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寺院住宿 普陀山寺院管理模式的价值探索



很荣幸应邀在海天佛国,观音菩萨的道场圣地——普济禅寺聆听大德高僧论经说法。李傲到北京大学演讲时说,人生有两大幸事-----班门弄斧,北大讲学,今天来到普陀山,我感觉应当增加一幸——普济听佛。

昨天到此,夜宿寺内,耳濡目染,感触良多,我们的修行人和煦博学,如沐春风,听觉如法师一席谈,让人耳目一新,今天听戒忍大和尚讲经布道,更是令人如彻如悟。

 

   今天,我是怀着空杯之心,虔诚之心来学习的,不敢妄称讲学。

管理学是门入世的学问,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集,关注民生是我们的第一功课。

现在我们国家最大的危机是生态失衡——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

自然生态失衡表现在河水断流,湖泊不存,污水遍地,灰尘弥漫,黄沙飞扬,可谓有目共睹,自不必言。

社会生态失衡表现在信仰丧失,文化沦丧,官家的文化理念与行为的割裂,造成了所谓主流文化功能衰竭,直接导致社会迷惘和心灵困顿。

 

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资源是我们的文化,最具活力的文化在社会和民间,官家作的文化非常表象,粗陋,浅显,没有真正的思想内涵,自然也就很难传承,所以很多只能流于形式.

 

 这次研讨会召开的背景是在社会迷盲浮躁和困顿的情况下召开的。

 

    我们的发展模式非常的单一,靠加工工业的拉动,这种模式在以前GDP增加情况下造成了畸形模式,污染严重,急功近利。

另外一个生态的失衡是我们的社会生态,暴力事件越来越多,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文化体系的衰竭和信仰资源的贫乏。

 

世界由物质和精神组成,我们现在的更多的强调物质,理由是物质决定精神,我认为这种观点不是很客观,会造成社会心态过渡的物质化,造成了物欲和贪念,造成了社会的不安。

 

今天的主题是寺院和旅游管理,佛教文化属于精神领域. 寺院解决的是灵魂问题的.

 

   佛教首先是哲学,”佛学是哲学之母”这是孙中山的话,我们现在的宗教信仰面临着过渡的商业化和功利化的问题。

 普陀山寺院住宿 普陀山寺院管理模式的价值探索

    宗教解决人的终极的问题,宗教信仰是人和动物的最大的差距。

我认为佛家修行的归修行,经营的归经营,如果让和尚又念经又赚钱,我觉得肯定不行.

 

经营与修行分离,我认为很关键,否则精神产品就会等同于商品.

对于生产精神产品的机构而言,它符合组织的一般规则,因此对于这样组织的管理就很值得研究.

 

20年前由妙善方丈提出,时至今日被戒忍方丈发扬光大的“三统一”管理模式将普陀山的寺院管理引入了一条健康、清晰、蓬勃向上的发展轨道。这一寺院管理模式的创新不禁向我们发出这样的启示:现代企业管理对寺院管理是否存在着普适价值。

1、现代企业管理对寺院管理具有普适性

现代企业管理学说是对人类以来的劳动实践经验与技术的智慧总结与浓缩,以至使企业成为当今世界最具生产力的社会单位。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学说对其它组织的管理当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深入至企业管理的三大重心——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流程管理中,我们会发现现代企业管理的原理学说对许多其它组织,如寺院,的管理具有原则上的普适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与发展的终极目标,且事物的组织行为均围绕一条主线——终极目标展开。因此,考察并设计事物的运营时,首先要确认其存在与发展的终极目标。企业的终极目标是效益最大化,寺院的终极目标是“利生弘法”。表面上看,企业与寺院的目标缩求差异巨大,但察看二者目标实现的机理时,却会发现其本质共性的一面。企业与寺院均遵循如下的目标实现机理:

企业与寺院的目标实现机理就好似两个人,二人尽管存在外表上的差异,但隐匿在外表下的二人的骨骼结构、器官构造与机体运作却是禀承同一机理。因此,透过企业与寺院管理的“外表”,深入其“内里”作以考察,会发现二者存在管理上的本质共性,即现代企业管理对寺院管理具有普适性。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与寺院在相同的生存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伦理道德环境、自然环境等)下,有着相同的管理对象(人、财、物、信息、时间等)与管理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控制职能、协调职能、激励职能等),因此,二者也便具有相同的管理上的基本原则(系统原则、人本原则、责任原则、效益原则等)。

2、寺院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特殊性

由于终极目标的差异,寺院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又存在其特殊性。终极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寺院的组织性质与价值信仰不同,前者为盈利性组织,而后者为非盈利性组织;企业信奉“金钱至上”观(利润最大化),而寺院信奉“事业至上”观(“利生弘法”的伟业)。因此,鉴于寺院对企业的特殊性,其在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时,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作以“圆融”地修改与创新,尤其在僧人的教育、培训和激励上更需要有自己独到的设计。不同于企业对员工物质生产素质的要求,寺院对僧人强调的是精神生产素质,即道行修持。企业可以用“金钱机制”约束与激励员工,而对僧人则更需要做好精神上的净化与熏陶,用宗教(精神)世界的奖罚机制约束与激励僧众。

3、普陀山的价值与模式探索

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管理上有“人事、经济、建设”三个统一的特色。“三个统一”将普陀山的管理纳入同一系统,实现管理上的集中与统一,如此可以大大提升管理效率。首先,人事上的统一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统筹配置以实现优化,且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其次,经济上的统一同样可以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与调动资源办大事;除此之外,还可以更有效地防止经济腐败。再次,建设上的统一可以实现寺院的规划布局“一盘棋”,实现寺院建设风格的统一,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正规性。最后,“三个统一”还可以使寺院的工作更多地转向僧才培养与道风修持。

4、宗教场所管理的更新与领导力提升

寺院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基本原理的同时,当“因身制衣”, 结合自身实际,对现代企业管理基本原理作以“逐条”分析以决定取舍或完善,走出一条“现代寺院管理”之路。寺院在走自己的现代管理之路时,可作以下两点思考:

①寺院与企业在管理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却存在终极目标的巨大差异;而寺院的终极目标又巧似于社会公益组织的目标缩求,因此,可考虑融企业与公益性组织的管理之长而创新发展出现代化的寺院管理道路。

②宗教世界是一个遵循精神“势力”的世界,容易出现“占山为王”的现象,为了便于寺院管理上的集中与统一性,可考虑实行“郡县制”管理,即由总寺(中央)向各分寺派驻要职僧员,并实现首脑僧员在各分寺间的定期(3-4年)轮岗。

 

我的演讲只算是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并请指正.谢谢!

 

 

(2008-7-24在普陀山举办的21世纪佛教任务与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6481.html

更多阅读

对大型超市转变肉品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 大型超市经营范围

对大型超市转变肉品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近几年食品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导致肉品品牌与非品牌之间的价格形成了高低二重天,而且继续呈扩大趋势,超市由于缺少对产品源头质量控制的话语权,导致自主品牌建设举步维艰而失去盈利良机,其实

人力资源小故事及启示 美日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启示

     人才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不可模仿性,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愈来愈深刻地改变着竞争规则的今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无可争议的上升到了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美日跨国企业的

煤炭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煤炭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

     自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之后,世界经济已经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历史性转变。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上的经济已经成型。在当今时代,市场不但是企业的出发点,也是企业的落脚点[1]。为此,企业需要寻求新的

三大成本管理模式研读 三种管理模式的成本考量

     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在管理上的先锋实践让人兴奋,似乎让人看到了中国式管理的某些具体影像。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他们走向成功的管理模式却各不相同。  我们可以尝试归纳这些模式,正如一枚硬币都有两

经验与启示 会展业管理模式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内容摘要:政府对会展业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持,是会展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根据政府对会展市场调节力度的大小,将会展业管理模式分为三种:政府支撑型模式、政府市场结合型模式和市场主导型模式。并结合实例,对三种会展业

声明:《普陀山寺院住宿 普陀山寺院管理模式的价值探索》为网友千与千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