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思维认为,这个世界是有确定性规律的,并且这些规律最终是可以表达为特定的数学公式,是能够通过数学推演完全认识和掌握的,一些看上去不确定的东西只是人们的认识水平还不够高。这是牛顿给我们描绘的一种世界图景。
不确定性思维认为,这个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性的,无论我们付出怎样的努力,都不可能描绘出这个世界确定性的图景。这是混沌理论告诉我们的另一个视角。
随着不确定性研究的深入,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特征越来越得到的普遍认可,无论是在硬科学还是软科学领域,虽然大多数人从事的还是确定性研究,但已经很难有人对世界的不确定性提出实质性质疑了。
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观照西方的这两种世界观,可以发现他们描述了一个完整世界图景的两个极端,在牛顿式的确定性和混沌的不确定性之间,还有大量的中间地带,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如果把从完全的确定性到完全的不确定性看作一个连续统一体,两极仅仅是一个点,而两极之间的“灰色地带”却是一个中间宽,两头尖的锥体。
张西振认为,企业生存其中的商业世界,也是这样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连续统一体。
自企业诞生以来,它所处的商业世界环境就不断的从这个连续统一体的左端向右端演进,也就是从确定性占统治地位向着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的方向演进,并且演进速度还在不断加快。相应的,作为在商业世界这个生态系统中生存的企业,其生存策略也在不断进化。
在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环境是相当稳定的,那时候似乎永远有做不完的订单,市场似乎有无限的增长潜力,企业的关键目标是生产更多的产品,不断的提高生产率。泰勒发现,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就是要让一个人去重复做简单的、相同的工作,并把工作的每一个动作标准化。企业的基本经营模式是在明确定义的细分市场上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力求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生产效率的提高满足了顾客在产品数量上的需求,顾客则开始关注产品的质量,于是质量又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戴明、克劳士比等质量管理专家的理论、方法、工具在企业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实践,用完美的方法做更多同样的事情,成为新的基本经营模式,企业不仅要为顾客提供更多价格合理的产品,而且要提供更好的产品。而当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都达到一个较高水准之后,质量问题又不成其为主要矛盾,而转化为“基本参赛资格”,顾客要求获得更高层次的服务,要求企业满足自己个性化的需求,甚至希望企业帮助解决自己的个性化的问题。企业的角色则开始从产品的供应者开始向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变。这一变化是深刻的,它致使企业通过上百年的努力建立起来的大批量、规模化生产系统显示出不适应的征候。企业不但要应付越来越小的生产批量,而且要应付变化迅速的个性化需求。大批量、低成本、高质量已经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企业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交付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和服务。任何企业再也不敢像老福特那样宣称“顾客可以选择他想要的任何一种颜色,只要它是黑色的”。柔性、创新和顾客问题解决方案成为新的竞争焦点,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让企业来不及对生产过程进行经典的标准化设计。在这个不确定性日渐增强的商业世界里,新的企业基本经营模式还远没有成熟起来。
当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面对日益不确定的商业世界,个别新兴产业还会经历需求膨胀和高速增长的时期,这实际上是单个产业对整个商业世界演进历史的重演,就像胎儿的发育过程重演整个生物进化史一样。但这个过程的时间被大大压缩了的,商业世界的百年进化史会被压缩为十几年、几年甚至几个月,也就是说,从事任何产业的企业都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必须面对不确定性环境。
我们正处于商业世界从确定性向不确定性演进的过程中,估计在我们有生之年不会看到重新向确定性增强方向回归的迹象。我们必须应对不确定性增强的环境,但如何应对还尚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