出现。继而由于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出现了职能分工,科学管理替代了经验管理。继而社会化分工协作出现,企业内部的分工扩展到了社会,社会化大生产出现。

  度的研究过程

  天平的目的是测量物的质量,使用的原理是杠杆原理,其实质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找平衡点,找到增减变化的度。随着测量物数量和范围的扩大,为了使人们更方便、准确的找到这个增减变化的度,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天平。

  资本的聚集过程,及其带来的劳动的分工过程和管理的分工过程,是企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合作和分工的过程,实质上是权力分配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企业的产权结构。企业存在的目的是正是通过付出所有权关系成本以节约市场交易成本,以及寻找更低成本的治理结构治理企业,其原理是契约理论,而成本的节约成为企业存在的合理性解释。其实质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寻找成本比较过程中的平衡点,也是为了找到结构变化中的度。同样,随着企业规模和范围的扩大,也一定会创造性的发展企业的存在形式,其目的必定是使人们更方便、准确的结构变化中的度。

  契约和杠杆

  作为自然人,我们拥有人力和资金,即我们具有财产的所有权。我们可以使用财产所有权参与市场交易,通过市场合同实现交换的过程。我们也可以使用财产所有权(现有财产)投入企业,与企业签订契约,换回企业所有权(未来财产)。上面提到了企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提到企业是资本的聚集过程,及其带来的劳动的分工过程和管理的分工过程,是个权力分配的过程。这个权力分配的过程,就是由我们与企业签订的契约固化下来的。因此张维迎在他的《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中指出财产所有权是交易的前提,企业所有权是交易的结果。企业作为法人,真正拥有企业所有权(即剩余所有权和剩余控制权),而这个所有权是一个比例结构,是由与企业签订契约的我们(自然人)分享的,又是由这些契约固化下来的。因此,契约成了我们讨价还价的过程和结果。这样一个比例结构也正是企业产权划分的基础。

  因此,契约的作用就很明显了,是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杠杆,其目的是衡量权力的买卖价格。这里我们看到了自然人进入企业的一个平衡过程,我们称之为平衡1。

  财产所有权è讨价还价而形成的契约è企业所有权

  2、企业治理结构

  试误、度和治理结构

  有了企业的产权结构,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企业的治理结构了。市场合同和企业契约的最大区别在于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在不确定的世界里,自然人与法人签订的契约是很难完备的。企业契约以不完备性为前提,正像杠杆原理以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为前提。而这个前提恰恰是企业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了企业治理结构的产生。“因为进入企业的契约是不完备的,未来的世界是不确定的,要使所有企业成员都得到固定的合同收入使不可能的。这就是剩余索取权的由来。同样因为进入企业的契约是不完备的,未来的世界是不确定的,当实际状态出现时,必须有人决定如何填补契约中存在的漏洞。这就是剩余控制权的由来。”

  想象我们用天平测量物的质量的过程,我们使用越来越小的刻度变化去试误,最后真正的找到平衡点。

  下边我们看看治理结构,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更适合我们的企业,前边讲了是成本更低的治理结构。那么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成本更低呢?我们要寻找成本的变化的平衡点,或者说是变化的度,来衡量治理结构的成本变化。这也是一个试误的过程。

  首先现代公司制度创造了两层三会制度:两层制所有权和经营权,三会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现代公司通过这两层三会之间的平衡关系,高效地完成了企业治理的问题。

  这个平衡关系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成本更低,其原理是制衡关系。这里我们看到了企业内部由企业产权到治理结构的平衡过程,我们称之为平衡2。

  这个平衡关系又是一个权利分配的过程,我们需要找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配的度,我们需要找到股东会(企业产权的集合)、董事会、监事会权利的度。这个度的误差,就是治理结构的成本。

  有了这样的治理结构,就又可以很好的理解企业的管理结构了。由于企业治理结构中制衡关系分配中度的误差是先天的和时间依赖的,这个误差又构成了一个前提条件。而这个前提条件引发了企业内部治理中一系列的委托-代理问题,如内部人控制问题、逆向选择问题、经理人道德风险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导致了企业管理结构的产生,如企业的组织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业务流程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总结

  前边我们借鉴了天平使用前提条件、杠杆原理、试误过程和度平衡的概念,给出了两个平衡关系:自然人到法人的契约关系,契约关系到治理结构的制衡关系。

  对于度,这里再多说几句。度是一种静态的结构,或者称百分比,同时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衡量标准。度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企业的所有权应当归谁所有,关键在于这个度,即百分比。如果市场协调的效率高于企业内部协调的效率,企业应当归外部人员所有(市场竞争关系);如果生产者占有的“度”大,归生产者所有(知本经济);投资者“度”大,归投资者所有;消费者“度”大,归消费者所有(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存在就是在找这种平衡关系中的变化点。这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尤其重要。

  企业这种形式,聚集了一群人,确立在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隐藏不确定性),放长了交易时间(弱化矛盾),为这一群人谋到了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的分配是这群人博弈的结果,同样是企业的一部分。我们研究的度存在于其中:如企业人数的多少,隐藏不确定性的比例,存续时间的长短,这些是企业与市场竞争的结果。如企业共同利益的分配,是企业内部竞争(企业所有权竞争)的结果。

  现代企业制度的出现,是法制替代诚信的一个过程:创造法人,代替了自然人;显性的法律制度代替了道德标准。因此,现代企业制度能够更容易得到资本的青睐。而penrose的企业成长理论更精辟的告诉我们:“为寻求内部资源的平衡利用而导致企业的成长,但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由于平衡永远都达不到,因而成长的过程将永生不息……”

  企业的扁担式结构:管理层人员是杠杆,支撑资本和劳动两边的压力,并努力保持平衡。而这种平衡能力部分的决定了管理人员的价值。

  企业管理存在5个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增值流和信息流,这里将它们归纳为向下的权利流和向上的信息流。

  应该说权利下放的过程也是信息流动的过程,这里的信息流特指不含权利流动的过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5276.html

更多阅读

徐晓思的艺术人生(来源:今日高邮作者:张晓晖)

徐晓思的艺术人生时间:2014-12-29 来源:今日高邮 作者:张晓晖 查看评论  前不久,一帮外地的作家奔着徐晓思来高邮游学,令人奇怪。最近听说徐晓思在《钟山》长篇小说专刊下半年卷发表了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令人惊讶!近日,记者带着好奇

简析道德与艺术的关系 中庸、艺术、道德

     @意林杂志微博曰:“行于世,当识人,然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当知人,然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当责人,然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当敬人,然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当让人,然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寡。有眼界,能看远;有肚量,能容忍;有锋

合作创新管理:信任与控制的平衡艺术

合作创新如同联姻,不存在某种静态的“最佳模式”。起始环节的控制权分配与过程中的控制都极为重要,企业应尽量与合作者增进信任,根据现实中的信任关系及其在合作过程中的变化,对控制方式作出合理选择和动态调整,在信任与控制之间寻求平

声明:《平衡的艺术的作者 平衡的艺术》为网友撒渔网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