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在我国中药中素有“南方人参”之美称。由于我国海马大多为捕鱼时捕获的野生品种,极少数海马为人工养殖品,因此,海马向来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在这种形势下,一个掌握海马繁育技术、心存高远的项目团队在南部沿海一个偏远的渔村成立了南海公司,开始创业历程。
在开了项目论证会、注册完公司后,团队成员筹集的资金已经所剩无几,而现代化的海马繁育工厂还只存在于图纸上。
要现金还是要股权
海马繁育工厂预算需要投资2亿元,年设计生产能力为海马种苗1000~1500万尾。海马的产品组合有很多,例如作为观赏宠物出售给水族馆,新鲜海马可以出售给餐饮业等。每种出售方式的价格不同,就算全部加工为最便宜的干品,年收入至少可达7000万元。
南海公司抛出融资的橄榄枝后,立即引来多方投资者的关注。最后,最有代表性的4家投资方的议案摆在了案头。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height=274 width=560 onload=javascript:resizepic(this) align=middle border=0>
面对诸多方案,公司内部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公司成员既不想失去对项目的控制,又需要融到资金。于是,大家很快排除了浙江A公司和东北投资者D的方案:A公司的方案虽然可以套得一笔现金,却使现在团队成员丧失了公司的所有权,这是谁也不愿意的;D的方案表面看起来诱人,但要把公司抵押给别人,而且,投产后市场和价格变化很可能导致公司长期处于别人的控制之中。而B和C公司的方案虽说股权问题要求得比较苛刻,但却存在变通的可能。
分拆项目,双头并进
由于南海公司急需2亿元的资金,因此,B和C公司显得并不着急,他们希望能利用这一点争取更多的股份。这段时间对南海公司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对两个投资者进行了详尽的调查。
福建B公司控股着一家大型饮食集团,新鲜海马是该集团吸引顾客的招牌之一。由于食用海马供不应求,集团每年需要花费800万美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在国际市场上采购、运输海马。近年来,随着海马的供不应求,采购海马的成本越来越高,甚至有时拿着钱也找不到卖主。B的投资目的在于,项目投产后每年能够至少为其供应500~600万尾海马。
北方上市公司C持有数家国内医药企业的股份。海马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原料,是多家医药企业竞相追捧的药材。各医药企业在采购原料方面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仍然找不到质量稳定的货源。所以,若能控制海马原料市场的销售,该公司无疑能在中药材领域获得巨大的优势。
最后,南海公司决定投其所好,将整个项目分拆成繁育基地、加工厂和实验室三个部分分别融资,以此来确保南海公司对整个项目的掌控权。三个部分中,加工厂的相对不那么重要。因此,南海公司决定削减其预期投入额度,以解决当地就业和税收为条件,从当地政府处低价获得了一个已经停产若干年的生产厂房,整体投入将大幅降低。同时,还获得了地方政府配套的100万元工业发展资金。
解决了加工厂的问题后,南海公司主动与福建B公司接触,以地方政府已经出面解决实验室和加工方面的资金需求为由,要求与B共同成立一个海马繁育公司,融资额为8000万元。在繁育公司中,仅财务总监和执行副总两个职位可以接受投资方委派,董事长与总经理由南海公司成员担任。股权方面,新公司为所有高管安排40%的期权(B公司高管占10%,南海公司高管占30%),剩余股权项目双方占30%。为此,南海公司特地派两名核心成员前往福建,对投资方拟派到新公司的高管进行公关,以期权来打动这些人员,并将给B的执行副总名额增加到两名,让他们从内部促成这次融资。
与此同时,公司将实验室与销售网络捆绑为另一个项目,递交给上市公司C,说明此次融资额已经降低到7000万元,并承诺如果C投资,项目公司将一揽子出让49%的股份。
这种变化对于两家投资方来讲,变化确实大了一些,但却并非不能接受。对福建B公司而言,8000万元就能获得稳定的货源,并且能够通过财务总监和执行副总来监督项目。对实验室和销售的额外控制,对B公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因为那两个环节主要是应对医药行业的,他们真正关心的只是每年海马的出货量。而对于上市公司C来讲,投入7000万元就获得稳定的海马供应源,这无疑能大大增强C公司在医药行业的话语权。
由于巧妙地把项目分拆,在没有失掉公司控制权的情况下,南海公司顺利地融到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点评:
在各种融资方式中,项目融资可能是最常用的一个。只要是好项目,融资的难度并不太大。但是,要在不丧失控制权的同时,获得项目发展所需的资金却并非易事。同时,项目融资也以后期继续合作的难度而著称。投资方会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根据项目运转的实际情况,决定追加或缩减投资额度,或者提出对项目股权修改的要求。所以,融资前应将尽量将这些风险考虑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