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十年修得同船渡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中国近年来的企业国际化表现,我认为“前期跑得快,后期劲不足”是最恰当不过了。虽然中国企业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势头很猛,但是,落实到具体企业,能够建立完整优势的仍然屈指可数。

  中国企业的问题,可以通过和那些国际成功大企业比较来发现。为什么中国至今未能诞生出像三星那样成长快且后劲足的企业?这个问题值得所有已经走出去或准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深思。

  显然,中国企业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营销的层面,在同样产品优势的前提下,中国企业比国际企业更善于做市场占有率,这方面的典型表现就是中国液晶电视。和夏普、三星、索尼相比,中国液晶电视制造企业并没有丝毫的优势,但是,在2005年的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占据了74%以上的市场份额。遗憾的是,这是打价格战,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换来的。

  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国际问题形成于国内。

重营销 轻研发

  追踪中国企业20年的成长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特别钟情于营销,甚至认为营销无所不能。结果是: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都不愿意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国际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技术和产品是第一重要的,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技术和产品的较量。正因为此,几乎所有的国际企业都极度重视技术开发,并建立了庞大的研发体系,每年的科研经费能占到企业总收入的8%甚至更高。而国内企业,占到5%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数字。以消费电子行业为例,研发投入不足行业销售收入的1%,甚至相当多企业根本就没有研发。

aihuau.com

  近年来,三星成了几乎所有中国企业的偶像,但是学三星学到真经的几乎一个也没有。别的不说,三星“视技术开发为命根子”这一点中国企业就没有学到。关于“三星是如何取得成功的”,答案有多个选择。不过,我只想选择一个,那就是它对科研开发的态度。尹钟龙有一个著名的回答,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在被问到“对于三星什么最重要”时,他说:对于目前的三星来说,第一重要、第二重要、第三重要的事情都是核心技术开发。

  想来这不是一句作秀的话,而是三星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切肤感受。

  三星的态度和做法,恰恰与国内企业形成强烈反差。

  当中国企业的成长空间主要在国内市场的时候,研发短板效应还体现不出来。但是,当中国企业不得不突破国内市场空间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研发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一块显性短板。

  这,也许就是国家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向“创新主导型企业”转变

  因为过于依赖营销对企业的作用,中国企业被称为“营销主导型企业”,在企业发展、成长过程中,技术开发(主要包括核心技术、基础技术、原创技术、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创新被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会发现很难继续走下去。

  与“营销主导型企业”相对应的概念是“创新主导型企业”。这类企业的表现刚好相反,它十分重视新技术、新产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企业表现出很大的后发优势。国际成功大企业基本上都属于这类企业。在中国企业群体中,华为是一个例子。

  前年,国内曾经出现过一次“国际化路径”之争。有人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应该学海尔,走“先难后易”道路,认为只要把美国这块最难啃的骨头啃下来,其他市场迎刃而解。有人则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应该学TCL,走“先易后难”道路,从发展中国家做起,积累经验再进入发达国家。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争论实际上毫无意义。因为,如果企业不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什么样的市场做起都难保成功。

  既然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创新主导型企业”的竞争,那么,中国企业就要与国际接轨,尽快完成从“营销主导型企业”向“创新主导型企业”的转型。

学习华为好榜样

  中国企业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挺进过程中的问题,属于发展中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涌现出具备国际级企业大气象的企业,比如华为。

  华为既不是国际化起步最早的中国企业,也不是国际化调子最高的中国企业,但是,却是近年来国际化业绩最显著的企业,甚至是最令国际同行企业害怕的企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企业,到一个最具有国际成长性的企业,华为这中间做了什么?

  华为当然做了很多事情。但是,这么多事情中最具有意义的当数它耐住寂寞做技术开发。正因为此,华为和大多数中国企业不同,在它的成长经历中,技术和创新能力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5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80亿美元,国际市场的贡献是50亿美元(上述数据引自媒体报道),企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大多数企业陷入增长停滞或亏损境地的时候,这个成绩格外扎眼。应该说,前期做技术开发的付出已经开花结果,并将让华为从此受益下去。

  如果问华为对于中国企业的意义在哪里?我认为是它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那就是从培育企业创新能力的角度入手建设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前期不被人关注,随后越来越令人注目。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事实上,国际市场开发是一个战略与战术协同作战的过程。拥有品牌与创新优势不等于高枕无忧。因为战术失误而最终败走江湖的例子并不鲜见。日系手机集体退出中国市场是一个失败的反证。

  中国企业在征战国际市场过程中也常常犯战术性错误。2000年,中国彩电企业集体退出印度市场,就是战术失当所致。

 中国企业国际化:十年修得同船渡
  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最常见的战术性短板主要有以下五个:

  第一是国际化人才的缺失。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管理经营者都很少有国际市场操作经验,会说英语就被视为国际化人才。TCL兼并汤姆逊彩电业务之后,高层在二年之内换了四次,实际上反映出国际企业人才的匮乏。

  第二是观念上的缺失。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经营国际市场观念和思维,和国际品牌对垒的时候,常常是本土市场那一套。比如,中国彩电企业曾经把国内大打价格战的恶习带到外国,结果几败俱伤,人家没有把它们打败,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第三是对国际惯例知之甚少。比如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要求产品经过该国认证才能进入,但是,许多企业不了解这一点,把产品运过去了却无法销售。

  第四是对所在国法律法规、文化、民俗了解太少。这直接导致中国企业进入该区域时寸步难行。

  第五是习惯按国内的经验做事。海外市场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市场,必须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生搬硬套国内那一套不行。

  从某种程度上说,进入国际市场之前的准备比进入本身更重要。因此,让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一个有准备的行为,是每个走出去的企业必须要牢记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699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2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1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一、填空题1,文学革命兴起之前的文学改良运动包括:_________ .2,文学革命兴起的直接动因是: _________ .3,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 _________ .4,从文学进化论的角度论述文学革命的

小布什中国黄金十年 从历史看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

 文|钱颖一  2001年到2010年是黄金的十年,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更是中国企业家成熟的十年。  我们正处在一个具有挑战的时代,经过这次环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国的经济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

声明:《中国企业国际化:十年修得同船渡》为网友孤城凉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