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理论简言之属虚物质公平理论,其中的分配总原则是指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T7,消费金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原则T8。
有了虚物质公平理论作指导,接下来就是如何操作的问题。因为分配是落实责权利比例关系的手段,所以正确处理责权利关系的操作必须遵循分配理论与分配总原则。把握虚物质公平根本在于保证共生存,以计消抑制三力剥削形成的贫富悬殊;在于消费金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在于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在于坚持任人唯才按劳分配的价值取向。从中可见,分配理论与分配总原则是把握虚物质公平的关键。
责权利一致、人权平等对学者来说是对真理的追求;对既得利益者来说,则是不受欢迎的想法;对弱势群体来说,是日思梦想的好事。分配理论与分配总原则就是作为这样一种学说,为人民谋利的。责权利要一致,人权面前要平等只是一种欲望与理想,要变成现实还要将欲望转化为以理想为目标的科学理论。这种理论就是将欲望分割成片段,将人性分成量子的虚物质理论。此外,更要有理论指导下能够充分实践的社会环境,它们是分配理论与价值取向之操作规则。
一、分配理论
(一)分配责权利T9
分配首先是分配社会财富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其次是分配岗位责任;第三是分配权力与义务。一句话,分配责权利。分配责任、权力、义务等是同分配财富相关的,其中关键的是按才分工确定岗位,而这先要挖掘培植人才结构,使人尽其才才能物尽其用,才好按劳分配。
财富具所有与使用二重权,所有权是形式而使用权是实惠。因而使用权似乎比所有权更重要,但所有权意味着财产有责任人有增值欲望,是分配使用权的重要依据。财富的所有权分为公有私有,私有有具体的责任人,似乎运作起来更有效,因而在社会财富的分配过程中应保护私有。财富的使用权也分为公用私用,似乎公用意义更大而私用效率更高。
(二)分配依据
在我们以往的概念中,按劳分配尤其是按体力劳动分配就是公平概念。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体力劳动是生产力落后时期的一种劳动形式,在自动化生产网络管理时代,体力劳动将退出历史舞台。生产要素中,管理是财富来源的效益因素,没有按最佳组合诸生产要素的高效管理,根本不可能保障赢利,因而简单地说劳动如体力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是不准确的。我们以往简单地说劳动是财富源泉是出于对劳作取得收获的强烈直观感受,因在当时劳动简单,管理成分少生产要素单一,突出单纯的体力劳动有其道理。在劳动力为主要生产力而产品价值出于人的具体劳动时代,人们自然坚信劳动创造财富。而今科技生产力水平高,生产过程自动化,且商品经济发达,研究产品价值必须全面理解人本主义,将生产自动化同自然资源、劳动与管理及其制造的生产要素统统考虑进去。综之,分配依据是高级载体利益原则与创造收入的生产要素,前者属人权依据后者属责任依据。
(三)分配额度的度量
分配的度量是生存基本需求、产品价值,即维系物体结构存在的最低量值、生产要素的效用。产品的价值由所投入资源稀有程度、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功能决定,但价格由产品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生存基本需求由衣食住和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决定,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存模式、标准。市场供求关系取决于产-消通道和责权利关系,当二个经济根本点处理得当时,则价格与价值的差异最小。计消市产是确保分配公平、发展高效的理想机制,按需分配就是计消的要求,按劳分配则是市产的要求。
(四)按需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本质上的公平就是在满足共生存的基础上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即保证人人生存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又奖励有贡献者;同时考虑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而完全按人均分配或按能力分配等仅是公平的单项参考指标,决不能作公平的全部标准。事实上,一个人能力的发挥跟社会条件环境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有很大的机遇性和适应性。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即没有绝对的超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进步历史,造就了改变社会进程的各种人才。从“人民”这个角度上说,均衡财富使用权有着合理根源,并不是简单的平均分摊。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激励物质生产展开竞争的手段。
公平准则之一:按需配置
按需分配、配置内容有三,一个是人权物权所赋予的生存权利且高级载体的人权物权高于低级载体的,集体中个体运动遵循无为而治律;第二个是个体的生存需要由社会供给,社会的需要由个体价值支持;第三个是个体的创业起步、发展环境由社会造就。根据共生存原则,社会依照个体生存的生理需要所分配、配置的生存金或资源是基本按需分配;为社会公共消费所支出的福利费、承担的义务责任,基础建设投入等是中级按需配置;社会为了储存潜在价值的科研、实验成果,以及种种特长基因所建立的支持基金奖项是高级按需分配;社会强调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并倡导大公无私主义,为每个初来到世上的人准备一定的创业基础,是超高级按需分配T10。以上四种按需分配、配置是社会的基本功能职责,是与个体生存生理需要与社会生存发展或潮流需要相关的资源分配,而与按劳或按生产要素分配无关。
计消就是实施按需分配、配置法令。计划消费一直存在人类生活中,如家庭或个人的量入而出,社会对老弱病残幼的关心与同情,国家的五年、长远规划,作战计划、工作计划……。但我们从来没有找到扶弱锄霸的规律依据,没能阐述为什么要按需分配、配置的强有力理由,从而不可能出台计划消费的措施。
公平准则之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配置内容有三,一是以人权物权为准则的发展权利,且遵循个体极度发散自由的有为而理规律;第二个是个体的所得通过市场评价按贡献取得,社会的发展由所有个体齐出力支持;第三个是个人创业、创新成果由国家或有关部门按市价收购,收购后或转卖或储存或继续开发普及或强力推广,并从市场中获取一定补偿。为激励齐出力,市场依据个体的价值体现分配、配置予个人的生活资料是基本的按劳分配;社会对齐出力所制造的、迎合社会生存发展或大众心理需要的某种个体的杰出成就或特殊表现所给予的巨额报酬,是超额按劳分配,如现今社会承认的科学创新学者、明星广告效应者、彩票中奖者、各种基金奖获得者,拥有特技神功专利者等所获得的远远超出生产要素而仅与社会需要、效应相关之数以百万计的巨额报酬。社会对超出物资激励效应所给予的精神、名誉报酬是超高级按劳分配。以上三种按劳分配、配置是从个人借贷、劳动创业、创新,从市场中获取的,是与个人岗位、特长、贡献相关的社会资源分配赏罚,而与按需分配、配置无关。市产是实施按劳分配、配置的环境。市场生产虽然盛行相当长的历史,而且其效果辉煌,其影响控制着整个社会生活,但市产并非从来就有,也不会永远控制社会朝流。
(五)按劳按需分配相结合与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
报酬应按劳动付出或成果产出计,如因管理层指挥不当或种种方式阻挠工作,使操作者的劳动支出未能取得应有的劳动成果,则不应影响操作者的报酬,此时原则上按时计酬;如果劳动者因自身的失误导致徒劳则应以成果计酬。这些便是按劳分配。按照同级载体人权物权平等或能量相当的规律,劳动者与失业者均应有一个保证生存所需的最低底薪或社会保障金;对于丧失劳动能力者则应给予最低生存需求的社会保障金,并法定其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对于民间创新成果国家应补偿论文成果发表推广所花费开支或给予支持性收购或预先发放生存性救助金。这些叫按需分配。
根据计消市产,消费金Mc的分配既要考虑生存消费需求,又要考虑生产要素价值及其发挥的效用。其一,按需分配消费金Mc使用权的规律依据是生存公有即共生存要求;理论依据是综合考虑消费的基本需要及其生产要素实际价值;主要手段为信贷、有价证券、赊购汇兑、抵押等一切转移消费金Mc使用权的办法来实行先消费后劳动方式;实施的保证制度是共生存社会福利制度和法规。其二,分配所有权不同于使用权,其规律依据为发展私有即齐出力要求以及生存公有所包含的生存、救助二个方面;理论依据为考虑生存最低消费需求并主要考虑生产要素作功实效;主要手段是发展自由的需要部分按劳动(劳动是生产要素中的根本成分,其它要素由劳动演变而来,它们或影响劳动组织方向或影响劳动效益规模)效益报酬,生存的需要部分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消费救助,以没收来历不明财产和对奢华消费课税等手段补偿生存消费支出,利用价格税收等调节办法抑制贫富差距;实施保证是共生存计划消费、责权利统一市场生产以及契约法治行为。
二、分配使用总原则
应当说,无论私有还是公有财富最终都是社会财富。因此,社会财富的所有权分为相对的公有私有,但绝对是公有;社会财富的使用权也分为公用私用,但绝对是私用。高低级载体或公私关系、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公私性搅和在一起是极其复杂的,理顺这些概念是遵守财富或Mc分配使用原则的基础。
(一)公有私有与公用私用
根据阴流子“用”的特性,财产所有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财富的使用权。因此,资本家或富豪,如盖茨、英国皇室等虽拥有巨额财产,由于其使用权的主要部分实质上是由社会占有或控制、供人民劳动就业,制造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为人民享用。所以为社会为人民使用的私有财产应得到法律保护。
ⅠⅡⅢ公私奇偶定律表明,在物质资源丰富程度不同的条件下,在客观现实世界对主观的磨练、文明教育对人的世界观的影响下,个人或表现为大公无私或表现为自私自利。当社会分别呈容纳、引导大公无私或自私自利二种不同的气氛时,就是所谓Ⅰ的公私二种表现;而社会运动总形式也无非是集散或公私二个性质,即Ⅱ的公私二种表现。判断一个社会形态为公或私的性质则取决于Ⅰ和Ⅱ二方面的组合了。组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正作用时,称Ⅲ的方向为公;组合对社会发展起抑制或反作用则称Ⅲ的方向为私。所以我们现行的“公私”概念是非常片面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如,资本私有并非一定为私,相反,在更多情况下表现为公。这是因为财产所有权分公私二种,财产使用权效应亦分为公私二种,而且不管公有私有财产,其使用效应都呈公私二种状态,并非私有私用、公有公用那种固定不变的概念。
按照ⅠⅡⅢ公私奇偶定律,现对社会现象中隐藏的公私简单概括于后:①“私有”规模大到一定程度表现为公,如封建皇朝都是从个人或集团揭竿而起,夺取国家政权后,以家族形式控制国家政权占有社会财富。如此“朕之江山社稷”同现在庞大的“全社会公有”在形式上有多大区别呢?如果说有差异就是“私有”之“公”早期(如英国皇室)有具体的产权责任人,而集团轮流执政的社会之“公”产权责任人不定。②私有产权有具体的责任人,这是传统公有所没有的。③为了获取利润,资本家必定生产出适销对路、利润尽量大的产品,并在投资发展中招工扩大生产规模。所以私有投资主要用于社会就业与公众消费。资本家作为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者,取得的消费部分相对其财产总值是极其有限的,多数资本家因追求财富的无限积累往往生活简朴。因为发家欲望使其个体消费与生产计划通常呈经济合理或偏向投投资方向。④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即由于财富营运对管理人员选择、社会课税和市场竞争等诸因素的作用,财富的产权和经营权会不断转移、重组,产生新的财产责任人和经营管理人员。
同样,公有也非一定为公,相反,通常情况下表现为私。这是因为:①控制公有财产者通常不是资本或财产的原创积累者。对控制者来说,意外之财心不痛,不义之财白不用,因而责权利很难统一。现实是,在资本主义公有中,经营人员为利而担责;在计划公有的社会里,经理人员既不负责任也不一定具备资本运作经营管理才能。②公有财产没有具体责任人,名为人民大众所有实为所有者不定,因而资本运作混乱、无效,无人监管无法监管。③公有经营人员管的是别人的财富,委托人同自己一样想瓜分这“无主”的财富,于是乱花乱用奢侈浪费心不疼,贪污腐化必盛行。④社会财富的转移你争我夺,多数流入游手好闲、广结猪朋狗友的公关型人才、甚至流氓集团手中。而劳动技能强、专心敬业者,尤其从事科研活动者不可能有时间与精力去攀附集团,因而他们控制社会财富的机会很少,最多是被动地侥幸地参与管理而已。
(二)分配总原则
当产-消通道堵塞、贫富悬殊时,为避免政治革命,为伸张公平、正义,重新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配置是科学和必要的。科学性在于社会财富的配置现状本来就不公平不合理,运行效率低;必要性在疏通产-消通道,提高每个人的消费水平,避免政治斗争演变成流血的武斗。当二个根本点失衡导致矛盾重重,社会稳定人民生活遭遇困境时,我们呼唤人才寻找救世主,因为人类主宰自然而人才驾驭人性规律。分配是个广泛的概念,总的来说是分配责任、权力、利益、义务和社会按才分工的总称。那么分配总原则是什么呢?用一句话说就是,在按才分工的基础上,坚持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与财富所有权使用权适当分离。
怎样分配和使用社会财富,是计划消费的首要任务。社会计划控制得不好,极为有限的社会财富在分配配置中必然呈剧烈的不公平不合理振荡现象,分配配置必然产生“路有冻死骨”的惨象。由于社会经济成果分配的不公平累积到危及百姓的生存转化而来的“劫富济穷”之政治革命问题是历史上的主要表现。怎样按才分工、任人唯才,如何实施按劳分配价值取向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法治框架下的市场经济问题。现就此二方面来简述分配总原则和计消市产模式的应用。
1.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所有权使用权相分离
为激励竞争齐出力就必须保护所有权上的差异。人们追求自身价值就在于追求事业成功、往往伴随贫富差距出现,通过放大自己的突出点来反映自身能力;为使生产充分服务于消费就必须平衡使用权上的分配,借贷、赊拆、融资等方式就是分配使用权。根据分配定义,这就得实行按需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购买生活资料的消费金Mc所有权和使用权恰当分离。这些被称之为社会财富分配总原则。这个原则的贯彻就是运行计消市产模式。执行这一原则,可启动消费、疏通产-消通道;同时不违背按劳分配原则,保护市场竞争,发展市场经济。
2.按才分工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社会的公平不仅在于财富公平分配,更在于岗位、权力、责任、义务、精神等东西的公平、合理配置。其中按才分工最为关键,因为人类主宰自然,而在人类中人性规律需要人才去把握引导。只有发现培植人才结构,社会分工任人唯才,才能人尽其才进而物尽其用,人人心情舒畅、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尽其才是物尽其用的前提,不仅表明社会运作效益最高首先来自人才的挖掘和合理使用,而且也是按需按劳分配的基础,是按劳分配的依据。也就是说,做好按才分工、配置好岗位、权力、责任、义务等才能做好社会财富等收益的分配。
3.计消市产与分配
计消就是有计划地消费,而这种计划消费的精神实现是共生存齐出力基础上的高超消费。计划消费无疑先要有计划地分配。同样,市产中也必须要有根据计消所作的生产资料计划配置。因此,只有有了分配理论与分配总原则,计消市产才有实施公平分配的法则。
计消市产是确保公平分配的机制,在分配理论与总原则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安排全社会消费,并将消费水平的高低同市场竞争效益紧密结合起来,重视价值取向对竞争朝社会利益方向运作的保障作用。
(三)分配总原则定义
在实现消费体系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是生产发动者和收益的分配对象。在法治原则下,社会对消费金Mc所有权的分配方法是生存E按需配置,并以没收来历不明财产、税收、价格和信贷等补偿调节来消除贫富悬殊;发展自由DF则按劳分配。Mc使用权的分配目标是共生存,对象是失业者、贫困者,需要资助的科研、创业者,方法是先消费后劳动式借贷、赊购或抵押。因此,根据分配理论,分配总原则的定义为:在实现消费体系的过程中,为了使共生存与齐出力同时出现,遵循生发律并在计消市产模式下,社会按才分工基础上,坚持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原则对Mc进行分配、配置。
三、分配理论与原则在计消中实施
实行计消决不是坐享其成,画饼充饥。计消的上限受制于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现有生产设备、装置、工具等总能力,本丛书第十七章的“人性修正级数”对此从数学上作出了说明。计消要求充分利用生产总能力和合理配置资源;计消需要市场生产、劳动竞争保证,反过来计消能合理引导生产充分服务于消费。
计划消费主要是针对社会整体来说的,因个人消费与家庭消费从来都是计划的。计划的实施分为三种:①按需分配生存金所有权。如丧失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收入来源者,可向保险公司无偿领取生存金或由社会有关计划组织生存部门安排到救助特区中生活;一般劳动者规定享有底薪即最低工资标准待遇。最低工资包括维持个人或家庭生存的基本费用需求,对失业者的补偿救济等。通过投资、社会福利建设,税收、利率、价格调整和没收来历不明财产……来调节消费金所有权的占有份额。通过科技产品开发税来设立研究基金,创新成果奖项以资助基础科学的研究发展、成果公布论著出版。②按生产要素的作功实效来分配发展自由金所有权。这基本是市场经济的改进做法,不再赘述。③分配消费金使用权时,基本是参考居民或消费单元需求申请;按财产、劳动技能和其它生产要素估价作抵押度;执行借贷、赊购、分期付款、担保消费…… 等一切先消费后劳动的高超消费措施。
我国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是计划消费信息取得的一个重要保证,如人口、经济的普查。如果能对诸如及时提供准确信息者予以分配方面的优惠、奖励等,则信息采集必然准而快。
四、现代按分配总原则实行计消的有利条件
当代实行计划消费具空前的优越性可行性:①贫穷短缺经济结束,为我们搞计消提供了物质条件。只要我们敢于突破单纯市场竞争的片面观念,按分配总原则启动消费,就一定能疏通产-消通道,提供不少于就业人数的岗位。这样,就业使每个人有了生活消费金收入的正当渠道,又为全社会计消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产品的保障。但为了刺激劳动者积极性,要保持一定的贫富差距,均衡消费金应控制在维持共生存的最低需求上。②计算机网络时代已来到,生产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人类劳动能力放大级数越来越多;劳动强度不断减轻、效率不断提高,劳动过程不完全是压力而是已开始趋于娱乐性。随着生产劳动机器化趋势的发展,计消对于劳动者的依赖性越来越弱,以科技生产力发展为依托的计消之可行性越来越大。③量子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大尺度物体分解为阳流子提供了前瞻,而网络信息技术为产-消网络图的硬设提供了科技支持。这些科技成果为编程控制、程序运行,产、消在居室操作、随身意控等奠定了基础。如此建立人与人之间程序式关系可保证人权高度平等。④现在人们民主法制观念越来越强,法治进程已经启动。我们可以专项立法,规定和激励成年人应承担自觉学习和主动劳动的义务;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积极参与竞争并作出应有的质与量实绩等,真正实现并以法律保护任人唯才、按劳分配价值取向的制度;立法引导和保护劳动者按责权利一致机制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