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天与智虹学员进行的一次职场沙龙活动中,先后有几个学员都谈到了在家族企业中工作的苦恼和困惑。现在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许多的民营企业中都有着很浓厚的家族企业色彩,在这样的企业中,企业的高层和重要岗位上,很多人都是老板的家人和亲属。这样的环境,一些年轻人普遍感到工作很难做,各种复杂的关系很难处理,甚至经常会发生费力不讨好的情况。
如何正确看待家族企业的是与非?家族企业就一定是机制落后、管理效率低下、人际关系复杂、外人没有发展空间的代名词吗?在和这些年轻的智虹学员们交流中,我阐述了这样几个观点:首先,家族企业并非是传统落后的代名词,它其实不过是一种企业体制的形象比喻,也可以说是企业创业历史的一种真实写照与合理延续。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上说,家族企业的形成是有着某种合理和必然原因的。一般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因为某种市场机会的诱发而诞生的初期,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选择合伙人。创业的发起人在组建创业团队的时候,既要考虑几个创业伙伴彼此素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互补性,也要考虑大家能够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既能够在企业发展顺利的时候亲密合作,又能够在面临风险、处境艰难的时刻能够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而在现实生活中,创业团队的组建往往是困难重重的,彼此能够在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思路及项目运作的观点上真正形成默契,难度是极大的,甚至根本就找不到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的必然也是无奈的选择,往往就局限在家人和亲属的范围内了。尽管这样的狭小范围内组建的创业团队,其优化程度很低,团队成员的互补性及综合职业素养也不可能很高。但这样的组合也具备其特有的优势,比如团队成员对创业发起人及共同事业的忠诚度较高,大家彼此很熟悉,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磨合与彼此协作也比较简单。因此许多企业在自己的创业初期往往采取了这种简单易行的团队组织方式。
而随着企业的发展,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程度随之提高,原有的家人和亲属中可能有人无法适应逐渐复杂的经营管理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的老板如果具有良好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意识,就可能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在社会上聘用一些专业经营管理人才,逐步替换那些不适应企业发展和岗位要求的家族成员。有人把这样的变化称之为家族企业的新生、或社会化改造,有的企业可能会继续走得更远,最终完成对企业的现代化企业机制重建,实现股票公开募集,进而成为一家社会公众公司。在当今的企业界,这样的成功事例不胜枚举,但却不能因此就得出“家族企业就一定是落后、没有前途注定被历史淘汰”的结论。因为在现今的成功企业中,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家族企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据统计,世界企业总数中的80%,都属于家族型企业。在每年评选出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微软、沃尔玛、戴尔、杜邦等等,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全都是家族企业,国内的名企中,有家族企业背景的就更多了,饲料业的老大——希望集团、家电业的霸主——国美集团、房地产界大额——碧桂园集团等等就都是国内家族企业的杰出代表啊。
但是,家族企业仅仅是说明了企业的股权状况,并非一定是落后的。因此对这些学员口中的家族企业应该具体分析其现实的管理状况,公正地说,家族企业管理也可以在人性化、亲和力、营造企业和谐氛围等方面具有许多优势的。比如在一个夫妻共管的企业中,夫妻各自扮演不同的管理角色,男人严厉,使企业管理的权威性尽显,确保企业的管理高效;女人和善,能够成为员工的贴心大姐,保证企业的和谐融洽。这样的夫妻店我就见过,坦白地说,当企业规模不大、其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这样的家族企业没什么不好。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刚刚经历了创业的困难阶段,尚未来得及考虑企业的现代机制的建立问题,如果仅仅因为它的家族色彩比较浓就否定它,那就有失偏颇了。但如果是一个已经建立很久的企业,企业的高管基本都是家族成员,而且效率低下、互相拆台,严重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主要领导对此无能为力又毫无作为。那么在这样的企业里,一个有职业理想的年轻人的确就要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抉择了。如果确认这种糟糕的状况没有希望扭转,自己经尝试后证明对于改变落后的管理状况无能为力,即便是这里的硬件环境和薪酬待遇尚可,为了自己的前途,当然也要果断地选择离开了。这并非是简单地逃避,而是一种理性的“良禽择木而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