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零售市场一向烽烟如火,虽说只不过是几个巨头之间的游戏,却也显得异常热闹,一个家电零售业几乎就代表了中国经济。
当行业竞争演变为一出又一出永无停息的“戏剧”,并且,这出戏剧的编剧、主角一直就是那么几个,股市的情节也很老套,你就会发现,你所看到的并不是戏剧,而是江湖的把戏,而观看把戏的你,不知不觉中为他们买单。
而这个主角,似乎只是国美、苏宁、大中、永乐、五星。
百思买1.8亿美元入主五星,也还没有如那些行业专家和分析师分析的那样,直接地改变中国家电零售市场的竞争和格局。
永乐、大中的合并从开始就是一场没有被看好的联姻。联姻的主人翁似乎也貌合神离,即便是双方缔结了合约,却始终不见他们蜜月期的到来。
苏宁作为股市发行开禁后的首支增发股票,它的表现不仅仅是股市上的意义,更是民营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此次国美、大中、永乐的合并,这出戏的主角们似乎要制造一个更大的资本行情,无疑已经构成了家电零售行业最戏剧化的高潮段落。
那么,合并的理由是什么?合并的目标是什么?
国际投行当然会及时地对此资本事件予以表态。花旗和美林分别发表研究报告,表示看好这一起并购案。花旗指出相信国美通过并购,有利业务营运及发展策略,并令其擢升之行业中的第一名,并给予国美电器“买入”的评级。美林给予国美及永乐的评级则均为“中性”。
我很想相信这些报告的准确。但是,我相信这些报告中有极其翔实的数据、非常标准的模型,却始终不能让自己相信合并的结果会向他们所分析的那样。就具体的投资或是购买股票而言,如果你依据这些“买入”、“中性”的评级词汇来决定你的投资行为,那么,与你将你的钱送给一个陌生的人保管一样的危险。
对于大多数企业行为,最为一个投资人,你根本不需要分析哪些数据或是建立在这些数据基础上的趋势,因为那不是你的事,也不是你的专业,你要关注的只有一点,你投给钱的那个人在干什么?
此次合并三巨头,按照他们的各自的规模、禀性,有合并的需求吗?
在这个行业的经营模式中,合并会是最佳的选择吗?
一向傲然独立的巨头们,会不及一切地走到一起来,为了这样一个非常不明了的合并目标?
如果是为了企业规模,那么,合并后规模庞大的新企业是谁的企业?难道这几个巨头们已经不在乎这些问题了?
如果说是为了企业的利润,那么是谁的利润?谁会拿到这个所谓的利润?必须有规模才有利润?还是有了规模才有利润?
如果你相信这几个巨头在合并之后会在同一屋檐下共处一室,那你不是幼稚,就是愚蠢。
如果,三巨头们仅仅是在资本,甚至是在市场、报表的层面合并,三巨头仍然是分而治之,并没有真正的企业价值的合并和再造,这种并购的意义何在?
已经有消息说,永乐的陈晓认为国美先一步发布并购永乐的消息是永乐莫大的耻辱,实际上这种合并一定是面合心不合。
那么,这场并购的意义何在?
我更相信如下的猜测。
作为资本方,特别是国际投行的摩根、花旗们,在入主国美、永乐之后,他们投资的股票需要出路,长期持有并不是他们得初衷,他们原来就是资本市场利润的掠食者。特别是在国美、永乐上市时,他们已经获得不菲的佣金和顾问费用,他们当然需要在股票高涨之机抛出,而上市后国美、永乐的业绩非常差强人意。合并对于市场、资本、投资都是极富冲击力和想象力的题材,虽然资本市场中合并之后成功的例子是少只有少。
这还是一个资本故事,买单的还是中小股民,这也是资本市场最真实的掠夺伎俩。
作为企业方,国美、永乐面临的困境不是市场,而是利润,特别是他们与资本方签下对赌的魔鬼协议。当利润不是那么很容易实现的时候,市场就是最好的话题,更何况,对于零售业而言,渠道的扩张就会扩张他们在市场中的话语权,虽然这种话语权不是利润的源泉,却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利润的预期,可以转移人们对与利润的预期。
当今的家电零售行业而言,由于对上游厂商的盘剥已经枯竭,当渠道具有垄断的时候,似乎并不会强化话语权。
实际上,这种渠道的话语权与利润无关。
实际上,这种争夺话语权的努力应该是他们竭尽全能之后的唯一的选择了。
实际上,这次并购恰恰揭示了家电零售行业最致命的、最脆弱的生存模式:渠道以及渠道的扩张。
占有渠道可以占有市场,但市场本身存在利润却并不创造利润,只有经营活动才会创造利润。
大规模需要大投入,多渠道需要多成本,只有服务才是市场的灵魂,才是家电零售业利润的源泉。
所以,在这场家电零售业最具高潮的合并落幕之后,我们想一想:
高潮之后,会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国美、永乐的合并是一场注定要分散的资本游戏;短暂的合并带来的资本高潮与利润和企业价值、和企业盈利能力都无关。
最后的胜利属于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