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持续的热点除了股市以外就是房地产了,这不,房地产广告又遭到了炮轰?这次是炫富广告成为了争论的焦点,而且这次媒体、专家和政府的声音惊人地一致。5月9日,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与该市政协委员座谈时公开批评炫富广告:“有些人恨不得在自己脸上都刻一‘阔’字!”5月18日,北京工商局发出通知,要求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违反“精神文明建设的广告”进行专项检查,凡是涉及“奢侈”、“至尊”、“顶级享受”等不切实际的炫富广告将“下马”。指出,这些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广告,表现为广告内容不真实、不健康、格调低下等。其中一些广告宣传助长了社会浮躁、奢华风气,有悖于时代精神,不切合目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中华民族崇尚俭朴的传统美德,不利于社会和谐。
联想到专家学者一直不断地对暴富的声讨,以及媒体不时披露的一些人在买彩票中巨奖后生活被弄得一团糟的报道,可以看出这个社会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有的专家学者将其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仇富”心理,这种观点是不够客观的,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对于财富问题的态度最有影响的应该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了“爱财”是人的本性,没什么可隐晦的,更不存在要对财富进行声讨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获取财富要“有道”,因此,我们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才是获取财富的“道”。
“道”一般有两层意思:“道理”和“方法”,具体到获取财富的“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要讲清楚获取财富的道理,即你为什么要取得财富;二是要弄明白获取财富的方法,即你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财富。对于前者,就是通常所说的要“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你如果要想获取财富的理由不够充分,那么就很难得到财富;至于方法,对于中国人来说远远没有“道理”那么重要,“不择手段”虽然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如果有足够的“道理”,人们往往是能够原谅的。
如果将“取财之道”的两层意思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将其定义为“财商”。成功学家曾经用“智商”和“情商”等指标来研究一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获得成功,后来的事实证明一个成功者仅具备高的“智商”和“情商”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今普遍以拥有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背景下,恐怕完全有必要开发“财商”这样一个指标体系,一方面解释那些商场成功人士具有那些共同的素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那些想发财的人士先衡量一下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财商”。
那么什么是“财商”呢?具备高财商的人具备那些共同的素质呢?对此我们通过对那些公认具备高财商的人进行研究来得出答案。
首先需要界定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公认”具备高财商,那些从来没有拥有过财富的人是很难证明其财商高低的,即使其财商很高也是处于“隐匿”状态,所以不便作为研究的样本,而中国人近百年来绝大多数都是“穷怕了”的,所以其财商恐怕大都不高,所以才导致在财富大门打开后出现各种各样无法自持的现象。那么,拥有巨额财富的人是不是就具有高财商呢?也不一定,因为有些人的财富是继承来的,并不能证明其“取得”财富的能力;即使他的财富是自己白手创下的,也可能他只是一个成功的“赌徒”,即社会给他提供了众多的机会,而每次机会他都抓住了,这更多的是依靠运气,并不能成为普遍性的规律,而缺乏普遍性的东西自然是不能称为“财商”的。只有那些经过几起几落,最后仍然能够拥有巨额的人才能被认为是具有高财商。
用这样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股票市场,就可以看出股市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广大民众的财商,因为按照传统的途径一个人很难在一辈子中经历财富上的大起大落,而股票市场就可以让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天堂到地狱之间走几个来回,从而大幅度提高财商指数,大家可以看看那些经历了数次股市风浪仍然屹立不到的人,几乎各个都成了哲学家。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当今世界上财商最高的人既不是比尔·盖茨,也不是巴菲特,而是索罗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索罗斯才是每天在风口浪尖行走而履险如常的人,而巴菲特虽然也是股市大赢家,但他的炒股资金主要是来源于伯克夏公司的保费,由于保费既没有利息也没有还款期限,所以他可以从容地选择质优公司长期地持有,实际上靠得是时代的发展和优秀的企业家帮他赚钱。而索罗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钱都是私募的,那些投资他的量子基金的人可没有巴菲特的保费那样给他充足的时间做长线,逼着他不得不向刀口去舔血。
那么,索罗斯在股市游刃有余有没有什么诀窍呢?有没有什么可供普遍推广的规律性的东西呢?或者说他身上的那些素质才是构成“财商”的内容呢?对此索罗斯自己早就披露过,只是不知道有几个人真正听进去了,又真正按照去做了,不过凡是在商界取得或大或小成就的人基本上都是按此做的。
简单地说,索罗斯的秘诀就是三条线:底线、上线和中间线。底线就是当所买的股票下跌时,跌破该线就斩仓出场;上线就是当买的股票上涨超过这条线时就落袋为安;中线就是当买的股票在一段时间内涨幅没有达到该线时立即换股。三条线看似简单,却对应着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顽固本性:首先是人们在遭到挫折时很难面对现实,总是寄希望于奇迹的发生,不能愿赌服输,结果越陷越深,最后无法收拾,设置底线的目的就是提醒自己“识时务者为俊杰”。其次人们普遍具有“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本性,容易得意忘形,在顺风时常常忽视“物极必反”的风险,所以需要设置一条上线提醒自己“见好就收”。三是人们容易成为“温水中的青蛙”,对于缓慢来临的危险往往熟视无睹,因此需要设置一条中线来时时提醒自己保持警觉。
这样一个“三线”秘诀其实在企业的实体运做中也同样适用。比如企业在投资一个大的项目之前往往需要进行先期论证或者模拟运行,一旦证明项目不可行就坚决停止,这就是底线的作用。而设置上线的典型例子就是万科地产,王石在当年房地产普遍暴利的大背景下,毅然规定利润率超过15%的项目不做,确保了万科地产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设置中线的经典案例就是IBM的郭士纳,当庞大的企业患上官僚综合症的时候,治疗的办法就是大刀阔斧地改革,迫使大象跳舞。
类似于“财商”这样的概念并非是本文作者的首创,美国人泰德·普林斯在他的《卓越领导者的三大财务风格》一书中将企业领导者的财务风格归纳为三类:盈余、赤字和混乱,其中盈余型领导者比较保守,总是保持充足的现金;赤字型领导者比较冒进,总喜欢负债经营;混乱型领导者则是有钱就花,没钱不花,缺乏好的战略和计划。三种风格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得更突出一些,财商更高的人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设置一些外部约束来制约自身的缺陷,避免因此而造成重大损失。
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也许我们没有必要继续争论什么是暴富,贫富悬殊的边界在哪里,甚至追求财富应不应该等等没有答案的问题,而是多问问自己追求财富的理由是不是足够充分,追求财富的方法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如果我们的专家学者真能研究出“财商”指数之类的成果,帮助更多的人提高财商水平,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样是不是比一味停留在道德谴责和情绪宣泄层面要更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