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料加工贸易 中国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发展迅速。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52942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224.26亿美元。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我国贸易方式也从一般贸易方式转向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从1980年的4.4%提高到2005年的48.6%。加工贸易现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导力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作为加工贸易的主体——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我国加工贸易存在多大程度的推动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的互动机理是什么?我国如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升加工贸易?为我国今后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一、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

    中国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加工贸易取得了“爆炸式”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了2005的6905.1亿美元,增长约414倍。相应于此,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已经从1980年的4.4%提高到2005年的48.6%。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均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并且差额趋于扩大;而进口金额却低于一般贸易进口。

按照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可以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1988年,以来料加工为主。

这一阶段的加工贸易以对外的来料加工和装配作为主,作为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的启动模式,显示出与利用外资的相关性。如1980年来料加工进出口总额为13.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总额的79.8%。

第二阶段:1989年——1991年,以进料加工为主。

这一阶段的加工贸易由以来料加工为主转向以进料加工为主。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贸易额,达53.1%。此后,进料加工贸易额一直超过来料加工,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方式。这一阶段,亚洲“四小龙”向我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直接动力,服装、纺织、皮革制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在区域分布与产品构成上与外商投资更加趋于一致。

第三阶段:1992年——,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进料加工为主。

这一阶段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稳步拓展,加工贸易由此呈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并重的态势,在产业特点和技术档次以及分工的层次上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这意味着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综合发展阶段,其综合性特征表现在以外商投资为基础带动各种方式的加工贸易发展,因而是一种投资式的,而非单纯契约式的加工贸易。

 

二、外商直接投资推动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强。如表1所示,外资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17.43%上升到2004年的57.43%,这说明十几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离不开外资企业的推动作用。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采取的是来料加和进料加工贸易的方式,而国内的其它企业主要采取一般贸易的形式。因此从加工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外商直接投资贸易额比重的不断增大,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两者的发展趋势呈同方向变化。

 

 

表1.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1983年—2004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数据,运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式进行分析.

 

表2. 1983—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与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商务部《中国外资统计》整理计算得出。

运用SPSS建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来料加工贸易 中国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Y= a+bX   

其中: X 为自变量, 表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Y 为因变量, 表示相应年份加工贸易总额额; a、b 为回归系数。

运用SPS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Model Summary(b)

 

 

a  Predictors: (Constant),X

b  Dependent Variable: Y

 

ANOVA(b)

a  Predictors: (Constant), X

b  Dependent Variable: Y

Coefficients(a)

 

a  Dependent Variable: Y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和加工贸易的回归方程为:

Y= -182.239+6.546X   

                (0.963)   回归系数的标准差

(6.795)    t 值

(0.000)    P 值

F值=41.169    P值= 0.000

拟合优度=0.829  经调整的拟合优度=0.687

模型通过了总检验,拟合优度也很好.

可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存在正相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每增加1亿美元,则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加6.546亿美元。

综上可以说明: 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表明利用FDI在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加工贸易增值与外商直接投资投入产出相关性分析

    从外商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与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之间的相关性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其中,增值系数是衡量我国加工贸易创汇水平的质量指标,这一指标的不断提高标志着我国在效益水平上的改善,也标志着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增值链条上的位置有所提高,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而外商投资投入产出比是从生产的角度讲,大部分外资是用于工业,同时,占外资第二位的房地产业基本不用进口,两者相加已达到外资总额的85%以上,因此,可假设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即投入) 全部是用于工业领域产品生产的原材料(机器设备可视作特殊的原材料),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一般只占全部生产产品的60% ,所以用每年的出口乘以0.6 可得到外资企业产品的总产出。经过以上的处理可得到表3结果。

 

表3.加工贸易增值系数与外商投资企业产出比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商务部《中国外资统计》数据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商务部《中国外资统计》数据整理。

 

由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

(1)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虽有上升的趋势,但总体看来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较低,一般在1.2左右最多也不超过1.6,增值状况并不理想。这说明,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加工环节大都还处在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水平上,仅有的部分高技术、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往往也存在加工过程短暂、增值不高的问题,真正体现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要从国外进口。

(2)外商投资企业投入产出比很低,这说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从总体来讲是一种以加工组装业为主的大进大出的生产方式,这正是目前我国加工工业的特点。

从图1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增值系数与外商投资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是同方向运动。进一步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加工贸易增值链的影响,外商投资企业的大进大出加工贸易方式很大程度解释了我国加工贸易处在增值链低端的原因,从而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3、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工贸易方式的影响

加工贸易一般分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具体方式。我国加工贸易方式经历了以来料加工为主向以进料加工为主的演变。根据1998——2004年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FD I 的统计数据, 分析FDI对加工贸易方式演变的影响(见表4 )。

表4.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统计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 根据历年<<中国外资统计>>数据计算。

由表4 看出:从1998年到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174.38亿美元上升到4500.16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比重为由67.87%%上升到81.86%。其中,进料加工总额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口总额85.89%,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92.05%。可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已逐步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加工贸易中采用了大进大出的生产方式,其进料加工贸易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图2可以看出:(1)20 世纪90 年代以前, 我国加工贸易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阶段, 年加工贸易额最高不足400 亿美元;而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由于进料加工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的加工贸易整体的快速发展, 年加工贸易额从1990 年的不足500 亿美元增加到  2004年的3934.53亿美元, 加工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贡献率也保持在50% 水平左右,而一般贸易只占40%左右,特别是外商进料加工贸易在我国加工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5%左右。

(2)无论FDI是在平稳增长阶段, 还是在快速增长阶段, 甚至在调整阶段, 来料加工趋势都是一条均匀直线, 呈现出均匀的发展态势。而进料加工曲线则呈上升趋势。由此,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FDI对来料加工基本上没有影响,而进料加工与FDI有着紧密的联系, FDI直接影响着进料加工方式的发展。

资料来源: 根据历年<<中国外资统计>>数据计算。

   总体看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已逐步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由于主要通过进料加工方式推动加工贸易发展,从而在加工贸易方式的演变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解释了进料加工贸易比重迅速上升的基本原因。

三、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的内在联系

1.外商直接投资是实现经济一体化重要的资本工具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使得世界各国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不再相互独立、相互分离; 生产要素和资本投资具有相当高的自由度。世界各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相互开放, 这使原来各国相对独立的生产要素成为了世界性的生产要素, 更多的经济活动需要在广阔的世界范围配置资源, 以寻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生产要素跨国界、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成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为国际资本进行跨国直接投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与条件。同时, 国际资本的流动, 特别是产业资本的流动同样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提高资本输入国生产力水平和改善资本输入国的产业结构都起到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2.加工贸易是实现经济一体化重要的贸易形式

    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体系中, 各国依据本国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劳动力条件, 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 所生产的产品完全使用本国的生产要素, 没有别国要素的加入; 产品生产的过程在贸易国内完成。在这种条件下, 国际分工主要是产业间的分工, 且主要通过一般贸易来完成。在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 投资自由化体系的建立, 消除了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障碍。当代国际分工实际上不单是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 更多表现为同一产业不同产品之间以及相同产品不同工序之间的多层次分工体系。在这一新型的国际分工体系下, 国际分工内容的多样化, 使得国际交换的内涵大大丰富, 除了作用相对弱化的一般贸易方式外, 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进料加工) 等分工实现形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

    综上我们可看出, 跨国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的相关性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在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方面的两个重要表现。跨国直接投资是生产要素国际间整合的工具, 加工贸易则是生产要素国际间整合的实现方式。

四、我国利用FDI发展加工贸易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所以我国需利用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 进一步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的战略,与利用外资战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在加工贸易规模保持较快增长的前提下, 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与增值率, 推动加工贸易向采购配送等服务业延伸,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逐步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 最终使加工贸易与国内工业体系融为一体, 使我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基地。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 为改善贸易条件奠定产业基础

就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现状而言, 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单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产品生产能力明显短缺。如不能实现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的跨越式优化, 将面临贸易条件恶化的挑战, 导致出口“增量不增收”, 将使加工贸易的创汇能力受到限制。较低水平产业技术结构是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矛盾的主要根源之一。为此, 第一,要继续改善相关法规体系和投资环境, 提高引资力度, 继续扩大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第二, 要创建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加快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推动我国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 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科技农业,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就业水平目标的协调统一。

2.重视跨国公司在国际资本转移中的知识、技术外溢效用, 促进加工贸易升级

    跨国公司是国际投资、高新技术开发和国际技术转移的活跃主体, 是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力。在我国, 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 成为加工贸易的主要力量, 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调整有助于我国吸收国际资本和发展加工贸易。通过吸引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投资, 建立研发中心, 发挥跨国公司的示范效应和知识、技术溢出效应, 继续扩大加工贸易规模和产业配套能力, 形成新的产业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企业, 促使我国加工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结合跨国公司发展新特点和外商投资战略新动向, 促进加工贸易升级,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使加工贸易产品的结构升级, 逐步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产品转向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 二是使加工贸易加工环节采用生产技术逐步升级, 惟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 增加收入, 并促进我国整体工业结构优化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3.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国产化率, 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出口加工企业的国产原材料采购率是实现加工贸易带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尽管目前国产料件仍受税收政策的歧视, 加之技术水平较落后, 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加工贸易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国产化率。但从跨国公司利润最大化目标分析, 通过进口料件的本地采购来降低成本仍是其主要目标之一。为此, 可适时进行以下政策调整: 一是通过确定科学的产业导向, 改变价格、投资、税收、贷款等政策几乎都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 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 促进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 二是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制定和完善以出顶进政策, 对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所使用的国产料件, 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视同进口料件予以保税; 三是给予中上游产业资金支持, 引导外资投入中上游产业, 以便为加工贸易提供质优价廉的国产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 提高出口加工企业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率,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提高产业关联度。

4.促进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健康发展, 延伸国内价值链

    深加工结转有利于提高加工深度, 达到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的目的。加工贸易半成品的结转深加工包括转厂和转关两种形式。目前, 出口加工区之间的深加工结转业务经常受到限制, 转关查询核实需耗时较长, 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一些外资企业对转关产品, 不得不采取先出口香港复进口的做法, 徒增经营成本。为此, 我国应加紧制定并实施简便易行的结转深加工操作办法, 在加强海关对保税运输监管的同时, 注意提高加工贸易的便利化程度, 通过采用电脑联网查询等, 使加工贸易中的半成品在不同加工企业间调配,以提高加工深度, 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530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足彩与欧洲赔率的关系全文 中国和欧洲的关系

《中国足彩与欧洲赔率的关系》欧赔分析专家开篇足彩是中国人认识欧洲足球五大联赛最直接的武器,因此也是最多粉丝的彩票种类,它以几亿球迷作为基础,虽然销量逐渐下滑,但是那是体彩中心需要关心的事,而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我们只要认真的研究

贸易和投资的关系 制造业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关系

     1、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带动了贸易量的迅猛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其发挥的作用除了能弥补发展中国家储蓄缺口的直接效应,更重要的是在当地会产生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益。具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形式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和合作开发。其他投资方式包括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  (一)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成真的快速吸引txt 如何快速吸引海外直接投资

2005年,中国吸引海外机构与个人直接投资的金额将达到历史新高。民营企业如何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吸引海外机构或个人的直接投资,解决自身的资金问题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外资感兴趣于哪些类型的民营企业,归纳起来大概有如

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吸引投资人的十三条逻辑

    投资人最想知道的是“经营逻辑”,逻辑也就是你去怎样思考一件事。下面的13个有关“经营逻辑”的问题,它们是投资人判断的依据。假如你能把这13个问题答案都准备好,还不能保证一定会有投资人投资你,但是他们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

声明:《来料加工贸易 中国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互动关系实证分析》为网友巷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