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回忆录(6)
当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开始启动时,一直渴望富强的中国人有了一个与世界各国几乎相同的起跑线。让知识经济在中国第一智密区——中关村落地,使中关村获得新的发展模式。
中关村是中国知识经济的发源地
1997年5月,国家科委组织出版了OECD1996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报告翻译出版后,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时国内知识界对知识经济是否在中国出现存有疑虑、意见不一,许多讨论集中在纯理论层次。长城所对这个概念非常敏感,花很大力量来研究这个问题。这个时候,邹祖烨提出要总结中关村十年之路,而且要用知识经济观点进行总结,试验区研究中心完成了一份相关报告。我们对这份报告进行了内容补充和要点提炼。1998年3月,科技日报汤东宁、中关村管委会赵慕兰和我认为应该对知识经济在中国的实践做出回答。于是我们在知识经济的讨论很热烈的时候,趁98年两会期间,在汤东宁的支持下,长城所和试验区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了一个专版,题目是《中关村与知识经济》。
这个报道共分八个部分:
一、应当历史地实践地理解知识经济
二、中关村已经出现知识经济
三、知识经济是发挥中关村区位优势的最佳选择
四、中关村发展知识经济得益于全球资源
五、区域创新网络为中关村知识经济发展铺路
六、中关村有了新知识产业类型和知识企业组织形式
七、创业者群体是中关村知识经济原动力
八、加大风险投资会推动知识经济成长
这篇报道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主要因为是在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知识经济的说法由这篇文章开始真正落地,即中国是否出现了知识经济,这个端倪在哪里?这个端倪就在中关村。由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给出明确的回答,在中国,知识经济的概念就不再仅仅是学者们抽象讨论的学术问题、畅想未来的问题了。
知识经济与中国由于知识经济与中关村的影响较大,所以长城所决定召开一次知识经济的专家讨论会。当时,统战部研究员林京耀对长城所的工作了解较多,所以林先生出面邀请了一批学者于1998年7月7日在理工大厦的会议室召开了“知识经济与中国”的学术讨论会。朱厚泽、李慎之、吴明瑜、吴象、何伟、理夫等二十余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应把握世纪之交的宝贵发展机会,抓住知识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重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这次会上发言的有:
林京耀:促进知识产业化,产业知识化
王德禄:关于一年来知识经济讨论的综述
吴明瑜:知识经济——人类社会的革命性变化
蔡德诚:知识经济与人性的解放
朱厚泽:当前知识经济理论研究有待深化的若干问题
李慎之:自由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何伟:知识经济下的全球一体化呼唤教育改革
郑仲兵:二十世纪与知识经济
从这次讨论会之后,长城所花很大的精力研究知识经济,很快我们又把精力转到知识管理上。让我对知识经济比较感兴趣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很多的咨询机构不再处于从属位置,而是主导地位。麦肯锡、安达信等咨询公司的案例经常被各种报纸杂志提起。
中关村西区的开发中关村西区的开发首先是由海淀区政协经过调研后向区政府提出的建议。
1997年11月,我们承担了海淀试验区管委会的中关村西区开发研究的课题。在签约之前,我们与海淀区常务副区长、试验区管委会主任王孝东有过多次接触,明确感觉到中关村的规模正在壮大,仅仅开发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是不够的。而对开发中关村西区当时在海淀面临很多阻力。
我们在11月份签约后,用了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对西区开发的可行性及意义做了分析。在这期间,我代表课题组两次参加了海淀区区长办公会、中共海淀区党委会。因为如果西区要开发,海淀区委区政府、海淀公安局等很多部门都要搬出海淀西区,另选新址。所以,在会上,很多人是不情愿搬迁的。但当时海淀区主要领导比较肯定我们的报告。西区东起白颐路西侧,西到海淀区委、区政府西墙,南到黄庄转盘,北到规划中的北四环路,面积0.5平方公里。我们在报告中,建议对此地区统一规划、开放开发,并将中关村西区功能定位为高技术产业的市场、信息和决策的核心区域;北京,乃至全国的高技术产业商务中心区。我们的报告分析了高技术的发展与物业增长的关系、西区开发与企业集聚的关系,指出海淀区的经济发展大大高于物业增长,用西区开发来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可能的。
这个报告得到海淀区政府的重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若干向北京市的汇报稿。在1998年北京市两会上,贾庆林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搞好中关村西区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