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探析



内容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美好的追求,通过对和谐及和谐社会再认识,分析和谐社会的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政府、公民、社会等的积极参与,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建设经验教训,和谐社会最终惠及全社会。

关键词:和谐 和谐社会 特征 意义 对策

Research on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ZHANG Xiang-Qian LIU Ming-Qi HUAN Zhong-Jie ZHAN Zhao-Xi

(HuaQiao University, FujianQuanZhou,362021,China)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探析
Abstract: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mankinding fine pursue, Through know harmonious and harmonious society again. To analysis harmonizes social characteristic,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Positive meaning. Bring up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need government, citizen, society...etc. positive take part in, and draw lessons and experience from the developed nations,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is most benefit to all society in the end.

aihuau.com

Key-words: Harmonious; Harmonious Society; Characteristic; Meaning; Countermeasure

引 言

自古以来,人类对美好社会孜孜以求,因此产生了各种理想社会的设想和理论,从乌托邦到大同世界再到科学社会主义,都留下了人类不懈追求的足迹。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我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长期追求。实现社会和谐,是任何一个政府、政党不断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从本质上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目标是一种美好和谐的社会形态,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不仅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更是为后人寻求一个和谐理想的社会指明了方向。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提高执政党的五种能力之一提出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干部、知识分子强烈的反响。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胡锦涛同志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建设什么样的和谐社会作出明确阐述,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进一步提高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战略任务的重要位置,把它作为“四大建设”之一。“四大建设”就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国家和人民的重大历史使命,也将引领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和谐社会的理论,从本质上看,既传承又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论,认为社会主义不但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而且必须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其总体目标是[1]:扩大社会中间阶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而又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人民、对党、对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1和谐与和谐社会再认识

所谓和谐,是各种矛盾和关系配合协调,使之相生相长、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当事物的矛盾和关系配合得适当、匀称即协调时,就会达到共同发展的美好境界,或发生质变生出新的更高级的事物。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如此。中国人从古就知道天人合一、阴阳互济的道理。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双方的“协合”或“和解”。他认为音乐、几何、雕塑、宇宙天体中都有和谐的范例[2]。老子认为和谐是一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本文认为和谐是一种动态的状态,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

和谐社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3]:首先,社会资源兼容共生。民族、宗教、党派、阶层是国家重要的社会资源。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类社会资源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衡的经纬交织的公民社会。其次,社会结构合理。社会结构是社会的框架。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距离适当,社会矛盾也会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社会管理、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的难度比较小,成本比较低,和谐社会容易建成。第三,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防火墙,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社会在前进,社会规范会更新。更新后的社会规范依然是推动整体前进的推进器。第四,社会运筹得当。所谓“社会运筹”即“社会整合”。意思是说在调节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时,运调自如,运筹决胜。运筹得当,兼顾各方,兼容并包,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运筹得当,方能用尽可能低的社会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和谐社会,应该着眼于人,服务于人,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完全做到人的全面发展,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相应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素质,同时在体制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权利的实现,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谐社会所要统筹协调的矛盾,比科学发展观要统筹协调的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范围宽广。通过统筹协调各种矛盾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实现和谐社会,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进步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成果。

2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构建和谐社会,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而提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不少学者都对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和谐社会进行解释[4],根据胡锦涛同志的论述,和谐社会应具有以下特征:

2.1民主法治

首先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社会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及民主监督权,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使社会各方面积广泛调动。同时,民主要与法治相结合,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真正做到法律高于人情、法律高于权力,从而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2.2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要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仅仅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公平,而且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公平、机会的公平以及整个社会规则和机制的公平,是一个公平发展的体系。同时也应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是相对的公平,不能离开生产力水平对公平提出过分的要求。因此,政府要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高度来处理各类社会问题。

2.3诚信友爱

全社会诚实守信。人民按照诚信的道德原则进行联系交往,是使社会系统协调、和谐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构建和谐社会,要以诚信道德为基础:民主必须在取信于民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发扬,法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诚信的过程;只有尊重和遵守诚信规则,人们的创造活动得到维护,创造才能得到发挥,社会才充满活力;没有诚信与法治作保护,社会秩序出现混乱,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公平公正就难以实现,安定有序也成为空话;唯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才能坦然相处,也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2.4充满活力

一个社会要充满活力,首先要发展先进生产力,这是社会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二是推进市场化改革,为社会充满活力提供制度支撑。鼓励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使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2.5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主要涉及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组织机制问题;二是社会管理问题;三是社会秩序问题。必须建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要通过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2.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这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十分重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特别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3 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5]

3.1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2 是马克思主义现实化的要求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3.3 是巩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

3.4是改革与发展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涝?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为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5 是处理当前存在的问题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存在部分不能很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损失,反过来又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影响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这迫切要求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同时,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政府和社会职能的分离和企业中社会职能的剥离,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与公民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要由社会各种组织来承担。因此,只有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培育和健全各种社会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各种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4 和谐社会的构建思路

4.1 建立和谐政府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政府”,“和谐政府”应该是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一切创造和谐力量充分涌动的政府。政府转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使政府致力于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必须更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分配、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等等。为此,政府要实现公共治理和谐:在发展战略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真正地体现公正、公平和正义;从政府的职能上实现由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4.2公民积极参与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有公民的广泛参与。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和谐社会是一个利益分配基本均衡的社会,而公民对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广泛而平等的参与,是防止市场社会里利益失衡的最有效力量。作为普通公民,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实质上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客观上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了一个公民的微薄之力。理性是现代社会成熟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有的重要素质。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各种矛盾,从大局出发维护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发挥一个公民应有的作用,也才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4.3 企业承担责任

首先,是经济责任即创造财富。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物质与精神财富,是企业第一责任。其次,要坚持人本思想。企业要懂得尊重、善待关爱和激励员工,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名员工。要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发挥其最大的创造力,实现其最大的人生价值。第三,构建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要认识企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增强自我约束意识,不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事情,坚持不懈地追求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否则,将使人们付出沉重代价,最终也会危及发展本身[7]。第四,维护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企业间应加强相互学习和借鉴,共享人类创造的经验和财富,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五,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企业适当时候“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4.4经济协调发展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首先,要协调城乡经济问题。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降到14%。按照正常的情况,这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比重应当相应地降到30%~35%,但目前我国这一比重仍高达49%。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则是必由之路。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因为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地缘”分割、“人缘”分化、经济分裂、社会分治的问题相当严重,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1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内,农民、城市流动人口无疑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其次,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地区经济差别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是经济面向21世纪的重大问题。目前,东部11省市人均GDP达1600美元,而西部12省区市仅为650美元,目前这种差距的扩大还在继续。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间的GDP增长也极不平衡(见下表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可避免的共同问题,如果这种不平衡过大,将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第三,解决“三农”问题。通过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比较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布局,形成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能够合理配置与利用农村资源,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5 改革完善社会体制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有相当多的社会矛盾与体制不完善有关,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以及政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将是一个深刻的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制度变迁或体制创新的过程。要以体制改革为动力,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克服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规范,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体制保障[4]。当前我国已经开展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范围展开,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进一步打破,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的进展。这些都是体制改革重要步骤,今后必须进一步深入。

4.6加大人才培养建设和谐文化

要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即确定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培养方案、培养策略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反馈到社会,接受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反馈到学校自身,接受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必须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调整,否则就会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要建设和谐社会文化,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要发展,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要。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4.7 缩小贫富差距

和谐社会生活要求缩小贫富差距。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贫富不断分化的现象的产生是合理的,但从长远来看,随着贫富的不断分化,财富越来越多的集中在越来越少的人手中,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倒退,持久的非合理的过于分化的贫富差距会引发很多的政治矛盾和社会危机,因此,要把贫富分化控制在一个动态的合理的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缩小贫富差距,除了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外,还要继续加大对相对低收入人群的支付转移,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4.8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从1980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始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8]。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环境的保护。但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的继续膨胀,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须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必须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必须发展新能源以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超越。唯有如此,中国人民才能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仍生活在安全优美的环境之中,告别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种种灾难,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培育出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

5 发达国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建立“和谐社会”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必然面对的课题,发达国家已有大量的经验教训可供借鉴[9]。首先,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与适当引导相结合。单纯的市场经济是以“能者多得”作为自己的基本运作原则的,“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马太效应是它的必然结果,社会的财富总量大大增加的时候,这种差距就可能变得十分悬殊。“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要弥补单纯市场经济机制所包含的这样一种缺陷,从社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方面来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减少两极分化程度。将这种分化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以缓和社会内部各个阶级、阶层或群体之间的矛盾。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社会陷入严重不和谐状态的主要原因则是社会成员之间超出一定限度的两极分化。第三,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重。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经济增长应该相得益彰,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之间始终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经济能够持续增长,社会的和谐状态才能够持续地得到维护。而社会和谐状态的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又可能是以限制或破坏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某些必要条件为基础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发生一定的矛盾。

6结 语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是任何一个政府、政党不断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和谐社会,从社会存在的维度看,这是一种经济生活富足而公平、政治生活民主而活跃、文化生活自由而丰富、公共生活健康而祥和的良好生存状态;从社会进步的维度看,这是一种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社群文明、生态文明、协调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状态;从社会治理的维度看,这是一种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人与自然合作共进协调发展的善治状态;从个人生存的维度看,这是一种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协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趋同,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较好,个人的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较高的良好生存状态[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社会财富的分配、社会福利的安排、社会保障的享用等方面,无论是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群体结构还是人际结构,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和不公正,人们的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没有同步上升,这些不和谐现象急需解决。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任务,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需要政府、其他组织和公民共同积极参与,最终必然惠及全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培林.2005年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关邑.向往和谐-五环旗下[N],人民日报,2005,3,18

[3]人民网.四点内涵:定义和谐社会[N],中国财经报,2005,4,5

[4]常修泽.和谐社会的价值、特征和构建思路[N],人民日报,2005,3,18

[5]新华社评论员.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N], 深圳特区报,2005,2,21

[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7]中国企业奏响和谐社会的强音[N],中国企业报,2005,4,13

[8]曲格平.环境保护知识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9]谢立中.发达国家的启示[N],解放日报,2005,3,20

[10]庄锡福.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N],华侨大学报,2005,3,29

[11]柏晶伟. 改革实践呼唤构建和谐社会[N],中国经济时报,2005,2,2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5947.html

更多阅读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如何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呢?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

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探析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探析  袁喆婧[袁喆婧,女,甘肃张掖,1981年5月,讲师,医学英语教育,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34000  通讯地址: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花苑小区10号楼,18993621256]  [摘 要]:全

企业价值最大化 经济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途径探析

    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研究是重要内容,是从长远角度进行企业管理和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及经营活动作出科学的判断,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一定的价值评估和定量描述,对企业价值变动趋势进行

初中政治学科网 教师教活初中政治课的方法探析

     初中政治课担负着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好政治课对初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高尚道德的培养,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初中学生在脱离小学阶段的培养教育后,进入了初中阶段,这个时期的

声明:《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探析》为网友丶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