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认识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
2005年7月21日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成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也就说人民币对美元开始浮动。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工商企业、个人、商业银行等开始面临实实在在的汇率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开始加速推动人民币外汇市场建设,接连推出了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等交易品种和增加报价方式,增加企业和个人可以选择的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和手段。但是从外汇市场的实际运行来看,远期外汇市场和掉期外汇市场的交易都非常清淡,从活跃程度和交易量来看,远远赶不上即期外汇市场,这既没有实现货币管理当局的设想,也与国际外汇市场上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比即期外汇交易规模更大的一般规律不相符。例如,2006年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外贸企业中运用人民币掉期和境外NDF等衍生金融避险工具的只分别占8.1%和3.7%,它们由此认为企业运用衍生金融避险工具“明显不足”。其实,对于工商企业来说,规避或管理汇率风险的手段是多元化的,使用衍生金融工具避险并非最重要手段。其中的原因如下:
一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汇率衍生工具之外的手段是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最主要方式。尽管汇率衍生品的诞生就是为企业管理和规避汇率风险服务的,但是这并未能成为工商企业(注意特指有生产实体的工商企业)最为倚重的手段。从一位日本经济学家提供的资料来看,日元升值期间,出口商主要依靠提高以美元计价的销售价格来降低汇率风险,机电产品和汽车的价格转嫁率达到50%-60%,其次是依靠产品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经营手段;在运用的金融手段中,优先被使用的手段是提前或推迟结算、改变计价货币等,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衍生品的运用则相对处于次要位置。以上提到的我国央行的那项调查也表明,我国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中:在生产经营方面,位居前四位的手段分别是:(1)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2)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3)通过谈判提高出口价格,(4)提高品牌影响力或创立自主品牌等;在运用金融手段方面,位居前三位的是:(1)提前或推迟结算,(2)改变贸易结算方式,(3)改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二是当前我国的汇率衍生品并不能使企业规避掉汇率风险,挫伤了企业运用这些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积极性。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可预测性较强,银行远期汇率的报价相对于即期汇率已存在一定升值幅度,并且这一升值幅度与实际升值幅度差距不大,也就是说企业能够获得的远期报价(包括掉期报价,实际上掉期报价与远期报价实质上是一致的)与实际到期时的汇率基本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使用与不使用汇率衍生工具,对它并没有不同,相反,如果采用衍生工具避险,还要签订一系列合约,要付出一定的手续费,反而增加了损失。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基本一致时,工商企业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掉期、外汇期货等能更大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并且,实际上,一些传统的外汇交易例如远期外汇交易(也有人将其列为外汇衍生品),就能满足企业规避或管理汇率风险的目标,而并不一定要使用复杂的外汇衍生品。
2.人民币汇率衍生品的市场定位
汇率衍生品尽管是为工商企业管理汇率风险而诞生的,但是由于其具有的高杠杆性、高投机性,其主要的使用者反而不是这些工商企业,而主要是被投资者和投机者作为一种投资品或投机工具被追逐。据有关统计,国际外汇市场上外汇衍生品交易的几乎99%与国际贸易无关。由于外汇衍生品具有很好的流动性,交易量大,具有很好的价格发现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要形成了人民币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包括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就离不开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市场。
当前,从市场框架来说,我国推出了人民币汇率远期、掉期、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应该说初步建立了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市场的框架。但是,当前这些交易并不活跃,交易极为清谈,根本谈不上价格发现。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一是人民币单边升值趋势明显,这种情况下,对人民币汇率衍生品的需求会向一边倒,缺乏交易对手,从而达不成交易。
二是交易的实需原则限制了多样化的需求。在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外汇交易,我国央行仍然要求实需原则,如果没有未来实际的支付/收入外汇,不能签订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交易合约,即限制投机性交易。以上已经分析,对于工商企业来说,运用外汇交易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并不多,即使有,传统的外汇交易就能满足需求,而无需复杂的衍生品。在零售端没有交易,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也不会有相应的交易产生。
因此,当前培育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除了首先降低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外,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定位,即:放开实需原则,允许进行投机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