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格林柯尔“收购遭质疑”,成长的代价



  8月9日,郎咸平教授在复旦大学发表了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将格林柯尔老总顾雏军收购系列上市公司的方法归纳为“七大板斧”——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随后部分媒体将郎咸平的案例进行了报道,并对顾雏军的格林柯尔再度产生质疑。随后,顾雏军给郎咸平发出律师函,并在香港起诉郎咸平,并威胁要采取“可能采取法律以外的‘必要手段’”。8月16日,郎咸平针对格林柯尔发来律师函一事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8月17日,科龙电器整合传播部部长计划在北京召开记者见面会,然而蹊跷的是,后来该部长宁可取消记者会,也不愿向不熟悉的媒体发表意见。随后,战事升级,引发中国经济学界多年没有的状况——关于国有资产是否流失的大讨论。8月28日,“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一场改革开放20年来,关于国资走向的讨论由此展开。9月30日,国资委称国有大型企业不宜实施MBO。10月9日,国资委公开征求意见,央企资产流失将法办负责人。10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和科龙公司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发表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写的《科龙20年发展经验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调研报告。该报告对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国资委高管也对其进行了积极的评价,可以看成是格林科尔的公关反击。

  案例模型评价

  评估因素(4R模型) 评价得分

  缩减力 ★★☆☆☆

  预备力 ★☆☆☆☆

  反应力 ★★★☆☆

  恢复力 ★★★★☆

 案例:格林柯尔“收购遭质疑”,成长的代价
  综合评价 50

  卓跃点评

  当郎咸平把针对被质疑企业的财务数据分析结果不断向媒体披露,从而造成这些企业在舆论上的被动和股市波动时,对所有被质疑企业而言,一场危机也就来临了。就危机管理而言,当企业被媒体或专家质疑时,它面临三条路:(1)保持沉默,不做回应,静观事态发展。(2)积极和相关利益者进行沟通,披露更多的信息,与行业分析师进行探讨,增强信息的对称性和透明性。(3)高压手段,对行业分析师进行攻击,诉诸法律。而巧的是,在郎咸平针对TCL、海尔、格林柯尔的质疑时,三家企业的反应则正好对应了危机管理的三种态度。可能是因为有德隆在先,当诘难到来时,海尔除了略微解释“持股会”之外,一直保持沉默,不做回应。态度非常明确,把企业搞好了,业绩说明一切。这种态度显然是吸收了当年“海尔斗虫”的经验。毕竟郎是一个学者身份,可以就存在的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更有权利在基于公开的信息基础上把研究结果向社会公布。而海尔现在无论在集团积极上市,还是内部改革改制方面都处于关键时期,不允许有半点闪失。TCL除了合资引出的债务问题之外,似乎是一身轻松,毕竟改制成功了,而且集团也整体上市了,根基稳。于是采取“迂回战术”,跟郎咸平、机构投资者、媒体积极地进行沟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针对郎咸平的质疑可谓“士可杀,不可辱”,又是起诉,又是谩骂,又是召开新闻发布会试图“反扑”,反而给人心虚的感觉。然而,应对仓促,缺少策略,甚至不少被当做笑柄的应对“丑闻”被媒体曝光,可谓是最大失败。也许是顾雏军幡然醒悟,最近可比前段时间沉默许多,同时更讲求策略与谋略,明白了什么时候该说话,如何跟媒体沟通,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声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97231.html

更多阅读

实拍 《美国行》北京--芝加哥--格林威尔。46P 格林威尔

今年5月初,独自一人再次去美国旅游,顺便参加了孩子研究生毕业典礼。从北京直飞芝加哥奥黑尔机场,在机场转小飞机去南卡州格林威尔市,开始了美国之旅,行走了五个州20多个城市和农村,拍摄了万多张照片,现逐步发在博客里,请博友们欣赏。谢谢!

王夕赟:“格林斯潘看跌期权”或许已经过时

王夕赟:“格林斯潘看跌期权”或许已经过时    从格林斯潘时代开始,美联储就开始主动试图平滑经济增长,并留下了著名的“格林斯潘看跌期权”(也就是当股市下跌20%,就降息刺激经济),美联储这个传统延续到了伯南克时代,虽然伯南克时

郎咸平 格林柯尔 “格林柯尔系”帝国沉降录

     顾雏军于2001年10月31日走进公众视野。 这一天,名不见经传的格林柯尔公司成为国内制冷家电龙头企业科龙的第一大股东。前者以5.6亿元收购科龙电器20.6%的股权(后来这个收购价降为3.48亿元)。作为格林柯尔的董事长,顾雏军由此

2015海外并购失败案例 格林柯尔并购科龙的管理败局

  企业并购盛宴,吃下被兼并方之后如何消化?原科龙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彭玉冰还原格林柯尔并购科龙过程中的管理败局,后人当引以为鉴。  在金融危机中,被拖得身心疲惫的欧美企业似乎一下子成了中国企业家的标的物。资金实力加上潜在

格林柯尔事件 张海露出扩张‘獠牙‘ 格林柯尔雄心未减

  当人们还沉浸在中国家电业去年的那股并购风潮中感叹不已时,一场颇具戏剧性的华意压缩“并购案”却已于2004年的元月举槌落定。不过,有意思的是,去年那个在并购市场风光无限的顾雏军成了这次并购的失落者,而赢家却换成了同样在资本市

声明:《案例:格林柯尔“收购遭质疑”,成长的代价》为网友唇上胭脂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