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作为起步快、门坎低、需求量大的行业,受到很多创业者的青睐,但是,构想较宏大的创业项目,却很难得到融资支持。随着风险投资在传统行业试水的尝试逐渐转向终端消费者密切相关的领域,小肥羊、真功夫等连锁饮食企业陆续得到了美元大额投资的支持,搞得这个行业风声水起。其实,这些投资是在被投企业发展最劲的时刻进来的,目的是加一把柴,尽快促其上市,并获利退出。上述两企业都有近一两年内上市的计划。
目前,只有能在起步期就每年取得赢利而且增长速度超过15%的创业项目才可能进入投资人的视野,餐饮行业也一样,从业者需要对此有清晰认识。
餐饮业拿什么吸引投资人的眼球?
餐饮行业的总体增长速度和发展潜力足以吸引投资者。近几年的态势用“火暴”形容亦不为过。我国餐饮市场增幅占国内消费市场的首位,连续十五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进入了高速成长和稳定发展的衔接阶段。2005年对餐饮百强的调查显示,全国餐饮业零售额8887亿元,增幅17.7%,人均外出餐饮消费支出680元,预计2006年将达到800元。居民个人消费占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的比重在60%左右。去年我国餐饮业百强营业额增长了21.3%,而且,大都采用连锁经营方式拓展市场,这就对为什么投资者青睐国内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给出清晰的注脚,出于资金的本性,创业型和中小餐饮企业很少能受到眷顾,仍处于资金饥渴之中。
在红红火火的背后,餐饮业投资风险也很大,开张店数大幅增加的同时,关门的酒店也明显增多。进入餐饮行业的门槛是由现金和风险共同铸成的,而后者更多地决定于餐饮的特色和经营模式是否能被消费者认可。特色既包含产品和服务组合的特色,也包含就餐环境氛围的特色。国内餐饮从业者众多,真正能做到标新立异的不可能很多,这就决定了大多数企业必须在服务水平上提升,同时,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必须有效地保持这种水平。从百强企业的表现来看做到这样并不容易,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营业额增长幅度达到20%左右,有1/5企业的营业额增长在10%以下,甚至出现负增长。
对于一般投资人来说,正确的产业选择是前提,国内的餐饮业具备稳定增长的潜力,符合条件。其次,必须选择增长率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作为具体的投资承载对象。而急功近利的投资者更是要求销售额和利润额的绝对量也要接近上市标准。创业型和中小餐饮企业需要将搜寻的目标转向其他融资渠道。
该找什么样的天使投资者?
创业者很难获得机构投资者的青睐,这是国际惯例,本不足惊奇。创业者应该寻找的投资对象是天使投资者,也就是指那些用自有资金投资初创公司的富裕的个人投资者。有数据显示64%的投资项目和56%的投资金额集中于扩张期和成长期,并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扩大。创业者不必期望他们会插上天使的翅膀。而天使投资阶层正是国内风险投资最短的那块板。这是个几乎不能算作是桶的容器,犬牙交错的木板围成的器皿只能承载很可怜的资本量。
天使投资是风险投资的先锋。尽管在国外也有一些天使投资人聚合组成松散的协会甚至是投资公司,专事创业项目投资,它们实际上就是投资于概念阶段和早期的风险投资机构了。当创业设想还停留在创业者的脑海中时,一些个人投资者就象天使那样,飞来飞去为这些未来的企业“接生”。如果以对学生投资来比喻,一般的风险投资公司着眼大中学生,而天使投资者则培育萌芽阶段的小学生甚至是学龄前儿童。因此,无庸讳言,天使投资者的投资第一定律就是,第一笔投资失败的可能性极高。但第二定律却是,成功的收益往往超过其他任何投资活动。谢秋旭与蒙牛的故事是一个经典演绎。牛根生靠一间平房自立门户之时,谢慷慨地掏出现金投入初创期的蒙牛,最终收获不菲,起初的380万元的投资如今已变成10亿元。百度当时也是靠12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起步,亚信曾获得25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根据天使投资人对创业者可能提供的综合资源,可以分为:一种是仅仅是出资,而且投资额一般不会超过二十万元,是你可以在自己的周边找到的富裕人士,他们或者出于信任,或者处于感情甚至是直觉对你进行投资;另一种较有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或指导被投资企业的运作,投资额也较大,约100万元,他们可能是成功的管理者、小企业主、高级知识分子、白领或金领精英;再一种是具有成功经验的企业家,对创业企业能提供独到的支持,投资额多在几百万元以上。
国内的天使投资者主要有外资公司高级管理者、海外华侨和海归人士,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和先富起来的人,另外也包括政府的各种创业基金。在国内已经开始出现类似天使投资者的群体,可以见到的有,偏好型投资者,只投资自己了解的领域,且对项目的地理位置有偏好,投资决策主要依靠自己的判断和调查,他们倾向于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公司的管理,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民营企业家或者是行业专家,出于多元化和分摊风险或者对技术的掌握而对一些相近的行业进行投资。短期的、松散型个人投资者联合体,或者合伙人,出于担心个人对项目的评估和把握能力弱,而愿意与更多人一起投资,集思广益、分散风险。在他们的投资团队中,往往有领头的投资者,由这种领头的投资者搜寻投资机会,向联合投资者建议投资机会,投资者可能寻求担任被投资的企业董事长职位。家族型投资者,资金由一位对投资比较内行的家族成员掌握并统一进行投资决策。再有就是资深管理型投资者,曾是公司管理者,“下岗”后通过投资购买一次“最后的工作机会”。这些人投资并获得管理岗位后,很少追求对公司的控制权。由经理人转入投资领域,也正在成为一种潮流。一些餐饮企业高手既希望能够把握住创富机会,又无法放弃现有的优厚待遇。作为一个折中方案,他们愿意把钱投给“志同道合”的创业者。
扫视这个稀有种群,可以看到最显眼的是那些功成身退的创业者。特别是在餐饮行业有丰富经验的富裕人士,他们一般具有偏好型或资深管理型投资者特征,最有可能成为餐饮行业的天使投资人。面对餐饮项目,他们比其他天使投资人更能一眼识别出是否有价值,而且其本身具有的在本行业的资源对于项目的前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创业者,准备打好持久战
作为创业者,如果你准备充分而且运气不错,也许能比较快找到自己的“天使”,但更多的人恐怕需要做更长久的打算。
创业者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敢想敢说而资源不足。较有希望的项目通常会有一个核心创业人,充满了创业热情,具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创意”或者技术特长;而创业队伍的主要人员未到位,无法给投资者信心;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商业模式不清晰或者可行性论证不足以说服投资者。在商业计划书中通常描绘了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商业创意看上去漂亮,但是对商业模式和赢利点以及发展战略和依托的资源的分析和描述,往往充满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色彩。对于方案如何实施的细节想得不深,甚至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对竞争形势和对手的了解以及应对策略也没有深入探究。这样的状态最常见于社会阅历较少、较年轻的创业者。随着创业时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创业者起步时对所从事行业的了解和社会资源有所加强,但在其他方面仍然欠缺。
笔者曾接受北京一个创业者的咨询,她发现北京的早餐市场相当落后,想从营养早餐做起,想融资两百万,在无望的情况下,去找了几家食品企业和投资公司。这个女孩在方向上把握得还算准,但谈到经营模式却自己也含混不清。只是在意义上对笔者说了一大堆“道理”,构想还基本处于概念阶段。笔者建议她先以自有资金起步,摸索出合适的营业模式,在实践中检验一下自己的设想,再尝试寻找投资人。但她认为这样做“起步起点太低,定位上也提不上去。”结果正如笔者所料,食品企业和投资公司都没被说服,筹备了半年后告诉我,她准备放弃去找投资了,先自己承包一个点干起来。当初这个创业者的精神状态可谓信心满满,认为“这事情可能也就我合适做”,但从专业角度看,这种认识几乎没有任何根据,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大众消费已成为餐饮业经营主流趋势。当前餐饮行业呈现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连锁经营、品牌培育、现代营养理念,传统餐饮业手工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经营、人为经验型管理正在被快速淘汰。该创业者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在居民区而不是闹市,主要面向双职工家庭的大众性营养早晚餐。但是商业计划书中对人流、收入、利润的测算给人感觉过度乐观甚至夸大,从保守角度估算,其滚动式“稳健发展”只能做到“养家糊口”。通常的餐饮企业利润率低、附加值小。百强企业平均利润率也只有10%左右,创业项目必须拿出可信服的满意的投资回报率和增长潜力吸引投资人。
也许,项目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而得到超出预期的结果。一般来说,传统行业的项目能够讲清楚自己的赢利模式,像这样的项目往往是因为创业者不够熟悉这个行业,带有很多不现实的考虑,对于在餐饮行业富有经验的天使投资者来说,无法产生吸引力。
在创业投资业内也印证着类似“只有爱情是不够的”定律,创业者只有热情和创意也是不够的。创业者必须有资格有潜力被培养成企业家,天生的企业家幼苗相当罕见,即便你是,也很难被识别出来。创业者需要脚踏实地的业绩证明自己是块值得培养的好材料,而且企业家与好的企业管理人才也有区别,前者若没有管理经验和锻炼,很难掌控创业企业的发展,也很难借助外部管理人才的力量。华人从文化上素有创业的基因,也最容易进入误区,国家鼓励就业性创业,但以成为企业家为目标的创业者应谋定而后动。
对于餐饮行业的创业者,现实的考虑是必须有从业的经验,有可依赖的营业模式,然后先以自有资金起步,做出样本店,并摸索出可复制的标准化管理经验。在这过程中,物色一些行内资深人士,作为自己的老师或顾问,一方面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这些人可能成为潜在的投资人,让他们及时了解你的进展是必要的。这样看似绕远,资金积累有点“长征”的味道,只要创业项目经得起市场考验,相信得到天使投资的青睐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