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瓶颈,也能够意识到单纯凭借企业现有的知识储备无能为力,于是借用外脑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对于大企业而言,由于有足够的财力,近些年通过吸收专业人才和外派学习,企业内部在企业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即使不是管理专家,但至少能够对外脑机构的底细和实力摸个差不多;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财力和自身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如何与外脑机构打交道,成了中小企业的一门必修课。须用火眼金睛识别咨询机构 近年来,笔者不断听到若干中小企业哭诉“被某某咨询机构‘忽悠’了”的遭遇。经过分类、比较、分析,笔者发现,企业之所以被外脑“忽悠”,大概出于如下几种原因: 一是遇上了“南郭先生”。地方的中小企业借用外脑时,普遍存在着一个惟京沪穗咨询企业马首是瞻的现象。经常发生的事情是,对于本地的咨询机构,哪怕其有天大的本事,企业往往是百般挑剔,横竖看不上;而一旦来人操着一口京片子、吴侬软语或者港粤味道的国语,再递上一张印着某某“大地址”的名片,企业主立马奉为上宾。殊不知,对方可能只是一个才疏学浅的“草台班子”,他们抓住了一些企业迷信京沪穗三地咨询产业优势的心理弱点,下来“撞大运”。一边相信“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一边则是心怀鬼胎的“南郭先生”,二者凑在一起,其后果不难想象。 二是遇上了“拿着企业练手的”。地方中小企业借用外脑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不看自己企业的规模和咨询服务的需要,一味贪大,专门挑“名头”大的咨询机构合作。岂不知,作为咨询机构,无论名气有多大,其规模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地承接业务。通常的情况是,这些名气较大的机构,在接下业务之后,会进行筛选和排队——合同额大、利润高的优先做,反之就延后做;如果客户着急,会有两种解决办法:外包给其他实力不济、名气一般的咨询机构,允许其打着自己的旗号开展业务;或者交给机构中的新手来做,让他们拿着企业“练手”。当企业落到这些“二把刀”手里时,其命运如何,无人心中有底。

三是“求佛找错庙门”。目前冠以“咨询机构”名号的公司很多,但其核心业务却有较大的区别:有的擅长产品营销策略,有的擅长品牌规划;有的以企业战略管理咨询为主业,有的则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业;有的主要从事企业公关战略实施,有的则主要从事广告代理;有的企业主要做职业培训,有的则主要做企业教练技术。“全能先生式”的咨询机构是没有的,“用心辨别,用其所长”应该成为企业寻求外脑支持时必须秉持的原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不良机构往往利用企业对咨询市场情况不明的弱点,大包大揽地对企业说自己什么都能做,一旦业务到手,却因陋就简地应付了事。企业遇上这样的外脑机构,花钱买教训是必然的结果。熟悉咨询业的游戏规则 在许多咨询项目的进行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对自身的种种弱点缺乏自省,对咨询业的游戏规则缺乏必要的了解,也往往导致咨询项目或者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比较常见的几种情形如下: 一是企业主缺乏耐心。任何咨询项目都需要一个过程,通常是几个月,个别的可能是一年或者更长时间。但是在许多项目的进行过程中,企业主往往对咨询服务寄予了这样那样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者希望能够迅速带来销售业绩,这类事情多发生在产品营销项目中;或者希望能够立竿见影地改变企业面貌,这类情况多发生在企业文化或者人力资源咨询项目中……一旦不能立马见效,企业主就会产生急躁情绪,进而认为咨询机构“不办事”,继之延期支付咨询费用,甚至不支付咨询费用等等,项目最终半途而废。 二是企业内部保守势力抵制。凡是需要进行咨询的企业,多半原因是企业主自知企业出了毛病,却又不知毛病出在何处。而事实证明,企业内部出现不思进取、墨守成规、坐享其成的保守势力,是出毛病的中小企业的共同现象。虽然企业出毛病不一定与他们必然相关,但他们却往往是企业现行状态下最大的受益者。而企业一旦引进外脑,保守势力的利益往往会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的反应就是:打着帮助企业主省钱和保护企业主利益的旗号,力陈项目咨询“企业目前不需要”、“花冤枉钱”等等“不是”。有些企业主或者出于对咨询机构的半信半疑,或者出于对创业伙伴旧情的顾及,往往因为“耳根子太软”,最终在企业保守势力虚拟的“陷阱”面前望而却步。 三是企业对知识的价值缺乏尊重。企业管理项目咨询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劳动,虽然不必像生产线上的工人一样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但是为了支持工作所需的知识储备,从业者事先已经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学费成本,而这些又是外人所看不到的。这往往给企业主造成一种错觉:没有付出什么看得见的劳动,收费却如此之高!于是就在付费数额上大动心思,变着法子一压再压。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极大挫伤了咨询公司的积极性,对此他们往往也会按照“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潜原则”,用应付了事的态度应对,做些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来敷衍塞责。如此这般,咨询项目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