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中部崛起 从中部崛起谈湖南产业发展定位



今年以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的正式出台,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质工作阶段,中部地区将迎来大发展时期。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在本轮机遇面前,如何乘势而上、谋划发展,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认为要把握这个问题,有必要对湖南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作出理性定位与取向,并正确把握产业发展定位和有效途径,切实采取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湖南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与路径取向

(一)目标定位

“十一五”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湖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从近几年湖南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十一五”时期客观上要求湖南必须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既是湖南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缩小湖南与全国差距的需要,也是湖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从短期目标看,主要是经济发展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到2008年GDP总量比2000年翻一番,力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看,主要是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经过10-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逐步缩小与沿海省份的差距,并力争追赶或赶超沿海部分省份。

(二)路径取向

中部地区的崛起,离不开中央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支持。国家在制定中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可对中部产粮大省给予更多的实质性支持。但从长远看,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是中部各省的自身努力。中部崛起的目标,核心是经济目标,也包括人文指标和社会稳定等方方面面。实现中部崛起,加快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

   当前,各省之间的竞争,虽然直接表现为经济速度的较量,没有速度就无法体现崛起;但其背后是产业优势的拼比,没有产业就无法支撑崛起。所以中部地区在等待国家实质性政策支持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思考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内生增长机制。通过强筋健体,加快发展,实现真正的崛起。

一个区域,一个省份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区域和该省的综合经济实力强弱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这种差距,表面上是增长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深层次上反映的却是产业结构的差距。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湖南要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实现经济崛起,必须抓住机遇,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龙头,以发展为主线,以效益为核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力促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湖南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一)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区域经济在本质上属于竞争性经济。由于中部各省经济结构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发展的心情迫切,在向沿海、港澳台及国外招商引资过程中,已经表现出激烈的竞争;粤港澳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其“虹吸效应”又非常明显,也给湖南经济发展构成了挤压态势。因此,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中部各省优势互补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湖南省情,发展有湖南特色的产业、品牌,形成产品、产业优势,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在竞争中提升湖南经济实力。

同时,2004年湖南人均GDP达到9117元, 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124美元,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这标志着湖南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关键期,也要求产业结构伴随着经济的不断成长而升级。

此外,从促进中部崛起的现实选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看,2010年湖南省GDP总量要力争超过10000亿元,人均GDP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结合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功能定位和湖南省情,“十一五”时期湖南要完成这一目标,经济发展不能再延续产业全面推进的传统思路,必须打破计划经济思维,突出产业发展,力求重点突破,由此带动湖南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

综上,根据当前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湖南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为: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省委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立足省情特色,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定位。

   (二)产业发展的空间定位

中部崛起给湖南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 中部崛起一定要放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考虑才有价值和意义,开放是加快中部崛起的战略之举,中部省份应跳出中部六省的局限,站在整个中国的发展平台上看中部。而湖南必须超脱传统战略视野的局限,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找准经济崛起的切入点。

  1、立足湖南实际,近水楼台先得月,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1)从地缘上看,湖南毗邻广东。从长沙出发,沿京珠高速公路,直通货柜车7小时左右可达广州,当天可抵香港,湖南具有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扩大与港澳地区交流、开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地缘优势。

  (2)从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看,湖南以铁路为骨架,公路为经络,民航、水运为补充的多功能的交通运输网基本形成,为湖南连接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创造了条件。2005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03公里。株洲北站是江南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通过岳阳城陵矶5000吨级码头可以通江达海;通过黄花、荷花国际机场可直抵香港;以光纤电缆、短波和微波等构成的四通八达的电信网遍布全省。

  (3)从资源上看,湖南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后援。湖南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为55%;水资源总量居中部第1位。湖南生态资源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丰富;二是农业资源丰富,水稻和苎麻产量居全国首位, 生猪产量居全国第2位;三是多种有色金属和非金属储量资源丰富,在世界已知160多种矿产中,湖南已发现141种;在重要矿产中,钨、普通莹石、海泡石、石粘土、隐晶质石墨等居全国第1位,钴、钒、锑和重晶石等居全国第2位。

 (4)从营商成本看,比较优势突出。湖南劳务成本比广东低40-50%;房价、房租等低于相邻的湖北;工业用水比上海、广州等东部发达地区低近30%;非工业、普通工业电价较湖北低15.6%,大工业用电低7%左右,比东部发达地区(0.8-0.9每千瓦/时元左右)更低。

  (5)从工业基础看,工业体系完整、规模初具、部分产业优势突出。2005年,从产业规模区位商看,湖南在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18个大行业具有竞争优势。从有色金属工业的科研教育到勘探选冶,有一个完整体系,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是少有的。

  (6)从合作条件看,湖南与粤港澳具有对接的共同愿望和合作的基础。当前,大珠三角地区面临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的突破,而湖南经济发展面临外源性资金的引入和矿产品、农产品的输出,两地具有对接的共同愿望。同时,长期以来,湖南一直是粤港澳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湖南销往广东和港澳的生猪分别占两地市场的四成和两成多。改革开放后,湖南与粤港澳的经济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优势互补与融合。目前来自香港的外资占湖南全部外资的53%,进出口贸易大部分是对香港和经香港转口,而在湖南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是广东。此外,当前整个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省,在产业结构上都是“轻重重轻”,而湖南偏重重工业的产业结构使湖南具有相对的优势,为湖南工业融入泛珠江三角洲的协同发展奠定了错位发展的先决条件。

2、以“承东启西”为切入点,下大力气做好对内开放这篇大文章。西部各省区与湖南同为资源性内陆省份,且双方的资源形成鲜明的互补。如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拥有丰富的油汽、钾盐和矿产资源,虽然湖南在这方面相对贫乏,却拥有一批基础较好的石油加工及有色企业,双方具有较大的加工合作空间。湖南应在重点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合作的同时,积极推进与西北各省区的合作。西部大开发,既是西北各省区的发展机遇,也是中部地区发挥承东启西作用、加快自身发展的有利时机。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到西北投资兴业,发展自己。同时,要充分利用西北各省区的地缘优势,加强与中、西亚及东欧的对外经济往来,力争把湖南的远大空调、猎豹汽车、中联重科等大企业和名优产品推向中、西亚及东欧。

   (三)产业发展的特色定位

产业发展的特色定位,关键是要突出比较优势。

   1、农业方面,应按照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型现代大农业的发展要求,着眼于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中部地区的重要任务,但重视农业、重视粮食,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考虑,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按市场需求发展绿色农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强化粮食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安全管理,形成集中连片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的商品化率和加工增值水平;二是把建设大型农产品加工基地放在突出位置, 推进湖南具有比较优势的肉类、水果、水产品等规模化生产和加工;三是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把湖南的农产品更多地打向省外、国外市场。

   2、工业方面,要以制造业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对接珠三角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湖南工业化进程,加速形成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一是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资源主导型结构向市场主导型结构转变;二是全力抓好标志性工程和优势企业,提高湖南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三是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融入泛珠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提高湖南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四是结合湖南的实际情况,抓住国家将重点支持泛珠三角区域“加快跨省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优化港口、公路和铁路物流交通网络,加强电力、能源及矿产原材料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的有利时机,夯实湖南实现跨越式发展所需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服务业方面,应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中介服务以及具有传统优势的商贸、旅游、文化等产业。   要鼓励民间资本积极进入服务业领域,加快湖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要充分发挥湖南旅游资源优势,高起点搞好旅游景点开发、配套设施及其服务体系建设,尽快使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四)产业发展的空间梯度定位

 湖南 中部崛起 从中部崛起谈湖南产业发展定位

湖南产业发展的空间梯度定位,主要是在湖南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依据承载能力和总体协调布局分梯度进行定位。具体可分三个区域进行布局。

1、京广铁路沿线(包括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和郴州六市)的“一点一线”经济带。这一区域是湖南经济的发达地区,应依靠其区位、科研、制造业基础以及通道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开发优势资源和承载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中部地区合作为突破口,主动参与珠三角的合作与发展,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立足特色,联动、错位发展,形成对湖南经济外向拉动的龙头。“一点一线”地区产业发展主要是定位为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基地、物流中心、科研中心以及生态、人文旅游。

   2、洛湛铁路沿线(包括常德、益阳、娄底、邵阳和永州五市)的湘中经济走廊。这一区域位于湖南中部地区,主要应发挥其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使用成本相对较低,以及农业资源、矿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为粮食主产区、高新农业示范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建材工业、冶金工业产业带。

3、枝柳铁路沿线(包括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和怀化三个市,州)的湘西经济带。这一区域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是呼应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为以生态旅游为主,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以及矿产品深加工。

  (五)产业发展的重点定位

从湖南的产业结构看,农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对较大的份额。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湖南的农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仅仅是为国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轻工业的原材料,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因而,湖南在提出“变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后,接着又在2001年郑重提出了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三化”战略。从总体上看,在全国及各省加速工业化进程的竞争中,特别是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工业包括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企业规模不大;二是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市场占有率低。

从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发展的实际看,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主要靠工业快速增长来拉动。 据测算,工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经济增长0.58个百分点。但是,当前湖南产业结构欠合理仍是制约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从总量上看,工业比重低不仅是湖南的弱势之一,而且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工业化滞后是湖南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快湖南经济发展关键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特别是规模工业和特大型项目。

  四、促进湖南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中部崛起战略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施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生产要素将更合理有效地流动。因此,对中部六省来说,中部崛起战略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谁把握得好,可乘势而上;失去机遇,必将落伍。作为中部六省之一的湖南,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功能定位,理性分析自身发展的基础和优劣,科学规划未来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特别是要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突出产业发展。

(一)正确把握省情,找准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从要素禀赋角度来看,湖南省三大要素中,自然资源、劳动力份额占有优势,但作为内陆省份,既不沿边,也不靠海,无论从区位条件,还是从观念、体制、发展的优势来看,均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差异,特别是“资本”份额相对稀缺,财力有限。2005年,湖南省地方财政收入为395.3亿元,仅相当于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的1/5左右。作为欠发达省份,在“资本”相对稀缺、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从湖南来说,政府产业发展工作的着力点应是完善服务、规范管理,努力营造快捷、便利的办事环境,规范的市场和法制环境,优美、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强力打造高效政府,营造产业和企业聚集的环境,培育资金、技术、人才与科技成果聚集的“洼地”,为迎接产业转移奠定基础。

当前,从实现中部崛起、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湖南产业发展选择应包括以下特征:一是在政策目标上,要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出发点,为实现中部崛起确立坚实的产业基础。二是必须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平台上,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以“有形的手”调控“无形的手”,避免出现政府调控乏力,产业结构失衡的局面。三是在发展战略上,要突出信息化带动,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突出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借力发展;坚持择优扶强,抓大促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四是在发展重点上,根据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产业的增长潜力、带动效应、生产率上升、技术进步及就业带动能力,同时考虑到湖南的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社会分工及现有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提出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的具体目标及实施措施。

针对中部地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不合理和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湖南应立足于自身的要素禀赋,采取项目、市场、资金、技术、管理相结合,积极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因地制宜培育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品,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不断增强湖南经济自主增长能力。

(二)适应市场特点,因地制宜,不断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作为政府行为,涉及银行优惠贷款资金、财政资金、税收减免、进出口优惠、行业整合、科研部门配合等方方面面,其作用主要是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在发展中国家以及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政策还具有实施赶超战略、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作用。但作为省级政府,所能调动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产业政策实施目标必须明确、细化,政策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倾斜不能面面俱到。从某种程度上看,竞争性产业政策必然意味着“不公平”,“政府优惠扶持政策——大型企业的突进——市场的最终控制”是竞争性产业政策的核心。如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以来,这一产业领域始终在全球独领风骚,政府对产业的扶持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产业政策上的成功经验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但产业的扶持和保护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三)加强产业引导,突出发展重点

一是进一步营造产业和企业聚集的环境,培育资金、技术、人才与科技成果聚集的“洼地”,为迎接产业转移奠定基础。

二是大力发展非公制经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当前,湖南产业结构欠合理、产品竞争力不强、活力不足,与东部沿海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非公制经济的差距。2005年,湖南非公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9.9%,明显低于浙江和广东60%以上的水平。当前在国家加大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以及财源紧张的情况下,发展非公制经济,激活民间投资尤为重要。要进一步放宽非公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槛,改善非公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服务环境,真正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到实处,拓宽民间资本的成长空间,将其巨大的潜能转变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力量。

三是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正确处理好借助外力与提高自身活力的关系,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一要抓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大机遇,因地制宜,根据湖南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方向,确定承接目标,续接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真正使湖南成为珠三角的“产业承接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提升湖南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二要引进内、外资应当把引进产业上下游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重大项目作为重点,通过把省外、国外知名企业引进来,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高新技术,培育若干具有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与之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发展,共同开发湖南的旅游、优质农产品、矿产、水能等资源,发展与湖南优势资源互相支撑、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高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湖南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引进在有色金属深加工行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企业,提升有色金属加工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对外开放引来的不仅是资金、技术、管理,也包括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和熟练运用国际竞争规则的强大竞争对手,这些外在的力量将迫使企业转变观念,激发创新精神。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来看,也都经历了一个由利用对外开放进行要素引入,到通过发展形成内生增长机制的过程,正是内生增长机制的形成,使得这些地区出现了资金、人才聚集的态势。

四是加快工业化步伐,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其一要依靠科技进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开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争取新上一批对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动结构调整,推进湖南工业跨越式发展。其二要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抓好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制造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食品加工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和生产链。其三要依托科教和区位优势,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强化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在尊重市场选择的前提下,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一批产业集群、集约经营、成长性好的重点工业园区,加快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对于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要发挥已有的竞争优势,延长产业链,增加投入,壮大规模,培育规模效益,做大做强。同时,要构筑长株潭及“一点一线”产业发展带,打造一个投资洼地、高新科技研发地,建设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制造业基地,重点培育产业聚集、产业规模和产业配套能力。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提升产业结构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全局,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逐步对产业结构进行提升。当前,湖南面临一个工业化中期阶段客观上所存在的过度消耗资源、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加快发展工业化过程中,应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突破口,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合理开发和使用资源,保护和治理环境,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尽可能减少资源密集型、物耗过高型产业的比重,尽可能不再新增高物耗产业的项目投资,加快对资源型产品的技术改造,不断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努力跨越资源性产业“陷阱”,将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 

 

党代会献计献策人:湖南省统计局综合研究室  曾斌求

通讯地址:湖南省政府机关二院六办公楼

邮政编码:410011

联系电话:0731-2212672,13974821633

Email:[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5773.html

更多阅读

从中医角度谈脑血管原因之一 中医治疗脑血管破裂

从中医角度谈脑血管原因之一中国人传统中喜欢喝开水,开水也就是把水放到水壶中加热至沸腾,生水就变成了开水。虽然同样是水,但对人体来讲,生水和开水却有天壤之别。这里不谈它们的区别,且说烧水过程中的变化。水壶中的水受热,便开始对流

声明:《湖南 中部崛起 从中部崛起谈湖南产业发展定位》为网友有梦才会去努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