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管理解读·第十三章二十节
子贡问曰:“何如斯不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管教授解读:
今天的我们,处在一个大讲软实力的时代,软实力俨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导资产。孔夫子的这段话,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以至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这个理论基础,说到底还是到底怎么样“为人”的问题。这段话中的“为人”是说:在那个社会里边,“士”这个阶层是如何界定的;什么样的人才够得上“士”这个格。孔夫子把它分为三档:
第一档,国家栋梁之材。他们最重要的特点是:一、“行己有耻”,知道耻辱,知道好坏。二、“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时刻把责任放到第一位,把利益放在第二位。像执掌我们领航企业职权的企业家、大跨国公司的老板以及那些德高望重的官员,就属这一档次的。这个指导线索掌握恰当的企业家,便是能够代表国家同跨国公司较量,为民族争光;而作为官员,便那些能够担当国家大任的;如果是运动员,便是那些能在运动会赛场上夺得奖牌的;而在工人当中,就如比尔·盖茨所言的金领一族,像许振超这样的工人师傅。这些人认定为第一档的“士”了,他们都是能够杀身成仁、颇有亮剑精神的族群。
第二档,直接影响范围在乡里、宗族这个范围内的那些“士”。就我们现在的企业而言,应该是那些在行业内外、企业内外为大家共认能够有所担当、能够处理较大事情的人。如果说第一档的是经典企业的老板,那么,第二档的就是优秀企业的老板。而在工人阶层,劳模李素丽便该是属于此一档的“士”。
第三档,“言必行,行必果”的一般人。这类人,虽然有时候分不清正义、不正义,但他们能够说到做到。
其次,为我们划分人的品格与素质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指导线索。
它为我们今天观察各类人才、考察他们的各种素质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指导线索,或提供了一个划分档次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理论模型,构造了观察君子的价值标准。人是分档次的,而这里的档次虽然是跟能力结合在一起,但它主要不是以能力为划分根据和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更强调了诸如道德、声誉等指标。最近张瑞敏又谈到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我就管13个人”。他说他有13个事业部长。实际在这13个人当中,他肯定又分了几个细的档次,只是不会公开讲罢了。在员工当中,其实也是同理,领导也要时刻把你所手下的人分分类。
再次,它是人们品行修炼的根据,是人们素质升级换代的阶梯。
素质升级换代的路径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是作个“虽然只是小忠小信,但在言行上亦有某些地方过人之处”的人;第二步是作个能够“称孝宗族,称弟乡里”的“士”;第三步是作“不辱君命”的国家栋梁之材。当然,每个阶段该怎么做,你自己再来规划。对于具体的某件事儿也是如此:这件事怎么做算是第一档,怎么做算第二档,怎么做算第三档的,这同样值得关注。这会使你在内心逻辑上感到豁然开朗。
比如,人们说刘备就是一个卖草鞋的;樊蒯就是卖狗肉的。他们编草鞋和卖狗肉那会儿,只能算第三档的。而当刘备夺了荆州,占了彭城的时候,那应该开始向第一档转了。再如,《南征北战》这部老电影中的那个老班长,在山东某位老乡家里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大部队打出去,三转两转,又回到那个老乡家的时候,班长提成了营长。此时,老乡拍着这个“班长”的肩膀说:“高班长,又进步了!”原先他不是班长嘛,现在是营长,“进步”了——老百姓的语言就是这么朴素和实在。
最后,孔夫子立了一条作人的人格底线。
它为我们划清了士与非士的界限。即作为人生奋斗目标的“士”与斗筲之徒的界限。人活在世界上,你能担当大任,当然最好!不行的话,你就努力成为第二档的;最不行,你也当个小忠小信的“人”,这也是有德、有忠、有信的,因为能力有大有小嘛!但无论如何,你不能当斗筲之徒,你不能去偷去抢,去胡闹!这是作人最低的底线。现在的社会的确是空前自由了,到处有向上发展的机会,同样,也到处充满着诱惑与陷阱,稍有不甚就会陷进去。
所以,这段语录,不管是组织部门、干部部门,还是企业家,都应该特别重视。像顾雏军的垮台,严格讲,还不是能力问题,是他自己胡闹把事儿闹坏了。当然,也有一些是跟制度有关了,像郑俊怀的折戟沉沙就是跟制度有关的一个典型例子。但是,你作为个人,出事儿之后怪制度,那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