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约瑟夫·奈《软力量》(二)
(1)在发展自我中激发别人的梦想和渴望。
一位前任法国外长发现:美国人的强大是因为他们能够激发别人的梦想和渴望。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要归功于美国通过电影和电视塑造的掌控全球的形象,由此引发了大批学生从其他国家奔赴美国求学深造”。这是打造软实力的一条现实的路径。当作为海尔CEO的张瑞敏登上世界最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大讲海尔模式时,它不仅最有效地作了企业有史以来一次极具影响力的广告,在世界经济中心树起了海尔的形象,同时,更激发了千千万万中国的以及许许多多发展国家CEO们——登顶世界管理业界珠峰传扬自我的梦想和渴望。
(2)优化吸引别人和引导舆论的机制和能力。
吸引别人、引导舆论的能力是软实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一次与约翰·肯尼迪总统的会谈中,资深政治家约翰·麦克洛依在谈及国际政治中要关注声望和吸引力时大发雷霆:“国际舆论?我不信国际舆论。惟一要紧的是力量。”但正如伍德鲁·威尔逊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一样,肯尼迪认识到吸引别人和引导舆论的能力是软实力的基本因素;他十分了解软实力的重要性。
在国际政治、外交平台上,政治家们无一不十分重视作为软力量基本要素的吸引别人注意和引导舆论的力量。企业软实力的打造同样需要这一招。在联想,没有人不了解他们千辛万苦找二年前欠款二万多元之顾客的故事。这显然是在打造吸引别人、引导舆论能力的卓越案例。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得人心中强化软实力。
软实力,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依赖于硬实力。尽管斯大林曾嘲弄道:“罗马教皇有几个步兵师?”梦蒂冈着实拥有软实力。苏联也曾经有过强大的软力量,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在苏联大军一侵入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其软实力便立即崩塌,几近丧失殆尽。尽管其经济和军事等硬资源持续增强,苏联的软实力却仍在没落。在这里,苏联的硬力量实际上削弱了其软力量。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一贯被称之为业界“好孩子”的王石因说话不当,虽也捐款,但被仍网友们”揪着不放“,一时间,几近成了众矢之的。
(4)在涵盖吸引力应对目标中打造软实力。
现实告诉我们,一些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大于它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这主要因为它们在考虑本国利益时涵盖了一些外在吸引力,诸如经济援助和维和等构成对于相关国家的某种软实力。源于路德教会传统的挪威人,以和平缔造者所定位的价值观为他国所认同,从而增强了它的软实力。
在企业运作中同样如此。长虹的快乐之新生活,因为同样给顾客带来的娱乐,愉悦,当然就增大了它的软实力。
(5)在增大道德、军事、国际援助中增大软实力资产。
对于影响力,人们认为它源自在道德上,军事实力上,以及国际援助能力三个方面,而它们都会反过来都增强其讨价还价时的影响力。对于企业来说,当然首要的是以满意度、忠诚度、美誉度为主体内涵的顾客资产,以及种种企业声誉。
(6)在大树形象中优化、打造新的价值观。
波兰政府决定向战后的伊拉克派兵,这不仅是为讨好美国,也是为更广泛地树立波兰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形象。借奥运之机大搞倾国倾城活动的青岛啤酒,这必将使形象力更加强化起来。
(7)培育有吸引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英国的自由贸易和金本位制;美国的国际货币基金、国际贸易组织及联合国都大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软实力。毫无疑问,人单合一、T模式有效地增强了海尔的“软实力”;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有效地增强了“联想的软实力;“二截棍”模式有效地增强了青啤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